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酒过三巡,谈腐败、骂警察就成为一个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直说得我这个当警察的有点坐不住。我说大家说的事能不能具体点,我帮你们查一查,要不然你们也太冤了。听说我是警察,大家都哑了,我追问再三,原来他们所说的“故事”是道听途说来的。我并不是想为警察辩护,但这种无中生有或者添油加醋的“误骂”,实在令警察有点冤枉。“误骂”构不成犯罪,我们只好听之任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警与民之间有隔阂,老百姓对警察有看法。张金柱这样的警察虽然是极个别的,但还是有;山西潞城那样的交警,驾驶…  相似文献   

2.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派出所负责辖区人口管理的民警称为"片警"。派出所民警还真挺认可这个"雅号"的。我们一家5口人,除老伴和小孙女外,我和儿子、儿媳都是警察,但只有儿子是"片警"。儿子当"片警"有4个年头了,"片警"的工作流程和酸甜苦辣,我这个当爸爸又做宣传工作的警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既有一种使命的光荣,又时时感到一丝心疼和惦记,用笔记录了一下儿子当"片警"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说来惭愧,自己在作品中写过很多警察,但真正同警察打交道的情况好像一次也没有碰到过。书中有关警察的故事,几乎全都是采访来的。一直到了写《十面埋伏》时,才算正儿巴经地同警察打过一回交道。   那是一次解救人质行动。因为我在采访时曾向他们夸过海口,下一次如果有什么惊险任务时,一定叫上我,也好让我见识见识体验体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想到那次解救行动他们真的叫上了我。   大概是觉得新奇,当时我想也没想一口就答应了。等到了车上,看到刑警队员手里明晃晃的武器时,才渐渐意识到这可不是什么新鲜好玩的事情。出发…  相似文献   

4.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保安员,做保安工作已经两三年时间了,之所以会选择保安这个职业,是觉得穿上这身保安服装,虽然不是军人,也不是警察,但一样显得很神气。可是在工作中,我开始显得越来越没有自信,虽然现在已经是班长了,但每当有朋友、亲戚得知我是在做保安时,语气中难免有些失望,觉得我可以做更好的工作。我本身对保安这个职业很喜欢,这份工作既需要强健的体力,也需要懂得人情世故,还要懂得一定的知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职业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5.
困顿中的跋涉──青海省公安机关贫困状况实录张青社会治安被视为当今“热卢、”问题之一。毋庸讳言,谈起这个话题,骂警察、怨警察的人不少。应该承认,我们警察队伍目前素质还不是很高,腐败现象也确实存在,工作中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的确有,一些案子还破不了,使犯...  相似文献   

6.
遭遇警察     
俄罗斯警察在中国人眼里可以说是臭名昭著.我去俄罗斯之前,听了无数俄罗斯警察巧取豪夺仗势欺人的故事,我至今相信这些故事都是真的.但是,真实的故事也有可能给人造成一个不真实的印象.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100个人在莫斯科街头分别看见100个警察,他们都没有抢东西,也没有挥舞着棍棒殴打老人和妇女,晚上我们见面的时候就不会说:今天我见到的第一个警察没有抢东西,我见到的第二个警察没有抢东西……我见到的第100个警察没有抢东西.  相似文献   

7.
转眼在警察的位置上我已干了20年。前10年是专职警察;后10年在北京市公安局的一家杂志社当编辑。也许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深入到公安基层单位去体验生活。说实话,在10年的记者、编辑生涯中,我采访了许多的一线民警,也写了一些还说得过去的稿子,可总觉得意犹未尽。有一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深处,挥之不去,那就是我要把北京警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向读者倾吐,  相似文献   

8.
<正>他这一套,能把我们这些挖空心思甚至呕心沥血来歌功颂德的公安写手气死。一个警察职业之外的人写了本耐看的警察破案故事。萨苏的《警察手记》不是小说,副标题写明是"京师四小名捕破案传奇",可见是实打实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9.
李立 《两岸关系》2002,(7):28-29
5月2日,我陪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游览。那一天,天气格外爽朗,家人去放风筝,我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于是就一个人到处转悠,没想到我竟然碰到了一位台湾老兵,俩人一聊还挺投缘,就像是早已约好似的。也许是职业使然,我们的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他的故事上来。老人沉思了一下,然后脸色凝重地向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7,(13)
<正>科普的第一要素是有趣和故事性,好的科普从来不是布道,而是新媒体时代下的"服务行业",故事是承载知识最好的载体,让别人去讲道理,我们来说点故事吧过去十多年,做物理学研究的同时,我还做科普。开始的时候兴趣就不小,可是,讲得很专业。随着时间推移,我的兴趣没有减退,不论做科普讲座,还是写科普文章,着力点却越来越通俗。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不能理解的事物,也没有不能传授给大众的知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  相似文献   

11.
西风 《人民公安》2009,(7):18-18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不久前看到的警察网转载凤凰网友同时也是一个警察的论坛帖子《你为什么骂警察》,另一篇就是本刊刊发的这篇通讯。说实话,那个警察网友在文章中流露的困惑也曾让我长时间不得其解:“扳着手指头点了点论坛上几篇关于警察的文章,不论是指责警察的还是为警察辩护的,除了个别不是警察的网友站在理智的立场上为警察说几旬公道话之外,其余的总是对警察口诛笔伐。上论坛久了,  相似文献   

