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来看,各国以太空力量为基础的权力互动在凸显少数大国权力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大国安全竞争关系。太空力量易于非对称反制,相互确保脆弱有利于增强太空国家间的危机稳定性。太空力量具有典型的高科技集成特征,技术突袭或颠覆性发展有利于增强太空国家间的军备竞赛稳定性。太空力量以信息沟通等方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加深各国间的依赖关系,太空领域的共建共享有利于克服安全治理中的集体困境。由于太空力量的战略性意义和全球性实质,各国太空安全互动在增强大国间战略稳定性的同时,也会因技术变革、主体增多、观念多元导致诸多不确定性,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于太空国际安全治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太空安全治理面临诸多路径选择。国际社会应从太空权力结构的现实出发,联合抵制太空单一霸权,强化太空探索利用命运与共的特征,推动太空治理朝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方向发展,最终助推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类肉眼能否从太空看到长城的争论,自人类首次进入太空之日起就没有断过。2004年12月,中国科学家的一项实证研究为这次旷日持久的争论下了结论:人类无法用肉眼从太空看到长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暂时结束了,让人们久久回味的是科学家们求真求实的精神和科学自身散发的魅力。美国宇航员说,在特定条件下,如有一段适合观察的长城,在一个阳光斜照的季节,透过一片清澈通透的大气层,依据一个精心设计的航天轨道和观察程序等,用肉眼在太空看到长城“决非完全不可能”。尽管他开列的条件看似苛刻,但我们依然欣赏他作为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在…  相似文献   

3.
神秘莫测的太空,给人类以无穷的逻想。几百年来,有多少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激发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那美丽的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终于能够离开赖于生存的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开始向茫茫宇宙空间进军。“谁能控制宇宙,谁就能控制地球。”早在1961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发出这样的预言。时至今日,当地球上的人们在为中东和平、科索沃战场和车臣战争而奔走呼号之时,一场太空争霸战正在世界各国悄无声息地拉开帷幕。太空的战略意义今天,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就像500年前对海洋的认识一样,可以说是沧海一粟。但是,人们…  相似文献   

4.
《时代潮》2001,(4)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的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深入地认识地球及其周围的环境,更好地认知整个宇宙;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从事各种试验和研究活动,开发太空及其丰富的资源。载人航天飞行由载人航天系统实施,载人航天系统由载人航天器、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和回收设施、航天测控网等组成,有时还包括其它地面保障系统,如地面模拟设备和航天员训练设施。根据飞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载人航天器可分为载人飞船、太空  相似文献   

5.
《就业与保障》2008,(10):1-1
在建国59周年之际,由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实现了太空漫步。这是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8,(4)
值此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的曙光穿过穹苍抵达我们地球的前夕,人们不禁要问,20世纪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将留下了什么?诚然,20世纪确实经历过许多重大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诞生及解体,以及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隧道等等,但真正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将不是它们,而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在宇宙的延展。20世纪是人类“上天揽月”的世纪,是人类进军太空的开端。人类太空生活时代的开始每当我们在野外或者透过窗口仰望星光灿烂、深邃莫测的夜  相似文献   

7.
1960年8月18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军事间谍卫星,揭开了人类太空谍战的序幕。其实,如果不是一只小小的白鼠作怪,人类发射间谍卫星的历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5,(5)
天文学家预言太空旅行的速度将会比光速还快。一向保守的皇家天文学会即将发表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的观点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悖。它预测说,人类将能够以比光速还快的速度进行太空旅行。这份报告是由伦敦大学学院的天文学家伊恩·克劳福德撰写的。他认为,人类有朝一日能在很近的距离内观察各个星球,最好现在就开始对各种结果做好准备,其中包括与外星人进行接触等。克劳福德的这篇论文题为《有关太空旅行速度超过光速意义的一些思考》,它已得到部分科学家的肯定,并将于下个月发  相似文献   

9.
虞伟  焦雪晶  杨远帆 《创造》2008,(12):49-49
他以一个人的邀游,完成了中国航天的大梦。我看到了我们美丽的家——他的问候。穿越冷战催生的太空竞赛,忘却人类相争的激烈现实,把中国30年开放的眼界和气度,自邈远的太空向人类发出。在广阔的时空视野里,中国人抖落自闭与狭隘,向世界发出科技与文明的回声。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对于太空一直心存好奇,从古至今,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智者都在想方设法了解太空的秘密。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这里有一口直径达500米的"巨锅"——超大型的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这是我国探索太空、观测宇宙的一只"大眼睛",被誉为中国"天眼"。它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03,(6)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全球航天事业的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遨游太空108分钟,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飞船,离船五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的太空行走。1969年1月14日—17日,前苏联的“联盟4号”和“联盟五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对接。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抵达月球,并走出登月舱,在月球地面停留21个小时,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1971年4月9日,前苏联发射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  相似文献   

12.
艾伦·拉文·宾是美国宇航员,也是第四个踏上月球的人,退役后成为太空美术家。他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的亲历者,也是其描述者;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太空英雄,又是太空英雄形象的塑造者。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使古老的英雄主义呈现出新的面貌:科学英雄主义。而艾伦·拉文·宾的作品表现了浓郁的科学英雄主义精神。人类以科学和技术为武器,征服自然,进而征服太空。但是作为个体,在艾伦·拉文·宾的潜意识里,又隐藏了担忧与恐惧,这在其作品中同样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3.
国内要闻     
正习近平: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2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4.
聚焦世界     
《小康》2017,(12)
<正>《华盛顿邮报》贝索斯太空野心:让Blue Origin提供月球快递服务如今距离人类上次踏足月球表面已经过去了40多年时间,多家太空商业公司都希望利用此番美国宇航局(以下简称"NASA")重返月球的兴趣抓住发展机遇。这些公司各自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而他们的终极目标则是在月球建立人类的永久基地。而且,商业领域对月球的兴趣还得到了特朗普政府的全力支持。这主  相似文献   

15.
人类从"茹毛饮血"、"架木为巢"的原始生活状态,走到了太空漫步、全球联通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靠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6.
苏联太空计划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苏联航天泰斗科罗廖夫第一助手的切尔托克近日披露:人类首枚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并非出于缜密的战略规划,而是当时苏联迫切希望研制一枚火箭,能  相似文献   

17.
9月3日,“智能1号”撞向月球,月表尘埃溅出20多米高的蝶形双翼,宣告人类第二轮探月热潮来临。探月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太空早就是国家间实力的角力场。人类的第一轮探月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苏全球争霸,也在太空较劲。那时,苏联共发射了32个月球探测器,美国虽然只发了21个,但终因率先登上月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后,探月热大为消退。随着人类对月球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探月欲望再一次被点燃。1990年,日本发射了“飞天”月球探测器;1999年,美国“月球勘探者号”撞击月球找水;中、俄、日、印度和欧洲也都制订了…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08,(4):119-121
5月26日,在经历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后,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这是第一个在火星北极附近着陆人类探测器。  相似文献   

19.
正搞载人航天有什么意义?以下三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句是一位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00多年前说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他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首先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最终要征服整个太阳系。"这句话表达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预测。第二句是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  相似文献   

20.
降蕴彰 《小康》2023,(21):44-47
<正>中国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毋庸置疑位于世界第一梯队。2023年6月4日,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此次随着航天员一同返回的还有部分实验样品,其中就包括国际首次开展的i PS细胞(全称为“人工多功能干细胞”)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向早期造血分化研究的细胞样品。参加该项试验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雷晓华表示,该研究有望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人类干细胞在太空早期造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