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一个必须充分注意的特点: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非内生于社会内部,而是由国家启动和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制度除了要担负起一般的规范社会关系主体的行为的职能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责任就是重构社会关系和实现改革目标。中国二十年来的改革实践也清楚地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已明确将"事实之争"上诉案列为二审应开庭范围,然而二审开庭率至今仍在低位徘徊.二审法院给出的不开庭理由,竟多为早已被废弃的"事实清楚,可不开庭"之旧规.此做法不仅与刑事诉讼法立法目的相悖,在宪法层面也存在诸多弊端.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检察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工作监督,均是现行宪法体系下解决上诉案开庭问题的可行路径.严格司法,应确立和落实刑事案件二审一律开庭审理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左卫民《现实与理想:关于中国刑事诉讼的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观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考察刑事诉讼制度的变迁,思考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司法改革、法律移植等问题,发出了久违的批判之声。刑事司法交织着各种利益纠葛、价值冲突和意见交错,触摸着法治的最敏感神经。刑事立法如何用中国话语、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实现符合中国国情民意的良法之治,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面对公民个体权利主张的迫切,刑事司法改革无法回避社会关注,当然这种关注后面不仅有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的冲动,而且也有企图影响个案的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和《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的公布,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权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回顾我国诉讼监督立法进程的基础上,对当前形势下检察机关如何加强检察监督权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对策,包括诉讼监督意识的增强、诉讼监督内部环境的完善、外部环境的优化、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自身监督能力的提高,以期能真正提高诉讼监督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已践行多年,2012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使其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从刑事和解的概念入手,结合刑事和解的历史发展及对刑事和解制度性质的分析,提出今后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应当遵循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一个必须充分注意的特点: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非内生于社会内部,而是由国家启动和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制度除了要担负起一般的规范社会关系主体的行为的职能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责任就是重构社会关系和实现改革目标。中国二十年来的改革实践也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来推进的。因而可以说:没有制度创新和法律的变革,就没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和经济的发展。对此,湖北省也莫能例外,在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7.
秘密侦查是国家法定专门机关运用侦查权查缉犯罪的一种特殊的侦查方式,具有稳、准、狠的特点。然而,秘密侦查措施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公民隐私权、自由权的侵犯。基于人权保障和权力规制的价值理念,秘密侦查应该法治化。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背景,从司法权合理运行的视角反思我国目前立法上的成就与不足,分析其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以基本法律为框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这个宠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立法与国家立法一起,记载了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确认并体现了30年来中国进步成果。30年后的今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中国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面貌,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在此背景下,地方立法也需要并正在发生着转型—  相似文献   

9.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保护被害人利益、修复被犯罪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促进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但是,现行法律规定在实施中暴露出程序操作规范缺失、缺少非刑罚处理方法、赔偿标准不够细化、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尚待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是1979年7月制定颁布,1980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到现在已16年了。有关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完善的研讨,亦已进行了5年。对于是否有必要修改,目前已不存在争议,但如何修改,大家的认识却不尽一致,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刑事诉讼法是一部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权保障的大法,在修改研讨中存在某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本文着重介绍在几个热点问题上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所持的理由。 一、关于修改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修改立法的指导思想。讨论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必须明确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基于侦查的功能与价值,在其程序设计上充分映现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与平衡。这一程序的特点,极易让处于弱势一方的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在侦查实践中,侵害公民个人隐私权的现象屡有发生。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作了诸多修改,充分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但在刑事侦查阶段的隐私权保护方面仍然涉及甚少。有鉴于此,对我国侦查程序的相关立法进行反思和检讨,在此基础上,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完善以《刑事诉讼法》为核心的相关侦查立法,在侦查活动中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2013,(1):12-14
在与本刊记者谈到司法改革这个话题时,陈卫东一开口就透露出了他对司法改革的急切和无奈。陈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在学术界一直被视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司法改革的坚定鼓吹者。在司法实务界,这个“活跃分子”不但积极参与了律师法、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刑事证据法等法律的起草和修改.而且为官方提供了许多务实可行的建议,也因此被央视评为2012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相似文献   

13.
黄永财 《公安研究》2013,(10):51-55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理念,在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作了专章规定,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应用,为刑事案件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但由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立法尚不健全,实践中做法不一、缺乏统一规范,导致社会产生刑事和解就是“私了”、“花钱买刑”等误解,引发了错误的舆论导向。从刑事和解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条件,剖析现行刑事和解制度立法现状及缺陷,深入探讨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对策,有益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探索中,有一条由制衡对抗转向共生共强的明显轨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开始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随着社会需要的持续增长,政府不断向社团组织让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空间.由于体制惯性和现实利益的影响,政府与社团的关系尚处于磨合之中.在此情形下,中国共青团对传统功能进行着自我调整:在内容上,从凸显政治功能到兼顾社会功能;在形式上,既保持与政府的有效合作,又独立运作青少年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5.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的内容。这一制度的确立,既是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结果,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做法。遗憾的是,刑诉法对该制度的考察与管理程序规定得较为简单,实践中各地做法也不一致。从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看,应加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对象考察与管理程序的构建,包括考察启动程序、考察帮教程序、监督管理程序,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象的考察和管理的配套制度,包括社会调查制度、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体制性变革。在为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的同时,刑事诉讼理论发展本身经历了价值论、刑事诉讼法与宪法关系论、刑事诉讼模式论等基本理论的现代化整合与转型,当前司法改革与司法信息化建设为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和命题,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国家—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既是公共政策形成模式变化的环境背景,也是其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前,在国家和社会高度重合的背景下,中国公共政策的形成模式是国家主导,这种模式与公共政策的现代性价值取向有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公共政策形成模式正在由国家主导转向为国家为主导且国家与社会有限互动的模式。这一具有现代性价值取向的转型,表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开始了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与互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更加得到重视和彰显。而受当下中国社会政治发展水平和国家—社会关系的制约,这一转型还有着渐进性、局部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其意义有一定限度。中国公共政策形成模式现代转型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国家—社会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和社会实现良性互动,使其最终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警察不出庭作证现象长期存在,与当代强调程序利益的庭审要求格格不入。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增加警察出庭作证的规定,从此,警察出庭作证有了法律依据。该制度的确立,对于促进司法公正、实现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推动国家法治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警察不出庭作证源于警察出庭作证制度不健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之弊端的影响、警力不充足、证人保护制度不健全以及警察内在的因素。在新刑诉法背景下,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立法上和司法上完善警察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9.
卢琳 《公安研究》2014,(2):52-59
刑事和解制度是应构建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为社会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多元化思维。2012年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在公安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合法性,并对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和解程序、和解效力等内容作了专章的规定。刑事和解制度对修复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节约诉讼成本、保障当事人权益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当前该制度仍面临范围过窄、协议效力不明确、缺乏刚性条款和可操作性程序等问题。应以侦查阶段的刑事和解程序为视角,分析立法现状及执法困惑,端正公安机关执法理念,厘清相关法律概念,明晰和解协议法律效力,探索有效规范执法和完善和解程序,推动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在我国立法上得以确立体现在2012年的新《刑事诉讼法》之中,这一制度贯彻了直接言词原则,保障了辩方诉讼权利,规范了侦查取证行为,重新定位了诉讼构造,节约了司法资源。但是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期,在"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背景下,警察出庭作证的身份、范围以及责任等问题都日渐显现,有必要对该制度予以重视和研究,以促进其发展和完善。警察与普通证人需要区分的重点在于警察出庭是否是基于其职务活动的延伸;对于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法院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应当得到尊重;如果警察拒绝出庭,可以通过公安机关内部行政处分的方式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