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玉波 《人事管理》2001,(12):10-11
你对自己了解吗?你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这些问题直指人的内心深处——我到底是准?在这个不进则退的职业社会里.如果你对自己都认识模糊的话.叉何谈认识社会,认识别人及施展自我才华呢?人耍有自知之明,得掂量出自己的半斤八两来——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个人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7,(8)
<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由人工制造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出具有类人智能的机器或系统,通过它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起伏,2010年后人类迎来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一、人工智能发展迎来拐点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人工智能在复制人类智能的基础上,作为人类以语言符号为对象的劳动创造,投射了人的"类本质",应该推动人类发展。然而,智能偏见催生算法歧视,数字依赖消解人的自主权,数据鸿沟滋长信息霸权,这些都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发展要以个人需要的建构和提升来确保人的能动性,进而通过唤起个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感受力,进入个人与社会、自然协同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智能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高伟 《人民论坛》2020,(10):122-123
正确对待人工智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辩证地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基于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反思,人工智能不仅无法代替人类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思辨性.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依然"在场",仍然是劳动创造价值.人工智能创造的巨大财富将使人类彻底摆脱由"稀缺"导致的供需矛盾,从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人类一边担心人工智能的风险,一边快速推动智能革命的发生。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是融合人类和“类人”智能的新生产模式。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技术内含不可化约的功能张力。一方面,ChatGPT等智能生产平台兼具对话功能和内容生产功能,拥有提升数字生产力、增强决策能力,加速社会组织化、扩大社会动员能力等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内容生产者可能导致多领域劳动者价格为零,还会带来对话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和“存在”风险,这些是其“反社会”功能。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是人类和“类人”的合作生产,随着新内容生产主体的涌现,人工智能文明的出现便有了新迹象。科学、有效监管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是高难度、复杂性行动,政府、平台、用户和社会等多元主体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协同监管,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公正、社会透明和社会责任落实。正确的人工智能功能观、发展观,决定了人工智能内容生产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6.
袁凯 《小康》2023,(9):37-38
<正>做ChatGPT好比踢足球,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文案宣传、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代码编写……近期,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众多团队与公司,都试图用自己的途径回答问题。但ChatGPT真的这么简单吗?“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7.
《小康》2021,(13)
正从模拟人类智能延伸而来的人工智能,如今已成为全球数字化发展的核心赋能技术。它与物联网、基因编辑等一道,被视为可能会对经济社会与人类未来造成根本性、深远性、普遍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前不久,一个顶尖国际研究团队的理论计算结果证明,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7,(19)
正人类的大脑会不会像量子计算机一样做隐秘的工作,只在最后呈现一个选择?我们期待未来几十年科学家会有答案。人工智能越来越火,百度最近甚至声称自己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还有消息说,美国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投资者已经在计划投资人工智能有关的项目。现有的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是单项的,比如AlphaGo,科学家给它一个特定的程序,它就可以下围棋。科学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思考,许多西方学者因为不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把人工智能引入了神秘化境地。人工智能无论多么智能,仍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本质上依然是人类劳动或实践的工具,只不过是人类劳动资料的新形态,因此无法取代人类。赫拉利所提到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无用的人”,其产生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性导致的,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只是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无用的人”的产生而已。同样,劳动不断解放是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性决定的,人工智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实现劳动解放的本质原因,而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实现劳动解放的一个现实途径,因此,我们不应把人工智能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作为关注的焦点,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让其能在社会合理的接受范围内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最终实现人类劳动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0.
铁翠香 《理论月刊》2022,(7):103-109
人工智能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挑战,其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以及传媒技术自身的快速迭代给传媒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从人工智能发展进路来看,无论是模仿人类思维而生还是进行深度学习的智能增强,人工智能本质仍然是人类用来延展和实现人类目的的技术手段,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存在,而人类对待其的不同态度彰显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理性判断,需要用沟通理性来达成两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来延展智能并提升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助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经济形态;未来人工智能还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说,人工智能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最终更会带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电脑量刑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量刑智能的人工智能软件。该软件在技术实现上要基于一定的量刑理论和方法,一般应由知识库和程序代码两部分组成——人工智能的设计和实现应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同时,软件设计应尽量满足柔软性好、操作方便、扩展性强等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从实验室到流水线,从科研精尖到大众生活,从技术突破到创业风口,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但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其实人工智能到底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取决于人类自己。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活动比其他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改造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改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改造世界才能更深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改造世界,就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片面上,而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向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务实”,即创造价值。所以,人的活动归根到底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真理是客观事物及…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尤其是ChatGPT产生的新环境下,本文旨在探索人类网络在时间和空间尤其是空间中的变迁,分析这种变迁的动力是技术发明,尤其是包括Chat GPT在内的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应用,通过时空演化审视智能生态演化进程中人类网络变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框架。从空间和变迁视角看,技术发明不断改变着人类交往的时空结构。真正改变人类交往方式时空结构的是信息和智能技术,尤其可能是以Chat GPT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人类正在迈入智慧社会,未来的理论创新需要基于智慧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技术迭代发展和颠覆性发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人类创造更多财富,使更多的人分到蛋糕、享受财富,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6.
预见是一种常见的认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什么人,要从事任何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事先总要有一定的计划和准备,估计自己行动的后果,推测事物发展的趋势,这些都不能逃出预见的范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好.”(《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5页)人  相似文献   

17.
自从康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认识是主体有选择的活动这一思想以来,选择性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辩证地理解人的认识,更明确地揭示出选择性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又是认识过程本身的特征。那么,主体是如何对信息做出选择的呢?选择的内在机制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令国外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大惑不解,也同时引起了国内哲学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智能?它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我们怎样运用智能发展规律来提高人类智能,使人们更加聪明,更加富有智慧?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智能学研究的课题。吴宗熿同志所著《智能学论纲》  相似文献   

19.
“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下去”─—记安大人工智能所张铃教授本刊记者方劲松谈到人工智能(AI),人们头脑里就会浮现出科幻影片中那些神通广大的机器人。虽然那种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但作为智能技术,它在帮助人类进行设计、规划、咨询、决策、识别、分类...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8,(23)
正从上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术语的诞生开始,计算机就沿着代替人完成部分工作或取代人这一轨迹不断发展,例如用机器定理证明程序来部分取代解题者,用疾病就诊专家系统来取代医生等。在模拟刻画人类智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符号学派、连接学派、行为学派等主要手段和方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