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被誉之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突出表现在从学说构成上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在各组成部分的理论内容上,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从而使多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内容,都更为完备和富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考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命运不能不联系中国无产阶级创造社会主义的历史. ●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1956年以前被提到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地位,完全是中国客观实际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恰当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要求,并非"外来文化被中国传统文化同化的历史现象". ●在中国,决定马克思主义命运的,不是传统,而是现实.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重申,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这样一个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亓利  沈航 《理论探讨》2024,(2):103-110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之一。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1938年,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并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尝试在实践探索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既体现在提出这一理论命题,也体现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留下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必须把握“活的灵魂”,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必须坚持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曹晓霞 《学理论》2014,(7):3-4,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认同和掌握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夏华娇 《学理论》2015,(6):27-29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被中国大众所认同、接受,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成为现实,这其中一定有历史渊源和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存在着契合点是很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探讨了二者间的六大理论契合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五四运动时期,乌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被大众广泛接受,是中国第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直接结果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历经几代人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或者也可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情、族情相结合,进而在成功地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贡献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鲜明特色,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领袖人物、知识分子或者普通群众的问题意识都以社会主体的视角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自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的目的性,其逻辑建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的向度,能够成为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与否的依据。问题意识的逻辑建构在理论形态的层次结构、方法和主体方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4)
沈志远是中国较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党员,这种研究一直持续到1965年,他恰好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一步步的深入历程,并且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沈志远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于我们更好理解和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鲜明地展示出与时俱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诠释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遵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理论自信和充分的理论自觉将指引中国人民继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成功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苏俄形态"向"延安形态"的转向,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范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延安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指导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工作,在坚定理论自信中,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朱逸 《学理论》2012,(29):38-40
现代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暂且悬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取得的成果,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实地视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的传播、生长的进程。其中的"回归"维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性",尤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而"对话"维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获得"当代性",进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发展的"理论双维",这两种理论维度实际构成了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域"和"当代视域",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国家治理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指导了国家治理实践。在新时代,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及中国化成果,形成了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边缘化趋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校教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逐步边缘化的趋势或已经被边缘化是个客观事实,只有重新定位或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深深扎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创新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并解决发展中的经济问题,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日益成熟的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反思和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才能逆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边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底,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在四川成都组织召开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05年度《理论视野》杂志编委会会议”。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同志出席会议,并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的工作以及如何办好《理论视野》杂志的有关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理论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交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作为理论指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第三,有着几千年社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和纽带,是承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张传平 《理论探讨》2006,3(1):42-4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结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和哲学基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赋予实事求是以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内涵,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引入到对实事求是概念的理解中来,坚持了实事求是命题的客观真理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我们党在新时期进一步突出了实事求是命题中的创新精神和要求,从而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实事求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语言艺术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同的程度。语言艺术不仅是使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整体的、具体的、发展的、联系的辩证语言思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需要善于运用语言的不同抽象层次,合理运用不同的语言意义,针对不同传播对象发展通俗化与学理化两种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