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已站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起跑线上。对于被看作“重点战略机遇期”的新世纪头20年,我们要非常重视。 机遇之一: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安宁期”。今后一二十年,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可以继续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的经济建设。 机遇之二:确立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孕育期”。未来一二十年,将是国际政治新格局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的新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形势充满复杂多变的时代,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保持了总体缓和,局部动荡持续不断,时而剧烈,时而趋缓的基本态势。“9·11”恐怖袭击事件又为未来国际格局和地区形势发展注入了新的复杂因素。面对这种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对国际形势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并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和客观实际的新观点和新思想、新论断。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形势…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09,(4):57-59
60年来.新中国外交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边倒”战略;二是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和“两条线”战略:三是20世纪70年代的“三个世界”和“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四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4.
从2000年到2010年,是我国安全利益至关重要的10年。这10年正当新旧世纪转换,世界主要国家为赢得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加紧调整和确立新的国家战略,因而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调整时期;未来10年也是世界新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旧格局的瓦解已过去10年,再经过10年的过渡,建立在新的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调整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很可能在2010年前后形成。  相似文献   

5.
随着、“冷战”的结束,打破了原有的中、美、苏“大三角”结构的国际格局;八十年代来到九十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又使国际社会似乎出现了美国一家说了算的所谓“霸主政治时代”。但是,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就可以发现,虽然目前西方一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然而,政治民主化、格局多极化仍然是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潮流,中国正在成为当今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已经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一巨大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在中东欧地区存在了近千年的政治实体,对德国、意大利、中东欧地区,乃至于整个欧洲的历史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在19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前,人们对这个帝国褒贬不一。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至上的政治背景下,尽管人们对这个帝国也有过不同的争论,但大都以一种否定,甚至是鄙视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失败的民族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至上的理论遭到批判和放弃,欧洲也逐步开展和加深了其一体化,国际学术界重新兴起研究神圣罗马帝国的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逐渐放弃了对这个帝国的负面评价,神圣罗马帝国的优越性和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一些学者甚至将其“过誉”为古代版的“欧盟”。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国将在新的世纪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全面进入全球竞争的时期。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中国一方面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面对世纪性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竞争的风  相似文献   

8.
丁启玉 《理论月刊》2006,58(10):125-128
美日同盟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贸易摩擦迅速“政治化”的过程,经济矛盾的激化与政治、安全关系的强化相互交织,双边关系经历了“U型”的发展模式。美日贸易摩擦不仅是国家间经济利益调整的结果,也是两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差异,国际体系结构松散或紧密的趋向,双边政治、安全关系以及国内集团政治利益等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本文试图对美日在20世纪末期贸易摩擦激化背景下的同盟关系作一个多层次,较为立体的解析,试图说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美日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走廊、贸易通道,更涵括了政治、安全、人文等多个领域,甚至包括未来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讲政治是一个政党实现自己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的需要。当前,强调高级干部讲政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讲政治是党的高级干部的从政之本。   讲政治是为迎接新世纪、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从现在起到 21世纪的前 10年,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们要在世纪转折的重大关头,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 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所产生的新的论成果,它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的党建理论又是在科学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理论建树,是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新贡献。一、江泽民党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江泽民党建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论思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首先,江泽民党建理论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的冷战时代和两极格局就此终结,国际形…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我国发展立足自身、联动全球的一种空间新格局,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在区域空间构建上的具体运用。作为促进全球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非对称风险包括:少数派主导的非对称政治风险,权力、责任不对称引发的非对称经济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非对称舆情风险。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认为,“一带一路”是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全球化互惠发展的空间合作。立足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把握结构洞连接三大要素:利益、价值观、人际交往,通过社会空间再造防范和化解上述非对称风险,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最近苏格撰文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似可用“一”、“三”、“五”来概括。“一”的意思是:国际关系呈现出“一超多极”的局面。“三”的含义为,国际形势发展有三大趋势:(1)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2)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3)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五”所代表的是国际关系呈现的五大特点:(1)就国际安全环境而言,“敌友”阵线再不像冷战时期那样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边际模糊”的状态。世界范围的大战不致发生,但是地区不稳定因素时有起伏。(2)经济因素在国…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经历着根本性和结构性的整体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同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成功和作为强国崛起的过程同步。换言之,国际环境的变化将在长时期内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的过程,也将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当今的国际环境问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当今总体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分析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出现了剧烈的变动,雅尔塔两极格局瓦解,不少地区出现了动荡,局部战争和地区性武装冲突频仍…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新东方》2008,(12):20-22
科学发展观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思想,也形成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被称为“四位一体”。在“四位一体”的格局里,文化建设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科学发展的软实力,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就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四个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丰十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以中国新时期的国情为基础,一方面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另一方面,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在新的世纪之初对新的问题的思索,是我党我国今后建设的指导思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作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认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紧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去实现我国的经济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形势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具有40多年的雅尔塔体制已经解体,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影响格局变化的因素很多,众说纷纭,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演变呢?我们从中可悟出什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导我们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得出新的认识,科学技术是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潜在动力;悟出“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这一论断之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要有登上世界“高技术舞台”的决心邓小平同志以一个大战略家的眼光审视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势,从国际政治格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看待加快高新技术开发、提升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地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88年他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下一个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2年春,他在南巡讲话中再次强调,“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明确清晰地表明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决心。邓小平同志关于“在世界高科技…  相似文献   

19.
向征 《桂海论丛》2008,24(3):20-21
纵观20世纪我国历史发展不难发现,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转折关头,都会出现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给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更是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带来了全新的转机。在新的时期,我们应当把“发展”作为解放思想的着力点.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刚刚过去的2003年,国际形势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关系出 现新的调整。但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依旧在曲折中发展,科 技进步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国际政治:“单极”与“多极”矛盾加深 XINGSHI 当前国际秩序有三种认识模式:单极霸权、单极主导下的多极合作、 多极均势。总体而言,国际社会将朝着有利于多极化方向发展。 2003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调整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年。其中, 伊拉克战争是牵动国际关系的主线,随后而起的“朝核问题”成为引发全 年总体国际形势演变的另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