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8月,伊朗反对派组织向媒体公开披露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后,美国认为伊朗的核计划就是发展核武器,伊朗发展核武器肯定会造成核扩散。因此,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打压伊朗,企图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在美国的压力下,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了五次核查,2006年至2007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696”号决议、“1737”号决议和“1747”号决议,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工作,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各种场合声称“不排除动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面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打压和力量的极端不对称性,伊朗全面分析了自己优势和短处,综合施策,巧妙运用战略战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战略压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环境政治中,南非正试图扮演领导角色,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外交,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南非国内脆弱的生态环境、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等限制了其环境外交的政策运作空间。南非必须妥善处理好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追求全球环境政治领导国地位这对矛盾,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环境外交才会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3.
卡扎菲外交思想与利比亚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扎菲的外交思想是指导利比亚外交实践的重要依据。它来源于利比亚的历史、伊斯兰教传统的熏陶和纳赛尔主义的影响 ,其基本内容是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反对西方强权和传播伊斯兰教。卡扎菲的外交思想具有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特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利比亚对外政策既取得了重要成就 ,又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利比亚的困境促使卡扎菲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逐步趋向于务实、温和的外交政策 ,谋求在现存国际秩序框架内维护利比亚国家利益 ,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 ,并把非洲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卡扎菲外交思想的变化是基于其理性判断的结果 ,而非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4.
南非是目前非洲唯一的新兴大国.自20世纪末以来,南非外交日趋活跃.南非以非洲复兴为己任,发挥该国维护南部非洲地区安全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南南合作,重视发展南北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现出南非外交战略的重点.正是姆贝基大力倡导的"非洲复兴"思想成为他当政时期南非外交战略选择的思想源泉.从总体看,姆贝基时期南非外交呈现出3个特点:毫不掩饰地追求大国地位;在外交领域强调民主、人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敢于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  相似文献   

5.
美防核扩散政策与反核扩散战略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兴衰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在阻止横向核扩散方面发挥一些积极影响。但美国采取强硬方法推行其反核扩散战略,特别是实施"先发制人"动用武力,则往往对国际和地区安全产生负面作用。防核扩散近年来成为中美合作的一个热门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但中美在反核扩散领域存在一些政策分歧。  相似文献   

6.
刘阿明 《和平与发展》2022,(5):68-89+141-142
作为东盟组织规范的基石,不干涉(内政)原则在确保东南亚各国政体安全的基础上,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团结,抵制了外部干预,有助于东盟在地区事务中保持自主性和中心地位。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借民主、自由等意识形态工具,加强与中国竞争,同时在“印太战略”框架下重组地缘政治力量,对东盟不干涉原则构成“规范性压力”,使其产生的客观性根源、数十年来的价值和效用,以及东盟最根本的诉求都面临新挑战。从东盟应对缅甸国内政局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不干涉原则虽然仍是东盟集体强调的核心规范,但其外交话语出现了向干涉性叙事的明显转变;具体行动倾向于采取以往少有的干涉性举措;决策标准凸显意识形态考量的影响。未来,这一重要规范的变化不仅事关东盟应对缅甸问题的政策效果,也将影响东盟在大国竞争环境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角色理论"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界分析国家外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范式。在角色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影响一国外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变量主要是基于国家角色定位基础之上的角色身份与角色预期。本文通过考察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角色定位,分别分析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层次影响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决策中角色身份与角色预期的变化。在国内政治层面,影响俄罗斯能源外交角色身份的主要是其决策参与者,包括俄罗斯总统、中央官僚机构、大型国有能源公司以及地方政府。在国际政治层面,影响俄罗斯能源外交角色预期的主要是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对话机制、俄罗斯对东北亚能源结构的认知以及与西方能源关系的变化。本文通过角色理论的分析范式总结了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决策逻辑并将中俄近年来能源合作取得突破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一决策逻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琏瑰 《亚非纵横》2008,(5):29-32,37
六方会谈通过的《10·3共同文件》要求朝鲜对其全部核计划进行完全、准确的申报,这是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最为关键的一步。但美国布什政府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在美朝新加坡协议中未能坚持这一点。美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机会主义政策不仅使六方会谈陷入僵局,而且还有可能使之误入歧途,使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异化为针对美、俄、中的核裁军谈判,在打破当前世界核秩序的旗号下为核扩散造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2003年10月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进程的启动,东盟框架内的东南亚多边防务合作迅速兴起,这推动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出现东盟化和规范化的重大转型。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的东盟化主要体现在东盟防长会议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相继启动,并不断向东盟制度化和务实行动化发展,形成区域、跨区域的多层次互动和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多轨并行的"东盟中心性"区域防务合作架构。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基于区域治理"东盟方式"的组织规范和区域安全治理"综合安全方法"的安全规范,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并与多边防务务实合作及具体行动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包括不结盟、不干预、非武力、非强制、无约束力、协商与共识决策以及非传统安全和民生导向等,推动了更务实的"东南亚防务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安倍内阁上台后对东南亚地区开展了积极的安全外交,从外交观念和外交行动上对日本与东南亚的安全外交进行了重构,并以"海洋安全"和"中国威胁"为抓手,使双方的安全合作更为广泛和深入。这种安全外交政策的推行与日本国内加快重整军备步伐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美国、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一安全外交的影响下,日本的防卫力量将得以增强,但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有加剧之虞。因此,中国应积极应对,确保周边局势与地区安全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朝鲜第二次核试验让六方会谈陷入了比2006年朝第一次核试验之后更大的僵局。朝此次核试验是在六方会谈于2007年通过了两个共同行动计划之后出现的,结合其国内政治近期的新动向,朝鲜为了"政权安全"而想拥核的意图已经暴露无疑。在目前危机有可能继续升级的情况下,恢复六方会谈十分困难。打破朝核问题僵局,一要看朝鲜国内政治的变化,二要看国际社会是否能协商出一致的办法。本文认为,保障联合国安理会1874号决议的有效实施需要某种程度的"强制外交",朝核问题已经到了要么依托朝鲜内部变量耐心等下去、要么寻求通过某种形式的"强制外交"影响朝鲜局势的艰难选择关头。  相似文献   