12.
就像有矛就有盾一样,有犯罪也就必定会有警察。世界上除了战争、军人之外,恐怕就数犯罪、警察倍受世人关注。 然而,在中国警界,刑警这个领域,至今留给人们的依然是高深莫测。而真正领略刑侦人员威严的,却是罪犯。 如此喜剧性的结论,不知是对犯罪的嘲弄,还是对刑警的揶揄。由此,我有一种冲动,觉得有责任写一写刑警。于是也就有了以下这段粗略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千禧龙年岁末 ,读了长篇小说《危机四伏》(胡著 ,作家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出版 ) ,掩卷沉思 ,不禁心潮起伏 ,感慨多多……一近年来 ,写警察犯罪的文艺作品并不算少。从39集电视连续剧《英雄无悔》 ,到长篇纪实文学《天府之国魔与道》和据其改编的 2 2集电视剧《刑警本色》 ,从 8集电视剧《面对诱惑》 ,到 2 2集电视剧《我是警察》 ,以及长篇小说《黑洞》等等 ,都写到了警察贪赃枉法乃至坠落为犯罪分子的代言人的故事。不过 ,《危机四伏》却不仅仅是写到 ,而且是以警察犯罪及侦查为中心情节结构全书 ;它也不是写警察的一般违法犯罪 ,而是…  相似文献   

14.
旁观警察     
与文友谈写作,文友说写作者必须善于观察生活读懂人。我说我是写警察的警察,我一直生活在警察之中,应该说是最熟悉警察和警察的生活。文友说未必,站在蚂蚁群中看蚂蚁是一回事,站在高山上看蚂蚁又是一回事,成天与一个群落的人相处,你少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你应该跳出来,换一个角度看警察。我觉得这话有道理。一次是乘火车,出门在开,只要不是公差,大多是穿便衣,穿便衣的时候,口袋的证件不往外掏,你当然是老百姓。那次是半夜在一个中途站上的火车,买的硬卧车厢的中铺,睡梦中突然感到小腿被人猛地打了一巴掌,很痛,人也吓了一…  相似文献   

15.
那时,我还不是一个警察,也从没想到过某一天要做一个警察,甚至潜意识里对警察有一种本能的拒绝。因为社会上耳闻目睹警察的不良现象已太多,对警察的印象也就始终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正像一位执著的孩子总是会说是别的小朋友欺负他,而他永远不会欺负别人一样。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惟一的可能是远离警察。   大学毕业前夕,系里组织跟一个学校搞联欢,我参加了一个小品《警察与小偷》的演出,我扮演节目中的警察。为了演出效果的逼真,我们特意从学校保卫处借了一套没有警衔的制服。平生第一次穿上制服,一番嬉戏后,新…  相似文献   

16.
父亲叫刘本祥,在部队时叫刘炳祥.在国民党的军官档案里,应该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名字.父亲生于1909年,如果活到现在应是106岁.要是父亲还活着就好了,他有可能会领到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写过一篇《母亲的奖章》,记述的是母亲当县里劳动模范的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该写一写父亲的纪念章了.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的子女不提起他,恐怕没人会记得我们的父亲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写父亲.父亲1960年去世时,我还不满9周岁.父亲生前,我跟他没什么交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我们父子年龄差距较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相似文献   

17.
反映公安工作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叫警察学?还是叫公安学?有不同看法。我想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事。由于角度不同,两种称谓各有其适用范围。但是在什么研究领域中叫“公安学”或“警察学”,则不是随意的。在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方面,还应称公安学。一、在国际上,这门学科名称还很不统一一些国家还没有形成这门学科,更没有其称谓。1991年我访问英国,在这个近代警政的发源地那里都没有这个学科的确切称谓。或称PoliceScibce(指警察的技术科学)或称Police Study(指“警察科学研究”)。我要给Exite大学…  相似文献   

18.
感动     
信不信由你,两年前的我是很不喜欢与警察打交道的,甚至一提“警察”两字我就烦,这倒不是我犯了什么错误而害怕警察,那是因为警察曾经给我的印象太糟了。今天我写这篇稿子的目的,就是想借《警察天地》杂志的一角说说自己对警察的褒贬,也许很多人与我有同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聊吧老板娘:最近的一则新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耳闻,是发生在成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年轻有为的女记者与一位蹬三轮车的残疾青年相恋并结婚生子,数年以后终于忍受不了与以往天差地别的农村生活而精神失常了。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她的残疾丈夫还在奋力蹬车希望有朝一日让她恢复健康,可她的精神世界已经与过去完全两样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大家都开始重新考虑“门当户对”这个古老的话题,我还是觉得很难理解,怎么在今时今日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  相似文献   

20.
王淑合 《人民公安》2009,(20):58-59
民警来信: 我是一名刚调到车管所工作不久的警察,工作多年,业绩也比较突出。但现在一直困惑我的问题是怎样与同事和谐相处。在工作中。我发现我很难融入公安这个队伍里面.我周围的同事开口说话就是脏话.让我很不适应.我在来之前就听说警察爱说脏话.果真是这样。我觉得他们的素质很低.因此我也很少和他们交流.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和同事间的关系冷漠.有时候见面也不打招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