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延安精神的创生性转化是指作为新传统文化的延安精神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并焕发生机的过程。延安精神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意识,具备创生性转化的可能性,延安精神自身的因素和当今时代的各种因素决定了其创生性转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哲学范畴的法的理论品格和特征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艺理论。法这一概念,正是指诗文创作所依据的法则、规矩、程式,也就是艺术创造技巧,诗歌法度也无非是圣人法度在诗歌体裁中的体现。自宋代以来,诗论普遍具有浓郁的技巧意识,诗人、批评家热衷于建构一种具体而微的法度理论来指导诗歌创作,给诗坛提供了新的表现方法与创作技巧,为后世创作实践提供了“创造性模仿”的蓝本。而钱钟书成为中国诗学现代转换以来对此理论予以合理分析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3.
余洁 《观察与思考》2009,(22):60-62
刘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和教育家。但更可贵的一点还是在如今艺术流派纷争、变幻莫测的时代中,他能独具胆识地站在书法艺术的峰巅,俯瞰古今书法发展的潮流,成为推陈出新的觉悟者、探索者,和勇敢的实践者。在当代充满了迷雾的艺坛上,他用锐利的目光在深刻研究古代的同时,象一个披荆斩棘的勇士以自己的力量开辟了一条书法篆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5.
中华民族“同源论”与“同终论”是民国时期的主流民族历史叙事模式。前者认为国内各族有着共同的血缘起源,后者认为各族已经同化成为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中华民族。这两种民族话语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各族团结抗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它们对国内各族的族际差异与自我认同缺乏包容性,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更包容族裔差异的历史叙事模式,为现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叙事奠定了基础。这段历史表明,民族建构是有限度的,在民族建构过程中要对各族的多元差异给予尊重与包容。我们要探索与完善我国既有的“多元一体”民族建构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启蒙运动理性的非理性发展造成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赓续浪漫主义要求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的主张,波德莱尔提出了作为现代性思想结晶的“应和论”,以期弥合人与世界的分裂,实现宇宙万象的和谐统一。作为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与文艺理论的核心,“应和论”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并产生了绵延的效果历史。百年来,学界围绕“应和论”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历史效果、比较研究,以及评价等论域进行了深入阐释。但是鉴于波德莱尔是“现代性”概念的始作俑者,其“应和”思想关涉现代性的基源问题,并引发了后世的“问题美学”现象,亟须拓展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多维阐释。中国真善美合一的生命美学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借鉴中国生命美学思想,可以为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类美的生存贡献中国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7.
聂兴超 《求索》2010,(11):65-67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向,为协调社会价值分歧,当代政治哲学主张通过中立性政治原则来协调价值主体间的冲突,以"求同存异",确保政治秩序的稳定。然而,中立性原则虽然对各种善观念或良好生活观念保持中立,但它并不是一个与道德无涉的概念,它指涉的只是对伦理生活观念的中立,而并不是对道德的中立;另外,严格中立性原则也是不可能的。中立性概念虽然是现代性条件下,在平等的关心与尊重成为人们普遍共识的道德前提下,力图解决在合理多元论前提下达成共识的一种解决方案。但对于中立性的运用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在辩护的意义上,中立性原则才最可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8.
论生命的复杂性与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冬梅 《求索》2010,(2):102-104
复杂性理论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生命的新视角与方法论。基于复杂性思维,人的生命本身是复杂的、矛盾的,表现出它的有限性、生成性、独特性、超越性和整体性等特征。生命的复杂性要求理解生命的本义,关注生命的信仰,激励生命的成长,尊重生命的独特,引导生命的超越,促进生命的和谐,激扬生命,从而成全生命。  相似文献   

