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2003年12月14日8时许,在本市一河滩发现一具女尸(陆某女,18岁,某学院在校大学生)。1现场勘验中心现场位于茵香河入渭河口西侧的高新大道北侧路基上,在距路基北沿2m和2.5m有两处50cm×40cm、60cm×40cm片状血迹,周边5m×7m范围的散在点状血迹。南侧血迹成血泊,地面渗血深,中西侧有一块沾有血迹和毛发的整块砖,中东侧有一副沾血眼镜(镜片内侧血量较大),左侧镜架向内弯曲。血泊内见发辫及橡皮筋压痕,血泊周边大量滴落血点。北侧血迹呈低位滴落血,周边多处滴落血点,其中路基边沿、路基肩的小石块北侧面上有多处滴落血点;路基斜坡中部砖块面上见… 相似文献
3.
<正>冻死是指人体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个体保暖不足,散热量远超过产热量,超过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限度,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死亡[1]。本文通过分析25例冻死案例,为此类案件的法医现场勘验及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参考。1案例资料1.1案例来源及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2012年至2015年间受理的25例冻死案件,案件的发生地均为黑龙江省境内。25例冻死案例中,女性3例,平均年 相似文献
4.
魏智彬;杨超朋;王晓溪;张妍;孙科;何光龙 《中国法医学杂志》2024,(3):374-376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某年10月29日下午,在某村镇旁一树林内发现一具老年女性尸体。经调查,死者为本镇村民,现年81岁,10月14日中午12时许从村里出来进入村南树林后再未发现踪迹,死者生前经常进入村南树林捡拾柴火。1.2现场勘验现场位于某村村南500 m,该处为一片树林,尸体头东南脚西北,面朝上仰卧在地面上,身上散落树叶。上身穿浅粉色长袖外套(未系扣)、墨绿色长袖圆领线衣,下身仅左脚穿一灰白色袜子,余下半身赤裸,咖啡色外套压于尸体下方,军绿色裤子、黑色裤子、灰色春秋裤、红色内裤、右脚袜子脱落于尸体周围,裤子呈正脱状态,两只鞋脱落于现场(图1A)。 相似文献
5.
6.
7.
8.
<正>在缢吊案件中,根据尸体上损伤的形态学检查,对致伤物作出推断,并进一步判断作用力的运动方向、程度、类型,不仅有助于判断死亡方式,还能为侦查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心脏震荡死(deathfromcardiacconcussion,deathfromcommotiocordis)系指既往无心脏疾患的健康人心前区突然遭受高速、低能量、非贯通性的钝性打击后,突然发生的致死性心跳骤停,其心脏和其他内部器官没有肉眼可见的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1]。由于国内心脏震荡死亡尸检报道甚少,组织病理学改变缺乏特征性,法医学鉴定有一定的难度,易被误诊、漏诊。现结合笔者在检案中遇到的1例,浅析心脏震荡死的特点及法医学鉴定要点,以供同仁参考,旨在引起对该诊断的重视。1案例某男,15岁,中学生,因涉嫌故意杀人被羁押于某看守所。某晚左胸部心前区被同监室人员… 相似文献
10.
11.
12.
32例妊娠期死亡法医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妊娠死亡的特点。 方法 对 1990~ 2 0 0 0年间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所做 3 2例妊娠死亡尸检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妊娠产妇死亡年龄以 2 5~ 3 0岁为多见 ,职业以农民常见 ,且绝大多数无产前检查记录 ,死亡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中 ,区、乡一级卫生院多发。前四位的死因依次为 :胎盘残留、输卵管妊娠破裂、产后感染和子宫血管结扎出血 ,绝大多数妊娠产妇死亡前产下活婴。 结论 有必要加强基层与农村医疗保健工作和制订有关的预防措施 ,以降低妊娠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14.
15.
综述近年来在硅藻检验、水中浮游生物叶绿素(A)检测、血液化学和组织化学检验等方面的最新文献报道,并对各种溺死检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在硅藻检验中,硝酸乙醇法、破机罐法及微波消解法,可缩短检验时间,提高办案效率;酶消化法及PCR法硅藻检出率高,适用于可疑水样中硅藻密度低样品的检测。早期器官组织中浮游生物叶绿素(A)、血液和组织中其他生化指标,可作为鉴定溺死的重要参考;微量元素锶检测可用于鉴定海水中溺死;另外,硅藻及其他浮游生物遗传多态性片断PCR,可望成为新的、灵敏的溺死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Geoffroy Lorin De La Grandmaison M.D. Ph.D. Philippe Charlier M.D. Ph.D. Michel Durigon M.D. Ph.D.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2010,55(1):85-88
Abstract: The forensic community does not agree on the need to perform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t forensic autopsy.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usefulness of systematic standard histology in forensic autopsie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428 autopsy cases for which standar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systematic. Mechanism of death not shown by gross anatomic findings was discovered by histology in about 40% of the cases. Cause of death was established by only histology in 8.4% of the cases. Microscopic findings affected the manner of death in 13% of the cases. Histology provided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about prior medical condition of the deceased in about 49% of the cases. Traumatic lesions were better documented by histology in about 22% of the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ystematic standard histology for the main organs should be used in routine forensic autopsies.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够对不同密度的人体组织进行成像,在疾病和损伤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它可以对组织脏器进行容积再现、多层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在肿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骨折、关节异位、脏器破裂、出血等损伤的检验,枪弹、爆炸碎片、吸入物等体内异物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将其应用到相关研究领域当中。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应用CT技术进行法医病理学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以便法医病理学研究者了解CT在法医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能够为今后的法医病理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及法医病理检验特点,为探明其死因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回顾分析发生于云南省的81例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年龄、性别、死亡时状态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解剖检验和组织学检验结果。结果 81例不明原因猝死中7例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74例为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发生具有时间、空间和家庭聚集性,死亡时清醒状态较多。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以男性较多见,死亡时以睡眠状态居多。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病理改变以心肌炎为主,同一家庭内死亡案例间病变可互不相同。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常见的心脏病变依次为心肌脂肪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纤维断裂等非特异性病变和心肌间质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符合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特征,其病因可能与季节、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大多数具有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