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人正为“亚洲四小龙”新动向所吸引。又因“第二代小龙”的崛起并投入竞争而瞠目的时候,在一片平和的气氛里,小小的澳门悄悄插入“四小龙”当中,以其人均年产值13527美元(1992年)的佳绩,紧随香港、新加坡之后,却居于台湾、韩国之前,增长率达12.7%(即使扣除卖地收入,增长率仍达5%)。于是,这一微型经济的魅力,又一次令人瞩目。澳门是个缺乏资源的小地方,每年要向毗邻的广东“买水”“买  相似文献   

2.
张宇 《台湾研究》2004,(3):12-16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台湾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并挤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与此同时,台湾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台湾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以“制度变迁——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探讨社会流动对台湾社会转型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广东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追龙计划,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赶上亚洲四小龙。据说,马来西亚也有类似的计划,您能给我们的读者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在凯旋华美达大酒店的马来西亚驻广州总领事馆里,记者向成立·卡欣领事提出了这个公众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广东,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是全国经济的先行者——它今天的地位,你怎么看?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经预测道:“七八十年代亚洲有‘四小龙’,下个世纪将是‘九条小龙’。”何谓“九条小龙”?李光耀先生认为,“领头的是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这四条过去的小龙,其次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这三条80年代新兴的小龙,还有越南、中国的广东这两条未来的小龙。”广东的腾飞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前10年,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以13%的年递增率迅速增长,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进入90年代以后,广东人感受到了一种压力。压力来自资源、交通、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而从全国的经济地位来看,广东已不再独领风骚。就如何看待广东地位的问题,本刊采编汇集成如下的“话题拼盘”,以飨关心广东未来的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经济成就。这些经济的取得,除“鼓励民营事业发展”、“鼓励发展加工业”、“改善投资环境”、“革新外汇体制”、“改革赋税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施行外,最关键的就是逐步推行了三次土地政策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序言 1997、1998年的亚洲货币、金融危机以及伴随而至的经济停滞,使得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的东亚地区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开发模式的终结。针对东亚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忧虑,可能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被支持这些地  相似文献   

7.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也是当今世界的能源消耗大国,但本国资源匮乏,其主要能源消费基本依赖国外.长期以来,韩国经济发展都面临着能源短缺带来的巨大挑战,因而韩国历届政府都把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摆在首位.保证能源安全、确保国内能源有效供给是当前韩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兴化 《台湾研究》2001,(1):37-43,70
一、传统产业的延续与 新兴主导产业优势的确立 港台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形成港台经济发展的两体化特征:香港经济与台湾经济各自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港台各自的本土经济,它实质是超越原有“四小龙”经济结构的新型经济体系,在国际分工中逐渐接近日、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某些优势;另一部分是在祖国大陆投资形成的港台经济,它是原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在祖国大陆的再生,在港台本土之外延续和发展了这种传统优势,继续领先于亚洲其它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及其它发展中经济体。  相似文献   

9.
张骥  韩晓彬 《台湾研究》2000,(3):53-59,69
台湾原是一个资源匮乏,市场缺少,各方面都很落后的地区。经过50年的发展,台湾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快速向发达国家和地区靠拢,被世界银行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并与新加坡、香港、韩国并列,被合称为“亚洲四小龙”。台湾经济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得益于其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积极主动地调整其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既是经济取得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促成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广东“四小虎”如今已天下闻名。追根溯源,新华社记者戚休、于有海1987年写的《“来料加工”开路广东跃起“四小虎”》当属较早且较有代表性的宣传报道。在该文中,记者对顺德、南海、东莞、中山“全年工农业总产值总计可达140多亿元”的事实深表赞叹,认为“这四个县、市的经济大发展,都是由‘进口原料——加工生产——出口创汇’开路的。” 5年后漫步“虎地”,四只小虎中每只“虎”的工农业总产值都过了100亿元,“来料加工”之路已被或正被“四小虎”摒弃着。“四小虎”的目标眼下是“四小龙”。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身处亚洲贸易中心,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和香港,成为了这场“金融海啸”肆虐的重点对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驱使下,我国两岸三地问的经贸关系早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金融危机的出现,是危机还是转机?两岸三地又该如何携手抵抗金融危机带来的一波波破坏呢?本文将从两岸三地最新的贸易数据出发,分析金融危机对两岸三地贸易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朱磊  祝斌 《台湾研究》2007,(1):6-10
2006年,台湾经济发展态势呈“外热内冷”格局,全年经济预计增长4.4%,在“四小龙”中最低。两岸经贸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调整仍步履蹒跚。展望2007年,两岸经贸将继续扮演带动台湾经济的重要角色,台湾经济将可维持4%左右的中低速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东亚出口国的竞争格局东亚的劳动分工的推动者是日本。起初是日本在“亚洲四小龙”投资, 推动制造业生产。然后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再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因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把电子和信息产业作为出口重点, 都有充足的劳动力, 都有相似的科技水平, 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日益显现出一种低端产品的恶性竞争状态。而电子、信息等产业的至高点由日本牢牢控制, 近些年来日本相对于亚洲国家的技术优势甚至在加强。日本下面是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 它们从日本也从欧美进口较高级技术, 同时将成熟…  相似文献   