9.
生命健康权作为基本权利,具有内容抽象性、辐射广泛性等特点,不宜由民法予以规定。但是,组成生命健康权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是民事权利。《民法通则》没有将生命健康权作为独立人格权类型进行规定,忽视了生命健康权的丰富内容,具有固有的弊端。健康权与生命权、身体权是三项相并列的权利,笼统地将其作为生命健康权不能显示这些权利的丰富个性。《民法总则》将健康权、身体权、生命权分别予以规定,为民法典人格权法编的设置奠定基础,这也是人格权法编细化上述权利应该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李永刚 《理论月刊》2023,(11):11-17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空间密切相关,是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历程。亨利·列斐伏尔揭示了“空间拜物教”的实质,批判了“空间生产”,却囿于空间来理解作为劳动力的承担者的身体或生命,因而无法找到克服身体空间的拜物教的真正方法。哈特与奈格里则综合了福柯的生命政治思想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思想,以生命或身体的创造性力量为基点来理解生命政治生产。在后工业时代,生命政治生产这一在质上占有优势的生产方式构造了与其相应的社会,即以诸众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性为基础的“共同性社会”,其空间呈现形式是大都市。诸众反抗资本与权力对共同性的剥夺,力图实现都市民主与全球民主,即在大都市与全球两个层面上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11.
邹诗鹏 《探索与争鸣》2020,(5):109-114+159
笔者提出的"城市际性"概念,实为"都市际性",且有着中国都市圈及都市一体化的语境。人口密度、都市圈的发展程度、都市化的集聚及溢出效应,以及便捷的交流交通、同城化生活方式,是都市际性得以提出的实践基础。城市际性是社会理论性质的概念,其具有描述与规范(及反思与批判)的双重意义,从描述到规范的提升,有望开放和拓展城市际性概念的实践效应。城市际性有着值得阐释的生存论及精神文化价值,其包含着一种疏解都市焦虑的异托邦想象,意味着一种都市生活方式的变革,意味着重新集聚此前单一都市化进程所失落的地方性,并由此重建都市价值观与都市个性。  相似文献   

12.
汪火根 《长白学刊》2011,(6):125-128
个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保持合适的张力是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前提,而这个前提,需要借助于共同体来实现.共同体对个体的社会联结和社会化,有助于缓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而共同体对社会的组织化功能,则有助于增强社会力量,缓解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共同体在“个人-社会-国家”之同所发挥的这种缓冲作用,使得它与社会秩序具有...  相似文献   

13.
罗富明 《求索》2013,(4):153-155
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比较研究是跨文明研究的一个重方面。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认为同一文明圈中的文学具有可比性,而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是否具有可比性则持怀疑的立场。这样看来,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则缺乏必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只有解决异质文化之间比较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才能通过"跨越"和"沟通"实现中西文学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传统研究框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于其理论方法囿于求同性的窠臼,而对变异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跨文明文学研究的背景下,文学的可比性内涵应该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教育的私益性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上属于公益性事业,而高等教育有着更为明显的私益性,这为民办高校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办高校发展有利于缓解公众高教需求的增强与现有公立高校教育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满足大众化时代民众高教多元化需求;解决政府高教财力不足问题;促进公立高校加快改革,构建高校良性竞争发展机制等。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民办高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策法规及办学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帮助民办高校做大做强,促进我国高教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郭堃 《前沿》2013,(10):137-138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一项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前瞻性工作,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高校扎实开展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廉洁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秦祖伟  刘唐 《人民论坛》2013,(12):138-139
与旧《国家赔偿法》相比,新《国家赔偿法》在赔偿范围方面仍呈现出突出的狭窄性特征,包括公民人身自由的损害赔偿标准不高且欠缺合理性等.目前,国家损害赔偿范围拓展已具相当的可行性,包括相关国际立法和国内研究提供了拓展的理论支持、多年的司法实践和公众的强烈期盼提供了拓展的社会基础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因身心发育尚不健全导致其合法权益易遭受不法侵害,《刑法修正案(十一)》中设立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但本罪在具体适用方面存在潜在的扩大化趋势。基于限缩解释论对本罪的理论基础和规制边界进行限定,通过对立法背景和相关案例的分析,建议在性犯罪的基础理论——性同意理论基础上补充性剥削理论,以此揭示本罪的实质特征。需要界定特殊职责、实行行为和其他出罪事由,以此进一步完善本罪的司法适用,以实现未成年人权利自由和打击犯罪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道艺论”所涉及的主要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其中“道”是文艺本身的道 ,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而“道艺论”奠基于庄子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因此 ,中国古代的文艺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文艺创作就是创作生命意象。生命怎样诞生 ,文艺就应当怎样创作。  相似文献   

19.
王菊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02-107
20世纪80年代,自贵州对举奢哲、阿买妮等的彝族诗文理论发掘整理以来,它一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写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巴莫曲布嫫以体大虑周的方式对其进行了结合彝族文化传统的解读,从文化根脉上梳理了彝族自己特色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20.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