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玮  李燕凌  何李花 《传承》2011,(31):50-51
"苗族歌鼟"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靖州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脍炙人口的口传民歌,它是原生态的多声部民歌,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正经受着剧烈的冲击,处于濒危状况。通过从社会学视野出发,以"苗族歌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均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宝贵财富。中国农耕区现存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大多因为缺乏创新而难以转换为经济效益,甚至有的濒临失传。湘西苗族子腊贡米就是典型案例。子腊米曾进贡清代宫廷,具有较高的品牌声誉。但因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等原因,在20世纪社会历史进程中传承受阻,传统种植规范和保种制度的支持都面临诸多困难,以至于产品质量、品牌感召力和公信度都远不如往昔。因此,发掘整理其传统种植规范,推动原种复壮,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其种植工艺的创新,才能有效提升品牌的市场公信度,使之转化为经济效益并焕发新的生机,为当地脱贫攻坚和生态维护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诸多贵州民族歌曲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密切相关,体现了传承与创新、认同感与历史感、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等特点。文章探讨了其蕴含的文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历史、民族团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贵州民族歌曲的传承应从本质、路径、机制三个角度进行探究考察。  相似文献   

4.
赵欣 《传承》2011,(27):40-41
礼物交换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苗族礼物交换体现在苗族节日、人生礼仪以及日常生活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苗族礼物交换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研究这些将有利于推动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苗族刺绣民族工艺传承为例,在分析旅游商品研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旅游商品开发设计与地域传统民族工艺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意义,提出贵州苗族刺绣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民族工艺传承保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型,这一"转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重大的变迁,其中最根本的方面是传承机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的表现来看,一是过去以族内传承为主的方式已逐渐扩大到与族外交往为中介的传承模式过渡;二是文化传承逐步走向以现代生产转型的重构来实现;三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使民族文化的社会生存处于弱化状态,其传承对政府力量的依赖更加加强.为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必须着眼于传承机制这些变化来实施,在保护的形式、重心、主体、中介以及政府的着力点等方面都应作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在苗族地区广泛流传.芦笙承载着苗族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芦笙的需求越来越少,芦笙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对国内享有盛誉的芦笙制作村--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展开实地考察,研究芦笙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提出芦笙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可行路径,为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制作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孔敬 《前沿》2010,(21):150-154
西南地区的苗族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宗教、制度等领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其生态环境和传统生态文化面临着诸多危机,本文从分析西南地区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表现和特性入手,探讨了其传统生态文化面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对策,进而指出了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苗族"飞歌"是苗族音乐的精华,是广大苗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以音乐和苗语结合的演绎形式,属于抒咏性山歌的类别,有很强的代表性。苗族"飞歌"以其悠扬动听的曲调、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演形式,孕育了贵州苗族群众的精神内涵,洋溢着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至今的艺术魅力。因此,研究贵州苗族"飞歌"的传承及保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傩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音乐艺术形式,独具其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它本身的发展是适应历史的要求,当世界已经改变,如何保护和传承古老文化艺术就成为我们当今一个重要的课题.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艺术形式“百家争鸣”,土家族傩戏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艺术文化的审美需求.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傩戏艺术文化特征的研究,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发展和繁荣作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州苗族歌蓥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其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在机制创新方面,实现培养、管理、评估、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在载体创新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苗族歌蓥的传承与保护;在制度创新方面,建立健全苗族歌錾传承与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2.
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化符号和表现形态,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体制结构、文化教育环境等有着内质性关联。片面臆断旅游文化在原生态舞蹈上的影响而作肯定或否定,都不免流于局限性判断与非客观评鉴、决策。在此以贵州苗族舞蹈为研究对象,对旅游文化与原生态舞蹈二者进行双向动态探讨,以舞蹈人类学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并祈能引起反思,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在当代社会的快速进程中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将传统艺术归于学校传承总体上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发展,但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同于传统艺术的自然传承,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中,更需要研究艺术品种的文化特点,确定遗产保护的形式,继而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最后还要兼顾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实现艺术遗产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的健康传承。  相似文献   

14.
陈炜  李印  杨姗姗 《前沿》2009,(12):93-97
文章以广西柳州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为例,在概述坡会群的发展沿革、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的开发式保护策略。希望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使苗族系列坡会群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进而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若干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周玉洁 《人民论坛》2013,(10):234-235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体系尤为繁多,且文化气息浓重.基于此,文章选择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特征最显著的苗族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苗族服饰文化所展现的生态特征,从民族服饰生态美学概述着手,进行了关于民族服饰生态美学的探索与总结,以期为今后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切实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话语下,有关文化传承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以国内公开出版和发表的学术论著为线索,着重从文化传承概念的再认识、文化传承机制的探寻、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探讨、文化传承人的研究、文化传承途径的创新探索五个方面,对近年来此语境下学界关于文化传承的研究作了综述,以期展示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和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我国民族政策法规的逐步建立健全,苗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工作部门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焦点,但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苗族文化开发利用的方法手段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更好地解决了诸多悬而未解的难题,带来了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上的伟大变革。文章立足毕节市实际,就大数据在苗族文化领域开发利用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并由此产生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巫鬼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我省一些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就是原始宗教中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混合形式.由于苗族的丧葬习俗孕育于宗教背景之下,是在灵魂观念产生不久随之产生的,因此,它是苗族所有习俗中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习俗.通过纳雍地区苗族丧葬习俗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苗族宗教之一般,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古代宗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传承中的伦理思考——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整体构成和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发源地原住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跟上现代化步伐,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愿望是原生态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传承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发展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保护好民族的根源文化、精神植被和实现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发源地原住民现代化愿望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