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栾少湖 《法治研究》2006,(11):44-45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法官与律师:区别与差别”。发言内容,我想从一份调研报告说起。现在各位嘉宾的手里,都有一份《法官与律师——关于“法官眼中的律师”与“律师眼中的法官”调研报告》。这份调研报告是我所历时3个月刚刚完成的。其调研背景就是今年3月发生在天津的“法官打律师”事件,这一起沸沸扬扬的事件,使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空前的关注。作为律师一方,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这种调研活动,发现一些问题,引起大家的思索,向大家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2.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08,(21):11-11
“三鹿奶粉事件”的扩大,给我国的食品安全敲响了最沉重的警钟。近段时间来,从对生产企业道德良知的谴责,到对监管部门懈怠失职的质问;从对行业潜规则的拒斥,到对国家免检制度的批判;从对问责高官的呼吁,到对损害赔偿的关注,整个舆论对事件本身及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目的都在于避免下一个“三鹿”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陈涛 《法制与社会》2011,(33):201-202
媒体引发的危机,是指在媒体的关注和舆论的压力下,突发的个体“涉法”事件升级为群体质疑,进而对法院系统的基本价值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置法院于“应对困境”的一种威胁性形势或状态。本文以“坊子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索贿案”为例,以该事件处理过程中“当事法院”的应对缺陷为切入点分析法院现行危机化解模式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事实——价值危机化解范式.  相似文献   

4.
李克杰 《政府法制》2009,(17):28-29
2009年7月10日,云南省澄江县人民法院发生一起怪事:一名律师因没有顺从法官的意愿,法官竟叫法警用手铐把律师铐在法院篮球架上晒太阳40分钟左右。事发后,云南省律师协会有关人员随即赶到澄江县了解情况。澄江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洪家敬对省律协工作人员说:“事件主要责任在法官,法官对律师采取强制措施没有按法律程序办,法院也觉得事件发生得意外。”一些法律工作者对此表示愤慨,并认为当事法官已涉嫌非法拘禁。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大v比法官更先出镜,键盘比法槌更先响起,甚至司法程序的终结并不一定是舆论的终结。很多人关注到了键盘和法槌之间的紧张关系,但鲜有人以内部视角研究。  相似文献   

6.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13,(28):14-14
上海法官“集体招嫖”案,给舆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人们对司法官员腐败的贬斥之余,也勾连起类似“侦探式反腐”权利冲突的法治争辩。爆料人如同幽灵般跟随法官,记录下一段段灯红酒绿的隐秘生活,这样的反腐方式是否妥当?偷拍是否涉嫌侵犯隐私权?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折射出各自不同的价值立场与权益选择。  相似文献   

7.
继“富二代”横行不法,饱受舆论指责之后,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官二代”选拔事件使得中国官场子承父业的现象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官二代”这种现象的发生“官员选拔何时才能远离特权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朱伟一 《政府法制》2013,(14):49-49
改革开放之后,时有美国法官到中国,与中国法官切磋技艺。中国法官最喜欢问美国法官:“敢问贵同法官年薪多少?”美国法官大多比较尴尬,薪酬是美国人的隐私。  相似文献   

