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曾羽霞  童圆 《学理论》2013,(15):169-171
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作为不同的价值类型,两者本无明确划分,力图将两者区分开来的行为其实是拥有权力话语的阶层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的发言。从表面来说,精英文学似乎总是引领和规范大众文学的,但究其实质,精英文学的目的始终是维护其话语权,对其他话语往往采取"遏制"和"修正"两种途径。大众文学尽管不以话语权为目的,但在传媒时代下,大众传媒加速了精英权力话语的消解,大众文学的兴盛和发展从本质上颠覆了精英文学的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来,深圳文学史上出现过"打工文学"、"移民文学"、"新都市文学"、"商界文学"、"青春文学"等等文学现象,与之相应的作家作品亦有不少。而在当下的深圳文坛,一群较有文学潜质和发展势头的作家,已然在岭南文学的群落中,崛起和区分出一个完全隶属于自己的文学群落。从全国性视野予以观察,深圳作家中一群成就较大者,  相似文献   

3.
张义明  吴金涛 《学理论》2012,(29):184-185
由于理工类院校受到工具理性的强烈影响,致使文学教育仅限于知识传授,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严重弱化。理工类院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文理融通观,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改革现有的文学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通过文学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格局呈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的面貌。本文从思潮的分流、流派的多元、题材的拓展、个性的凸现等角度予以了简要的论述,指出30年代文学并非传统所谓的左翼文学一统天下,而是多种文学思潮齐头并进,显示了独立的、成熟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5.
胡磊 《学理论》2012,(22):132-133
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文学作为起点的话,新世纪文学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这个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文学也像万花筒一般充斥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这样一种新时代的变化在文学上体现出的新质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文学研究和评论界的注意,这些新的元素的注入必定形成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从文学价值的多元化、文学的非精英化、文学的都市化、文学的市场化等四个方面来论述新世纪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运动中萌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有了名副其实的左翼文学。这种不可抗拒的革命文学国际思潮,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进而有了早期共产党人"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由于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在中国倡导普罗文学,引起论争是必然的、正常的。革命文学论争的积极性和它的消极影响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方美 《学理论》2012,(20):173-174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的文学文本,出现了非线性的文学文本。文本方式的改变也给文学接受带来了改变,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他们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评论上主体性作用在增强。读者告别了单一的文字文本,图像的参与使视觉上获得了更多的新鲜感。但另一方面,图像使文本审美空间缩小了,文本的韵味也因此降低了。图像使带有模糊美感的文字文本明晰化了,略去了读者的体味过程,容易造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6)
作为一部神学典籍,《圣经》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文从文本修辞、思想内容、文化和文学四个方面分析了《圣经》的经典文学特质。了解《圣经》的经典文学特质,对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鹏 《学理论》2012,(18):109-110
从来没有一个关乎文学的定义获得学界的公认,一个在教科书中最为流行的定义是: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但是何为艺术,又是一个让人说不清的概念。但是无论艺术的边界多么难以划定,审美最为艺术的本性却得到了公认。根据概念间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审美性推出文学的审美本性。文学之为文学就在于它的审美性。从这个点出发,考察文学是否进入自觉时代就有了三个方面的参照标准:一,文学的审美性有没有得到认识;二,有没有围绕审美性进行的文学创作;三,有无审美观照下的文学批评。以这三个参照标准重新考察文学自觉这个问题,发现早在魏晋之前文学自觉就已存在。  相似文献   

10.
马荣 《学理论》2013,(24):165-166
辽宁民族文学建构,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富有弹性内涵。意识共识为辽宁民族文学的建构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一,正确认识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关系是民族文学建构的前提;其二,民族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辽宁民族文学,在不断创新中,借鉴世界文学的多重属性,进行"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策略建构,确立辽宁民族文学获得世界文学的存在属性,从而实现辽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