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2005年。伴着新年的钟声,我代表本刊编辑部向为国秉公执法的检察官和所有关注检察事业的人们送上绵绵祝福!2005年,《人民检察》杂志改为半月刊,徐建波主编要我为之撰写新年寄语。我想了好久记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大臣讲的“水井”的故事。朱元璋出身农人,靠农民的力量征服天下,当了皇帝,面对贪官横行,他用农民的思维算了一笔账。他告诉大大小小的官吏,老老实实地为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像农民守着自己的“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如果一个官员守不住自己的“井”,天天嫌“水井”不满,…  相似文献   

2.
“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制的完善,有赖于法律的认真执行与普遍遵守。而封建专制制度下,真正能依法办事的官吏却为数不多。但是,头脑清醒、较有远见的唐太宗却懂得“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故“人主立法,先自为杆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也。”他认识到,法律制定之后,官吏及皇帝本人能否严格执法,关系国家的安危存在,因此唐太宗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认真守法,执法,而且要求司法官“公正不阿”、“执法如山”。唐朝为了督促司法官吏严格依法办事,忠于职守,建立了一套缜密的司法官责任制。这套责任制,在当时,无疑是有着进步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梁毗公元﹖—610年字景和,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县人。隋初,设置御史官。文帝以梁毗耿直,官拜治书侍御史。梁毗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对朝中奸臣当道极为不满,他上书文帝:“现在耿直之臣多受排挤,阿谀奉迎的小人却能封官晋爵。杨素所提拔的全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州、县官吏中,到处有他的亲信。天下无事的时候,易于包容祸心,一旦有风吹草动,必将为患国家。陛下信任杨素,让他主持朝政,只怕他不能真心辅佐帝王。王莽篡汉,田氏篡齐都是经历了很多年,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请圣上慎重考虑,处理好这件事。”隋文帝看后十…  相似文献   

4.
西汉末年,王莽倚仗权势篡夺了汉室江山。但是,史料记载,王莽曾是一个人们公认的贤才。虽然是汉元帝孝元皇后的侄子,但是因父亲死得早,从小家庭贫困的王莽为人十分谦逊,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称颂。许多文武官员向皇帝举荐他,他的叔叔王商也上书汉成帝,请汉成帝封王莽为侯,因此皇帝视他为贤才。从此,王莽官运亨通。虽然官  相似文献   

5.
一、监察官吏当以自律为第一,廉洁自好。历代王朝对监察官吏的选任,大多对品质有严格的要求,“论才则必以德为本”。唐代规定:“凡所取御史,必先质重勇退者”。当时朝野上下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是“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宋代对监察官吏任用权的控制颇严,规定执政官的亲戚不能担任谏官。北宋年间,官僚机构膨胀,官风日趋腐败,以致“脏污擿发,无日无之”,包拯引用宋太宗的话:“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不可复以官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永不再予以任用。元代制定的《设立宪台  相似文献   

6.
缇萦上书《汉书·刑法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西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罪,依律应被处以肉刑,皇帝下诏将其押来京师长安。……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非常难过,陪父一同到长安领罪。缇萦上书给皇帝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做官,大家都称赞他为官清廉公平,如今他犯法要被处刑。死者不能复生,被处肉刑的人肢体不能再恢复,变成了残废,即使罪人以后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这实在令人伤感。我愿意被收为官府的奴隶,以此来折抵我父亲的罪过,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汉文帝看到了小女子缇萦的上书,非常感动,就下诏:“我听说尧舜时…  相似文献   

7.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已; 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 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 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中央电视台虽播出许久,但这首主题曲仍时时在我的胸中激荡,于成龙那栩栩如生的形象仍时时感染着我。一个封建官吏,为官二十四载,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自甘淡泊,忠于职守,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天地、凛烈万古的正气歌,他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敬仰,对于当今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无论为政、为官、为…  相似文献   

8.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法律家。他一生奉行“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处世信条。包拯在从政时期,恤民为本、执法公平、廉洁正直,就治理国家、立法和司法、选拔人才方面,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政治和法律主张。  相似文献   

9.
清朝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封建社会,人治主义表现在治理国家的方法上,就是公开实行个人意志凌驾于社会之上、法律之上。个人决定一切意味着皇帝对于国家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宫庭的宰辅臣僚们以及州郡县府的各级官员,权力是皇帝“赐予”的,对人民来说,他们是集大权于一身的主宰,而对赐给他们权力的人来说,又是附庸和奴仆。虽然历代封建王朝也有法律,但“法律仅仅是君主的意志而已,即使君主是英明的,官吏们也无法遵从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意志,那末,官吏当然只有遵从自己的意志  相似文献   

