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莹 《求索》2008,(5):50-52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的正当性理论备受关注。知识产权的立法目标、价值取向和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正当性以及知识产权功利论、劳动论、人格论等正当性经典学说都成为知识产权正当性理论质疑和批判的核心内容,本文阐述知识产权正当性理论的现实质疑与批判旨在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促进当代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有句著名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另一位英国科学家卡尔波普说:“知识是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美国人、未来学家托夫勒却认为:“知识就是变化,知识作为燃料,加速时代的变化。”而法国当代哲学家李欧塔(Lyotard)指出:“知识就是流通的资金。随着电脑的普及,知识象资金一样成为大众化产品和工具。”知识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曰:“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以上,都是关于“知识”的定义和说法。不论怎样给知识下定义,知识是一种精  相似文献   

3.
专家门诊质疑陈光彦现在,许多医院都开设专家门诊,特点是挂号费高于普通门诊数倍甚至上十倍,由有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之类职称的"专家"来诊治。据说,这么做是"优质优价服务"。但,拙见以为,此中还颇有一些疑义。首先,我国自古即称"医乃仁术",医生对病人总是不...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财富,是法律确认的产权。与其他产权相比,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自主知识产权”是与使用他人知识产权相对的概念,指产品生产者对产品中包含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其中主要是指专利权。  相似文献   

5.
质疑光环     
《时代潮》2001,(21)
近几年,在不少已曝光的腐败案件中,大凡腐败分子头上都有不少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光环,仿佛金玉裹身似的裹得严严实实、金光闪闪,闪得你不能正视。什么总经理、集团公司董事长、先进工作者、××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帽子大得吓人,荣誉听得醉人,奖牌玄得  相似文献   

6.
历时长远繁琐复杂的知识产权诉讼,动辄上亿美元的和解费与判决费用,足以对中国很多企业造成重大打击。知识产权如何成为商业战争的重要武器?中国企业如何学会知识产权维权并赢得商业竞争?在2008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这些仍是当今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到2005年,我国运输行业中公路运输已占整个客货运输总运能的80%。虽然我国已建成3.4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二,但公路建设却出现了问题:全世界收费公路不过14万公里,中国居然有10万公里,也就是说占了全世界收费公路的70%。过高的收费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出行负担。截至2003年,经国家批准的合法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多达3112个,使得2005年国庆长假时人们驾车出游,从北京到广州,光过路费就比买票坐火车坐汽车还要贵得多。  相似文献   

8.
质疑零信访     
做好信访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重中之重,但是,许多地方将信访量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片面追求“零信访”,以至于出现领导干部谈“信访”而“色变”的局面,则有矫枉过正之嫌。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社会各阶层利益结构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特点,社会矛盾也趋于复杂化,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信访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特定阶段的正常现象。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定性“信访”问题,是否出现信访现象就一定意味着稳定工作的失职?只有“零信访”才意味着社会稳定?对这个问题,我们思想上必须…  相似文献   

9.
质疑双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双语教育(包括双语教学)在我国的不少大中城市逐步地兴旺发达了起来,欣喜之余,却又难免有些令人担忧。因此,我便不顾才疏学浅,就双语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向海内方家请教。 什么叫双语教育 为了有效地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对双语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双语教育是以一定时空内形成的双语现象为基础或前提的。所谓双语现象,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前者是指个人能用包括母语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吃不到诺贝尔文学奖那颗葡萄,中国人已经说过太多不酸不咸并大失风度的怪话,并且每年还要颇为阿Q地重嚼一遍鲁迅拒绝提名的佳话,不久前甚至挖掘出真假难辨的关于老舍与之失之交臂的轶话。可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以“谢绝来自官方的一切荣誉”为由拒领诺贝尔奖的法国...  相似文献   

11.
“质疑讨论课”在于解决学生有疑问的知识及思想问题。其做法是,同学们课前有所准备,课堂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对每一个问题讨论差不多了,老师再作归纳、整理或更正。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问题,以及某些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如果同学们目前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驾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至少从浅层次上有所认识,以后再逐步去认识、提高。如果驾驭得了,应让  相似文献   

12.
质疑的力量     
4月26日,北京就出租车调价举行听证会。25名听证代表中,14人赞成,2人总体赞成但持有保留意见,9人反对,这一结果似乎表明,将1.6元/公里车型租价调至2元/公里、同时取消燃油补助的调价方案,已经得到了多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一资产经营责任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中心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在资产的经营活动发生之前,就定下一个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收益增长率目标,要求经营者不但要保证国有资产不亏损,而且有逐年增长的赢利,这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因为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它有种种的不确定性,任何事先预定的目标最终都会被彻底否定。市场上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要求市场必须满足它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计划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能够全部被市场接受;二是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能补偿成本(保值);三是在成本之外还…  相似文献   

14.
徐言 《北京观察》2000,(11):60-61
“今天上午,××公园附近,巨大的铲土机不停地工作着,489台电子游艺机、521块集成电路板渐渐变成碎片。××市公安局、文化局在这里公开销毁赌博机,今天的销毁活动再次表明了公安、文化部门严格电子游艺场所管理,坚决查处此类场所从事赌博活动的决心和力度……”。这是一则新闻报道的部分内容,这样的新闻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看到电视画面上一队队全副武装的执法人员在点火烧毁东西,场面壮观(比如前几年云南烧毁犀牛角)。当然这几年还更多的出现了烧毁假冒产品以及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产品的情景,这样的现场报道一般都配有某个官员洪亮的讲话以及新闻记者动情的语言。可是,我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想请有关人士尤其是各级立法、执法部门释疑。  相似文献   

15.
说质疑精神     
丁聪 《今日浙江》2012,(1):61-61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热衷谈论"自主创新",关心中国的专家学者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中国的产业为什么只能来料加工却少有自创品牌,中国的孩子为什么考试成绩突出却缺乏创造性,连外来的教练也  相似文献   

16.
在产业结构方面,过去我国一直以发展第一、二产业为主,而不注重发展第三产业,致使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落后于第一、二产业,而使三大产业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适当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在我们注重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矫枉过正,又出现第三产业超前发展的倾向,致使三次产业间的比例重新不合理。同时,第  相似文献   

17.
朝树 《人大建设》2004,(7):38-38
去年12月.南京市秦淮公安分局在江苏省率先推行民警廉洁从警退休金制度.一时引起议论纷纷。近日.有来自广东省的消息称,深圳市也将建立廉政公积金制,不出问题的公务员有望在退休时拿到100万元至200万元的“廉政公积金”。尽管深圳市监察局称,“廉政公积金”制度目前只是一个设想而已.尚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更谈不上“100万元至200万元的数字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点质疑     
读了第18期王常春同志的文章《企业文化:说句心理话》后,我们感觉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提出来与作者商榷。 一、企业文化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什么,这是从不同角度认定企业文化的问题。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人们在逐渐地认识它。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是什么是一种肯定;企业文化不是什么是一种否定。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不能随便说  相似文献   

19.
矛盾辩证法质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张尚仁 《岭南学刊》2006,8(4):50-53
“矛盾”一词的本义是“不可同世而立”。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矛盾被有些人看成了辩证法的同义语。一个本来和辩证法无关的概念,主观地将其设定为反映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核心范畴,必然陷入无法摆脱的理论困境。由于矛盾概念所表明的是相互排斥和斗争的关系,后来在现实中发展成“斗争哲学”。这是“左”的错误路线的哲学思想理论基础。我们今天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清除矛盾辩证法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