12.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的签署,标志着欧洲向真正的政治联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其中包含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欧洲如要进一步实现防务的一体化,迟早将讨论未来欧洲安全结构中的核因素问题。然而,在德国国内,至少自1991年统一以来。  相似文献   

13.
强制外交(coercive diplomacy)与竞争、合作、战争等现象一样,都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西方学术界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威慑理论的同时,更重视对强制(或者说威逼compellence)外交的理论研究.鉴于美国在后冷战时期频频使用强制外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国自身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运用强制外交的内在需求,中国学术界已经启动对强制外交的研究,但出于在国际关系中对武力运用持谨慎态度的考虑,研究得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14.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受国际与地区形势发展的影响,其地缘政治呈现出“边缘地带”“中间地带”特点,在某一时期某一种特点更为突出。2021~2022年,在阿富汗变局、乌克兰危机等重大事件背景下,中亚地缘政治地位凸显,同时地区各国也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中亚稳定受到一定影响。在新形势下,中亚国家尝试塑造新的地缘政治角色,通过“通道外交”“纵横外交”推动该地区成为中南亚、中西亚的“枢纽地带”,希望以此减少地缘政治对抗加剧带来的外部风险,走出一条新的跨区域合作发展道路。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中亚三种不同的地缘政治形态与中亚政治稳定和安全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地缘政治作为外部因素,与政权交接、社会矛盾和安全威胁等中亚的内部问题,都对中亚国家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内外因素相互牵连;当中亚地区处于“边缘地带”时相对稳定,处于“中间地带”时挑战增多,成为“枢纽地带”有难度、有风险,对中亚稳定有利亦有弊。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内部的安全环境、外部的安全影响作了分析。着重论述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在近期的走向、地区安全问题的表现以及克服安全威胁的现实出路。打击“三股势力”和反恐在中亚固然任重道远,但对于地区安全更深一层的因素,比如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的问题,社会经济领域的弱点,地区内跨国合作的紧迫性,同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淡化自由主义世界的领导者角色,背弃了美国长期推行的自由国际主义外交战略,引发一场引人注目的"外交革命"。这是美国在霸权相对衰落的背景下进行的战略调整,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色彩,其要义是将美国从世界领导责任中解脱出来,以规避国力透支。这一战略调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自由国际主义外交实践的危机、国内社会分裂的加剧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外部敌人的缺位是其核心导因。美国的这一战略调整造成严重的国际领导缺位和国际责任赤字问题,促使国际政治及安全体系进一步分化重组,致使全球治理进程步履维艰,以自由国际主义为基石的国际秩序遭遇重大危机。  相似文献   

17.
黄佳程 《东南亚》2012,(2):79-82
20世纪80年代,面对国际上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国内各界的压力,马来西亚执政党巫统选择顺应潮流,自上而下地在行政、经济、教育、法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的复兴伊斯兰政策。马来西亚政府层面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提高了伊斯兰事务在国家中的作用,对马来西亚国内的政治、经济、族群关系、外交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非执政党非国大在姆贝基辞去总统职务后公开分裂,分裂出去的该党派人士联合其他政治力量,成立了新政党--南非人民大会.非国大分裂,源于该党波洛夸内会议、祖马与姆贝基的矛盾,以及党内的政策分歧.新成立的南非人民大会显示出战略目标清晰、政治包容性强的特点.非国大分裂与新政党成立分散和削弱了非国大在南非政坛的力量,增加了2009年南非大选的变数,并促使南非社会将政府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政策的大讨论引向深入,这一事件会影响南非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走向,或将成为南非第二次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中印尼70年关系史的发展和关键事件,提出应从国家间关系、华人问题和意识形态的不可分割性来看待两国关系,进而提出理解两国关系的分析框架:两国关系的主题和重心由中国对印尼的政策和印尼对华政策的交集确定;中国对印尼政策目标需要放在中国外交整体思路下理解,印尼对华政策目标主要是其对国外压力和体系压力的反应,但两国交往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更多地受到变动中的印尼国内政治的影响。据此框架,本文将中印尼70年关系史分为3个时期及6个阶段。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复交以来两国关系不断向好,双方持续摸索相处之道、双方政策和利益的交汇增多、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3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关系一贯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冷战后时代表现得更加突出。研究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必须考虑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下面从总统及其行政决策机构,美国国会、政党政治与周期选举,利益集团,新闻传媒四个方面分析美国国内政治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影响。一、总统及其行政决策机构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影响1、美国行政部门外交决策权的分散化。总统的外交决策机构主要包括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情报机构、国防部,总统的其他行政机构对外交决策也具有各有其侧重且程度不一的影响,包括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财政部、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