14.
敏感的人们注意到,在最近广东省、广州市的重要会议和正式文件中,颇为形象的“赶上亚洲四小龙”的提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严谨、科学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概念。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宣布:广州的战略目标已定为:到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国际性的大都市。 2005年,再看广州这条龙: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000亿元,经济发展速度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1%。广州城市建成区达到335平方公里(1990年为18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5.
林涛 《台湾研究》2006,(4):38-42
1998年亚洲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东盟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韩国、台湾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有些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严重的冲击而大幅衰退,危机过后,它们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但是效果有所不同。本文拟就“四小龙”中的韩国和台湾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琼台两岛经济发展道路之比较研究张山克海南、台湾同是祖国的宝岛,地理环境相似,文化背景相同。台湾与大陆各省相比,海南具有最多的可比因素,同是海岛经济,台湾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海南来讲其借鉴作用比东南亚各国和“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国和地区都更...  相似文献   

17.
1992年7月8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部一块面积为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醒狮起舞,锣鼓喧天。这一天是广州保税区的奠基典礼。此时此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望着彩楼上的对联,妙加两字,高声吟道:“打开国门口,走向世界今天起步;赶超‘四小龙’,勇往直前来日腾飞(记者注:‘口’、‘龙’字是原对联所没有的)。”他向出席典礼活动的记者宣布了一条重要新闻:广州保税区进入公开招商和开发建设阶段! “它对于广州市实现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战略目标必将产  相似文献   

18.
童妓至少六七万? 台湾有红灯区,世人皆知;台湾有童妓,也不足为怪。但当一国际组织提供资料称台湾“至少有7万名童妓”时,则吓人一跳。 最近,一个简称为“终止童妓运动协会”的国际组织提供资料称:童妓,印度有30到40万,菲律宾有10万,斯里兰卡有3万,泰国则高达200到300万,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是“至少有7万”。  相似文献   

19.
1993年9月至94年3月,我与邱恩田老师同赴香港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研修。除专题的研究与收集资料外,我对香港的学术界,特别与我们本行有关的学术圈亦饶有兴趣。现就一已所知,贡献大家,聊作参考。 香港是国际性大都会,面积千余平方公里,人口600万,98%为中国人。目前其金融地位居全球第四,港口吞吐量居亚洲第一,人均GNP已达18000美元,是全球华人地区或国家中最高者。香港在亚洲“四小龙”中成就举世瞩目,有所谓“香港现象”或“香港奇迹”之称。香港的繁荣是与其重视教育、繁荣学术分不开的。香港的朋友们常对我这么说。  相似文献   

20.
信息全接触     
《南风窗》1999,(4)
尽管亚洲的金融风暴已告一段落,但作为亚洲“经济奇迹”的见证之一,同时也是在风暴中受打击最深的亚洲中产阶级,至今仍未缓过劲来。他们的人数在急剧减少,薪水越来越低,破灭的希望越来越多。金融危机对亚洲人的影响很像30年代“大萧条”对那代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影响。当年的“大萧条”播下了欧洲政冶动荡的种子,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而亚洲金融危机也孕育着爆炸性后果。这场危机正改变人们的行为、政治信仰和人生抱负,将抵消亚洲2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世界银行估计,受影响最大的5个国家(泰国、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中将有5000万人陷入贫困,使得这些国家的穷人增加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