9.
戴福 《法治研究》2006,(8):34-35
发生在天津市南开区法院的“法官打‘律师’”事件,引起社会持续关注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就又呈现出不了了之的迹象。其实,此类事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并不罕见。与那些使用阴谋诡计陷人于罪、通过曲解法律罗织罪名、利用专政工具打击报复律师的人相比,天津法官以肉搏方式打压律师的做法简直有些愚蠢。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针对律师的或明或暗、或文或武的戕害都有着共同的、深刻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0.
法与道德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道德在许多方面影响法的运行,在司法领域的表现之一就是公共舆论对法官审理案件的干预。富勒在其著作《法律的道德性》中也提及了法官应如何对待民意和舆论的问题。根据其关于法治的八项原则,不难看出法官对公共舆论的过度倾向和采纳,容易造成对法治原则的违背,也有其局限和缺陷。因此,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正确对待公共舆论,将对法律的维护和道德因素的考虑通过正当的程序加以区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经过长时间沉寂,赵薇“指使他人打孕妇”事件随着庭审再次浮出水面。对此,舆论一度沸沸扬扬,但很多报道说法不一。两位记者从事件发生至开庭,经过长达9个月追踪,不仅采访了打人事件现场的10位在场者,也首次探询到邹雪从“军旗装”事件时“救赵”、两人发展出姐妹般深情,到“打孕妇”事件前后,姐妹情崩溃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栾少湖 《中国律师》2006,(12):58-59
我想先从一份调研报告说起,报告的题目是《法官与律师——关于“法官眼中的律师”与“律师眼中的法官”》。这份调研报告是我所历时3个月刚刚完成的。其调研背景就是今年3月发生在天津的“法官打律师”事件,这一起沸沸扬扬的事件,使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空前的关注。作为律师一方,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这种调研活动,发现一些问题,引起大家的思索,向大家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3.
王立新 《中国审判》2014,(10):76-77
《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关于“深化法院人事管理改革”,提出了“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和“建立法官员额制”的具体措施。纵观当今法治化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都对法官的任职条件进行严格限制,通过法官遴选制度实现了法官精英化,法官数量也较为稳定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法官打律师”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封法官与律师间关系的广泛关注。这份调查报告在此背景下。历时三个月完成。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些素材,发现一些问题,引起大家的思索,共同关注和研究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差别与相互评价,推动建立法官和律师之间和谐关系,促进法治事业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司法越来越多地被公众关注,越来越多地被聚焦在媒体面前,甚至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习惯被公众盯着,学会在被“盯”的状态下进行司法活动,成为每个法官当前紧迫的功课。面对公众的盯,法院和法官理应坦然处之,要习惯被公众盯,要理性对待公众的盯,要学会在被“盯”的状态下从容公正司法。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守法律的底线。面对来势汹涌的舆论之潮,司法者要凭借自己坚定的法律信仰和深厚的职业素养,以开放、包容、理性的心态积极回应,认真甄别,冷静分析,合理吸收。要善于去伪存真,兼收并蓄。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司法理性,一准乎法,切忌被潮水般的舆论冲垮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16.
“庄户法官”张开弟陈念华张开弟,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南石乡人民法庭庭长。老百姓都叫他“庄户法官”。说他身居乡里,说话“庄户”,办事“庄户”,,活脱脱是个“庄户人”(一)张开弟是“庄户法官”,但决不是那种只知道往里扒钱的“庄户刁”。去年1月18日,江苏省...  相似文献   

17.
三鹿事件之后.“结石宝宝”渐渐淡出公共视野两年多了。以官方处理和当时舆论的雷霆万钧之势来看,公众相信公正透明的受害理赔,应该也在雷厉风行之列。加之这片热土上,从来不乏吸引舆论视线的热点公共事件,所以“结石宝宝”事后赔付问题.也就渐渐淡化了.  相似文献   

18.
李磊 《政府法制》2010,(9):10-11
继“富二代”横行不法饱受舆论指责之后,接二连三发生的“官二代”选拔事件使得中国官场子承父业的现象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官二代”这种现象的发生?官员选拔何时才能远离特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崔杰锋 《法制与社会》2011,(24):169-170
进入2011年,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广泛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布信息或对事件进行评论。因为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为舆论事件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点评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条件,这直接催生了众多网络舆情事件,使之热点不断。如‘躲猫猫”、“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撞车杀人案”、双汇“瘦肉精”事件等等。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应对舆情,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根据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经验进行阐述,望能为我国的互联网舆情应对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磊 《政府法制》2010,(15):6-7
从今年3月份起,全国多地发生下跪维权事件,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从辽宁到广东,从江苏到重庆,或单独下跪,或集体下跪。民众为何频频选择下跪这种“古老”的方式来维权?难道真如某维权人士所言,不下跪引不起关注,因为跳楼已经没人看了?而从“跳楼秀”到如今的“下跪门”,非常态的维权方式何时才能彻底消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