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美国的“打伊倒萨”之心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视为中东地区反美势力的领头羊,威胁着美国的声誉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来压垮萨达姆政权,以便在伊拉克扶植一个亲美的政权。  相似文献   

2.
自今年初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打击得手以来,美国一直把反恐战争第二阶段的打击目标锁定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并为对伊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借以推翻萨达姆政权积极进行舆论和外交上的准备.针对美国的"倒萨"计划,伊拉克也在舆论、军事和外交方面进行积极准备,以达到"护萨"目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后果和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它不仅会打破中东现在的政治格局和破坏中东地区的稳定,而且还会影响欧美关系、欧盟内部关系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破坏国际反恐联盟。  相似文献   

4.
美国执意要对伊拉克动武,遭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反对.在与美国关系最密切的盟国--英国,反对和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最近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9%的英国工党议员和71%的民众反对美国打击伊拉克.布莱尔首相在美国扬言要对伊拉克动武之初,对美国试图单方面扩大反恐打击面有所保留.随着布什要对伊拉克动武的调门越来越高,布莱尔于9月6日在飞往美国与布什总统就军事打击伊拉克问题举行会晤前,终于明确表示支持美国对伊动武,并表示准备为此付出"血的代价".7日在戴维营与布什会晤了3个小时后,布莱尔说:"英国决不能看着萨达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置之不理","即使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反对军事行动,英也将出兵同美国并肩作战".  相似文献   

5.
对于美国准备对伊拉克动武,欧盟主要国家态度分为三类:英国基本上紧跟美国;法国与美国拉开距离;德国坚决反对。德国的态度同德国的大选形势有关,反映了德美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同时也是德国大国意识觉醒的表现。从8月上旬以来,德国总理施罗德、外长菲舍尔以及政府其他要员几乎天天都要在伊拉克问题上批评美国的政策。他们认为,伊拉克同“基地”组织没有联系,也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伊核武器计划取得进展,因此打击伊拉克是“师出无名”。他们还警告说,美国的军事打击将带来严重政治和经济后果,并导致国际反恐联盟瓦解。德国政府表示,…  相似文献   

6.
傅小强 《时事报告》2014,(11):28-29
中国可以在美国正努力构建的打击“伊斯兰国”反恐联盟和中国打击“东突”的反恐国际阵线中寻找交集,以我为主,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以“伊斯兰国”崛起为标志,2014年的国际恐怖新生态大体成型。战后的伊拉克和叙利亚成为中东恐怖大本营和策源地。美国迫于形势,结合中东战略调整反恐政策,出台针对“伊斯兰国”的新战略,加紧筹建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新阵线。中国可以顺势而为,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严防新一轮国际恐怖威胁冲击中国。  相似文献   

7.
美国总统布什于1月11日公布了“伊拉克新政”,核心是向伊拉克增兵,这与外界对美国可能从伊拉克撤军的猜测大相径庭。增兵计划的出台,是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的重要表现,让伊拉克局势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8.
美英情报部门称截获 萨达姆海外“密杀令” 2002年11月3日,英国《每日电讯报》透露,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日前已经命令其手下强大的情报机构,设法暗杀目前流亡在英国的伊拉克反对派领导人。萨达姆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美国和英国一旦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时,伊反对派趁势另立政府。而萨达姆的这一“密杀令”被英国和美国的情报部门截获。  相似文献   

9.
10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与副总统切尼承认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0月4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公开承认,“没有发现”任何显示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勾连的“有力证据”。这是他们迄今为止就此做出的最明确表示。然而,他们仍然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辩护,并抛出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作为伊拉克战争的新理由。迪尔费尔是美国负责搜寻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首席武器检查官,他在10月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萨达姆不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自从1991年以来就不再制造这种武器,也没有能力制造此类武器,甚至…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震惊世界,5年来,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打击越来越猖獗的恐怖主义,各国反恐几乎是穷尽所能。从理论上讲,反恐已是布下“天罗地网”。但与此同时,恐怖威胁却日趋严重,重大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一是国际恐怖势力形成全球网络。“基地”与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中东等地恐怖组织相互勾结,形成“高危动荡弧地带”。伊拉克战争推动全球恐怖网络的形成和发展,逐渐深入欧美国家内部。二是国际恐怖势力动员、组织、策划、协调和行动能力有增无减,袭击范围从美扩大到美反恐盟友和亲美国家。三是新生代恐怖分子“年轻化、本土化”趋势突出,组织结…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个月,美国媒体不断“泄露”军方针对伊拉克所进行的打击方案;中东地区的美军频频向伊拉克附近地区调动;海湾国家陆续对美国可能打击伊拉克进行表态;伊拉克则从外交和军事两个方面加以应对和防范。海湾地区局势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美国发动第二次对伊战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为什么要积极谋划攻打伊拉克?对此,布什政府的有关说辞始终都是不能令人信服。而且,除了一贯追随美国对外政策的英国布莱尔政府外,它的西欧盟国非但不积极支持,反而颇有不满。至于阿拉伯国家,更是一片反对之声。既然在对伊拉克用兵的问题上国际…  相似文献   

