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曾凡跃 《探索》2003,23(4):114-117
马克思科学的个体观 ,是实践的个体观 ,也是辩证的个体观。对个体的本质、个体的发展的辩证理解 ,是马克思科学个体观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 ,也是马克思的个体观得以扬弃旧哲学个体观的内在机制。个体辩证法还是马克思辩证法系统以及马克思的历史观和人学观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2.
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网络参与包括舆论生成和政治影响两个环节,即事件经由媒体议程设置后,在网络公共领域引起广泛讨论,并结成充当政治输入的网络舆论,进而推动政府的政策与制度调整。传统的理论范式无法解释为何有些问题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些问题却被忽视,也无法就网络舆论引发的政府行为、公共政策甚至制度的变迁做出应有的理论回应。在修正经典系统论基础上提出的新政治系统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全面解析网络参与的这一动态过程,阐释公民网络参与的生成逻辑和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3.
爱尔维修的认识论在整体上具有机械唯物论的性质,因为他认为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和灵魂都可以归结为被动的感觉。但是,在他的认识论中也呈现出了某些辩证法的观点,因为他强调了人的活动、生理、认知结构以及教育和社会因素对认识过程所起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堪称一代辩证法大师。邓小平的辩证法,实质上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辩证法,是一种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讲到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我国“竭泽而渔”乱象的产生有其深层的主客原因,主要有经济利益的驱使、资源利用水平低下、人口总量太大等,但也不能采取“先停再说”、“一律关停”等集中停工停业停产方法消极防污“缘木求鱼”。“两条鱼论”的实质是要辩证处理经济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所在、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论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历史生存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必须合理地解决以下三个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科学、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观、世界观和本体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5,(10)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特征、新问题和新动力三个方面。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特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路径依赖、经济泡沫和创新能力不足三大新问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动力来自于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双轮驱动需要全面改革和深度开放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3,(8)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精髓,关键不在于它是否以"实践"为其核心要素,而在于它是以"经济"和"阶级"这两个根本的实践要素为其核心概念,为人类自由本质真理的客观实践寻求和分析具体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或物质基础与主体力量,创立了不同于黑格尔自由—权利辩证法的经济—阶级辩证法哲学思维范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实践路径,充分体现了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世纪最伟大的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辩证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提升到普遍性,找出它们的辩证规律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则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建设事业服务的中介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中介,变为我国改革和开放的现实过程。21世纪将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世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思想的重大创新。深化和谐世界思想的研究,要求进一步探讨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谐世界思想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文明横向互动融合和民族国家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的时代要求,由此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国理政必须给予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之所以如此,在于它本质上是当今时代正确的世界观,是指导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季明 《新视野》2004,2(5):9-11
邓小平虽然没有公开提出和引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和用语,但在他的著作和一系列讲话及重要论述中,无不渗透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涵义。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思想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改革理论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的改革理论,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升。其基本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12·18”《讲话》三篇重要文献中,前后衔接,相互贯通,连成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经济改革理论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对国情理论的新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包含若干个小阶段,十七大所说我国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指的是十七大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无疑应该坚持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结论。但是,坚持这个结论决不是要机械地、僵化理解和对待这个结论。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全面地和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才能正确地制定政策和正确地处理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矛盾,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跃纲 《学习论坛》2009,25(4):52-56
发展哲学认为发展是主体实现发展理想、提升生存状态的实践活动,只有发展才是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方式,离开发展就不能说明人和社会的历史性跃迁.发展既是外在性过程,也是人的内在性诉求,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从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方式视角来理解发展,构建发展哲学,应该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最佳选择和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于当代世界局势和基本国情,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基于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认识;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在对外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正确关系,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要求;科学界定了生产力的新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深刻回答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问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视野;深刻回答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关于客观世界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科学发展观结合新时期新阶段的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生动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它的提出,更新了发展理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杨兴林 《学习论坛》2006,22(9):64-67
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对这一理论的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发展。科学分析、认识这二者之间的深层关系,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它们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