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尽管"中体西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总是能从不同的视角,发掘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价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选取"中体西用"这一文化选择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论思想作为方法论,采用历史法与文献法,探讨"中体西用"文化选择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命题之困境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提出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内含三个困境:终极目标上的全盘西化论、批判逻辑上的文明不可借鉴论和实现路径上的教育救国论。该命题不仅与"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相矛盾,而且没能真正切中"中体西用"的要害,其原因在于严复的体用观有着其内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民族救亡思想是严复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以"自由"为核心,推导出"平等"、"民主"、"法治"等政治主张,形成集政治救亡、文化救亡、道德救亡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对清末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今日中国虽不再是清末濒临民族危亡的中国,但在当前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却出现了"道德危亡"的症候.严复在百余年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对道德危亡的"棒喝"在今日之中国仍很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近代文化教育理念发展迅速,其中张之洞在《劝学篇》提出的"中体西用"教学理念广为流传,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教育思想中的妥协和调整的社会心态。"洋为中用"是经毛泽东高度浓缩与概括的理念,早已不仅限于文艺思想,而是广泛运用于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上。探究"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对我们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实际出发把握当代国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狄马 《各界》2008,(4):62
近年来,以"某某中国"命名的书籍和电视栏目突然多了起来,什么"人文中国"、"魅力中国"、"乡土中国"、"民俗中国"、"儒教中国"、"感动中国"等等,其实不管是"什么中国",都只是概括了传统或当下中国的某一侧面,若论受众之广,渊源之深,都比不上"麻将中国"来得恰切.试问,以中国之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有哪个阶层、哪个角落还没有玩过麻将?……  相似文献   

7.
"日本式社会主义"是日共提出的未来社会目标模式,其理论构成主要由政治上的"工人阶级的政权"论、经济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论、意识形态上的"无国家哲学"论、国际政策上的"独立自主"论所构成.这一目标理论模式有一个从拿来--调整--僵化--再调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论是与"实践人本主义"并存的天才创意,"异化劳动"论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由"国民经济学"这一形而下的科学理论提升(不是科学逻辑推导)到形而上的实践人道主义。故它在《手稿》中处于非常特殊的"中介"地位。"劳动异化"论是从经济科学通向人道哲学的"云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那么未来哲学性理想社会就要扬弃异化复归人的理想类本质、理想的脑体劳动和共产主义博爱关系,马克思由此天才地创意出当做人道主义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哲学性理想或理想性哲学。  相似文献   

9.
王红 《学理论》2009,(15):26-28
本文首先阐述了近代历史上“中体西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论述了其在近代化进程的演变。其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及构建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国际国内现实问题;最后,重新定位中西文化、再认识“中体西用”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主要内容角度对其进行论述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的"慎独"为切入点,试图将"慎独"这一观念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通过"慎独"与党员道德修养的结合,探索人格和党性相统一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新时期党员修养的途径,阐释我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袁方成  盛元芝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115-122,128
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锋,作为"改革实验室"和"政策创新者",因其彻底性、持续性及成效性被誉为"改革的典范"。然而近年来,西方公共管理学界提出了若干质疑,甚至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已经死亡"。本文在考察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时代转换的压力两方面的批判性反思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公平"与"公共"价值已经失落?是"经济学帝国"的扩张?还是"新泰勒主义"的表现?亦或是随着改革主题的衰落,数字时代治理的来临。对这一改革的实践发掘和理论反思对于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与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首先,推进改革的政府需要具备必要的能力基础;公共部门改革的核心命题是转变理念,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而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广大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深入互动;此外,改革需要尊重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了以治道变革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目标是为了应付一系列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变革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公共产品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的特殊公共产品,在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政府改车过程中,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变革的背景、理论和实践的考察,提出对中国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Jean Jaurès (1859–1914) forged an innovative theory of radical reform by adopting a universalistic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from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a theory of capitalism and class from Marxism. He urged the labor movement to place less emphasis on the hope of a post-revolutionary “paradise” and instead to “live always in a socialist state of grace,” understanding socialism as a regulative ideal guiding a reformist practice. This liberal socialist politics could only take shape, he suggested, to the extent that liberal norms intersected with the self-interest of existing social movements: Jaurès's socialism, thus, is highly contingent, and makes no promises about political success. Jaurès prompts us to shift the focus of left democratic theory from the polity to the social movement, from “radical democracy” to “radical reform.”  相似文献   

14.
公共管理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论和运动。它为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由于其理论和实践标准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因此公共管理运动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和批判的缺陷:对人性的认识的偏颇;对市场机制的过分崇拜以及不恰当的顾客比喻等。这些缺陷使得公共管理运动只能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视角,而不能成为其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包括农村改革基础论、“两个飞跃”论、城乡改革协调论、乡镇企业论、“首创精神”论、农村改革性质论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对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构与重构: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的政会关系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从试点进入到全面推开阶段。考察脱钩改革的历史变迁,“去行政化”的核心目标和“推行政会分开”的改革方式一以贯之,政府对行业协会商会既培育发展又规范管理、秩序优先于活力的价值排序,构成中国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脱钩改革带动政会关系从“行政主导”的解构转向“政治领导与合作共治并进”的重构,为此,需要从政治领导关系和合作共治关系两方面对构建适应于后脱钩时代的新型治理制度框架和整合机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实践运动的成败得失,往往取决于对革命理论是否科学地取舍、坚守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主义与问题”的历史性考问中诞生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起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立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主义”为先导,从“问题”出发,“主义联系问题”,理论联系实践、实际,实事求是,通过艰难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定向的伟大斗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长征中践诺初心,我们还要继续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处理好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Schneider  Saundra K. 《Publius》1998,28(3):161-174
Welfare reform did not usher in comprehensive Medicaid reform,if "reform" is defined as dismantling the basic framework ordesign of the nations's health-care system for the poor. Instead,it left much of the previous Medicaid system intact. However,welfare reform has contributed to changes in the Medicaid-eligiblepopulations, greater variability and experimentation with stateMedicaid initiatives, and greater sate control over Medicaidprogram decisions. Thus, the welfare-reform movement clarifieda major trend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litics—the increasein state discretion and flexibility in social welfare policymaking.The states are now at the center of Medicaid decisionmaking,and they are in a key position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directionof heath-care assistance for the poor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9.
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共利益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该社会群体中不确定的个人都可以享有的社会价值。从公共利益视角考察政府职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政府应该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己任,通过公共利益可以界定政府公共职能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从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来看,政府不是公益物品的唯一提供者,它应该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中承担“掌舵”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实现公共利益过程中的作用,西方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新公共管理运动。我国政府也在经历深刻的治理变革,具体内容体现在民主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自身改革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集政治改革家和哲学家于一身,这一优势,使他立足于哲学思维的高度,从改革的合理性、必然性、现实性和迫切性,以及与改革相适应的因时变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建构了完整的改革理论的体系。王安石以这一理论,支撑着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和改革决心,系统地批判各种反对改革的言论。王安石对改革理论的建树,成为中国古代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