12.
伊朗核问题中的大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在把伊拉克搞定之后,它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将是伊朗.但美国也不敢贸然对伊朗采取像对伊拉克那样的武力攻击,因为伊朗毕竟不是伊拉克.撇开伊朗的国情和它的中东大国地位不说,单看伊朗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情况就远比伊拉克复杂.伊朗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欧洲、俄罗斯及日、印、中等亚洲大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而伊朗也希望利用这些大国因素抑制美国可能对伊朗发动的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13.
去年1月8日,鲍威尔就向媒体宣称:反恐战争始于阿富汗,下一个就是伊拉克。美国天天嚷着要打击伊拉克,推倒萨达姆政权。但直到今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才打响。为什么拖了一年多,确实耐人寻味,其原因不外乎两条:  相似文献   

14.
目前,所谓“切尼新军事理论”和“拉姆斯菲尔德主义”被美公众颂扬,还有迹象显示,美国防部高层又在鼓动总统给叙利亚和朝鲜点颜色看。当前,美国单边主义和黩武政策仍呈扩张之势,但美国绝大多数公众和国际社会也不会对此视而不见,坐视不管。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4,(2):78-79
长期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形成两大对立阵营,造成地区形势紧张。但自去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以来,中东局势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中东局势正发生近50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新的中东政治秩序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16.
域外传真     
德国媒体报道美国要对伊朗动武近期,德国主要媒体纷纷报道称,美国政府可能要对伊朗可疑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并为此向北约盟国发出通报,希望它们对此做好准备。2005年,最让美国没面子的可能就是伊朗了。伊朗新总统内贾德在联合国大会上对美国大加抨击,继而声称“以色列应该从地图上被抹掉”;在核问题上立场强硬;还不断插手伊拉克事务,断然拒绝美国提出的“希望伊朗参与解决伊拉克问题”的邀请。德国《每日镜报》援引北约的情报消息称,北约盟国已被告知美国正在研究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所有可选方案,以使伊朗政权屈服。德国国家电视台则报道,美…  相似文献   

17.
困扰中东的库尔德问题静璇9月3日美国出动驻扎在太平洋的关岛海军基地的B一52远程轰炸机,航程长达1.2万公里,并动用在海湾的战舰对包括首都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一些地区进行了空袭,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美国声称,它发动这次空中打击行动是因为伊拉克早些时候...  相似文献   

18.
布什“倒萨”行动正在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7月5日的《纽约时报》披露了一份美军从三面合围攻打伊拉克的计划,即美军将从北面土耳其、南面科威特、西面约旦三国包抄伊拉克。在美欲实施大军压境之时,伊拉克周边国家土耳其、科威特、约旦等纷纷对美国的军事打击说“不”!  相似文献   

19.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伊拉克武装组织蒙面绑架美国及其盟国人质的做法,给这些国家的民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美欧在反恐和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进一步加深,美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3月11日发生的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使得欧洲政坛风波四起。该事件让一向标榜反恐的西班牙人民党在3月14日的大选中出人意料地落败,受到了“西班牙人民的惩罚”。新当选的工社党首相萨帕特罗公开对外表态:“对伊拉克的占领是一场灾难”,要求美英“作出反省与自我批评”,同时宣布尽快从伊撤军,如今这一计划已开始实施。西班牙爆炸案和伊拉克绑架人质事件对英…  相似文献   

20.
军事     
6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项总额1620亿美元的战争拨款法案,用于明年1月布什政府任期结束前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