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有关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典型案例,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涉及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除仲裁条款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问题外,长期为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忽视的是对仲裁条款范围的解释问题。以该案为例,在认定仲裁条款有效的前提下,法院在判断仲裁条款是否涵盖当事人有关侵权损害赔偿的请求时,首先应对仲裁条款是宽泛的仲裁条款还是限制性的仲裁条款进行认定。如果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条款属于宽泛的仲裁条款,则无论对该案如何定性,有关纠纷都应由当事人提交仲裁解决;如果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条款对仲裁事项的界定是限制性的,则中技公司有关侵权损害赔偿的主张就超出了仲裁条款的范围,因而不必受其约束。  相似文献   

2.
我国仲裁立法与实践已普遍接受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但地方法院在此问题上有竞争仲裁管辖权的观念。我国由仲裁委自裁管辖,且在与法院的管辖权发生冲突时,法院的裁定优先,这与国际仲裁惯例不相吻合,因此,要在立法及实践上改变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3.
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司法审查是确定仲裁条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其中对并入提单中的仲裁条款的司法审查是最为常见的.航次租船合同的仲裁条款并入提单,随着提单的转让,在承运人和非租约当事人的提单持有人之间的效力问题,在相关法律和司法实践中比较混乱.仲裁条款能否并入提单,并入的仲裁条款是否约束提单持有人等都要通过法院的司法审查解决.  相似文献   

4.
论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裁条款是合同的一项条款,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主合同的相关争议。但仲裁协议又独立于合同,不因合同不成立、终止、无效、变更、转让而失去效力。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有理论和现实的依据。仲裁条款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了自身的有效要件,而与合同的效力和改变没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仲裁协议独立性是国际商事领域一项占据支配地位的法律原则。历史上 ,这一原则经历了从理论学说到法律原则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伴随着大量具体的法律实践。了解这些理论与实践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领会独立性原则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6.
目前制订商事通则的呼声颇高,但从商法与民法的关系、我国的立法传统和立法技术等方面看,制订商事通则的可行性、必要性值得检讨;否定商事通则的立法主张绝不意味着商法不重要,其重要性与独立性无必然联系.坚持民商合一,商事规范以单行法的形式存在是我国商事立法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仲裁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裁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是指第三人享受仲裁条款中规定的权利以及承担条款赋予的义务。仲裁条款对第三人效力涉及到实质本人、代理或受托、转让、合并与分立、继承、关联方与关联协议等情形。  相似文献   

8.
商法的独立性根源于其所调整的商事关系的独立性。商事关系的立法界定,应当坚持主观主义标准,以商人作为确认商事关系的核心与基础地位。商事关系在规范对象、价值追求、调整方法等诸多方面均区别与民事关系。与制定《商法通则》的路径相比,“民商合一”系我国商事立法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仲裁立法与实践已普遍接受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但地方法院在此问题上有竞争仲裁管辖权的观念。我国由仲裁委自裁管辖,且在与法院的管辖权发生冲突时,法院的裁定优先,这与国际仲裁惯例不相吻合,因此,要在立法及实践上改变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10.
由于跨国多方当事人合同争议的增多,仲裁第三人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仲裁理论界的重视.适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意思自治原则的有限限制,体现了国际商事仲裁的价值.参考有关国家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法规定,剖析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涉及的第三人,明晰了第三人在何种情形下可以加入仲裁之中.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各国立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实践需要的仲裁第三人制度,以推动仲裁立法与实践的发展,并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具体构想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三人参加仲裁的方式;第三人加入仲裁的时间;第三人的权利及其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