11.
宋代包拯在他60大寿时,事先声明不收任何贺礼.令他没有想到是,在他生日那天,竟然还是有人前来送礼,送礼的是皇帝赵祯.赵祯知道包拯不收礼,就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帝王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提起笔来,也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相似文献   

12.
讀史漫笔     
唐代,凡皇帝诏书均经门下省(管纳献,谏议的中央机关)下达。如果门下省的官吏认为诏书有不可之处,可以签注不同意见封还駢正。所附的意见名为駮书。封建时代的皇帝有无上的权威,他的意志就是圣旨,就是法律,有敢于  相似文献   

13.
张翔 《行政法制》2002,(3):40-40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快乐?”有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者快乐。”朱元璋连声赞叹“说得好!”立即令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腐败横行,重要原因为“做官发财”行为在当时真正发生作用的社会集体意识中并不是一种不可接触的“罪”。传统社会对官员的腐败,正式话语与实践存在着背离。传统道德和国家的行为规范均要求官员应廉洁,历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以惩罚违规的官员;但实践中大多数时候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国家都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官员表面上都愿意标榜自己是清官,但实践中大都选择成为贪官。普通百姓呼唤清官,痛恨贪官,但又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默许自己做了官的子孙成为贪官。传统国家“道德立国”统治方略的弊端,官员为适应该逻辑形成的两面人格,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形成以上背离的基本背景。  相似文献   

15.
宋代初年,在五代时期贪污成风贿赂公行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宋朝政府官吏“承五季(代)之习”,贪污腐败的情况非常严重。不仅地方官吏借职务之便大多“黩货厉民”,中央的重要官员,甚至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的官员,也有不少人“罔顾宪章”进行贪污受贿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后的宋太宗赵光义,鉴于“五代贪吏恣横,民不聊生”,深怕重蹈五代各朝由于官吏贪污腐败造成国运短夭的复辙,因此,曾相继采取有力的措施,对政府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用重法治之”。  相似文献   

16.
任用管理十分慎重历代监察长官的除授,权归皇帝。即使一般的监察官员,许多朝代也不是只经过吏部选拔就可以任命的。唐代杜佑《通典》卷二十四《侍御史》中介绍说,大唐自贞观初年,以法治理天下后,非常重视监察官员。任命监察官员必须经过吏部、御史台长官、宰相的共同议定,然后才可以下达任命书。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任命监察官员,不需经过吏部选拔。唐代选拔监察官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受正常考核、正常考满的限制。唐代对各级官员是一年一考,一般考四年为“考满”,“考满”后方可选调他职。而对御史的“考满”则…  相似文献   

17.
官为当朝一品宰相,身穿麻葛粗布,剩得薄田三顷;潜心著述十九寒暑,撰成资治通鉴,泽流万古千秋。这是后人颂扬北宋廉吏、史学家司马光的一副对联。司马光、王安石及苏轼是同一时代人。司马光虽然思想偏于保守,但立朝刚正不阿,举荐忠贤,抨击奸恶,“天下以为真宰相”,正直之声远播。当时,皇帝赏赐臣下“动以万数”;宗室贵戚竞尚奢华,“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极尽奢靡。一生清廉自守、俭朴成性的司马光,对此深为憎恨。他认为“府库之财,皆民之膏血”。司马光上疏皇帝,主张“敢以奢丽之物相矜高,贡献遗赂以求悦媚者,亦明治其罪。”他的大声…  相似文献   

18.
<正> (二)审判责任审判责任,主要是指司法官吏不依据法律举发和论处犯罪所应承担的责任。此外,秦还要求司法官吏认真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否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提出:“吏民(欲)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  相似文献   

19.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扬春时认为,官员读博假多真此这些官员不经过正规考试,即使考试也是走过场。而读博后。基本不上课、不读书、不做作业,有的官员甚至让秘书代劳。毕业论文也是或请^代劳或抄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觉得自己在北京大学获得汉语文字学博士的过程像“炼狱”,“我们那时候读博,辛苦得不得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相似文献   

20.
三、举贤任能,选拔与培养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素质高、操守好的官吏是廉洁清明政权的基础,对整饬官风,保证封建政治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上凡是开明的君主及其统治集团中的代表人物总会在不同程度上重视选拔与培养清官廉吏。1.“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重才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太师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管子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圣王之治,“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败,“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