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生态知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实践经验、技术技能、社会保障和精神支持等四个方面。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尽可能地传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使这些传统生态知识更有利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生态维护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贵州麻山石漠化山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直接说就是文化误用的结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生态维护的终极目标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尤其是要依靠世居于该生态系统中居民所拥有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中国生态人类学的来由,与西方相应学科的背景作对比,以此发现中国生态人类学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个更有包容性的中国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即人是生物,生物需要生态。生态分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研究生态应采用生物学的方法,推导出生态哲学以及中国的生态哲学,并以此为框架审视贵州的历史生态,总结其特点,揭示在工商社会背景下贵州的生态价值及未来的发展方位。  相似文献   

4.
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关怀:生态人类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性知识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中产生和由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知识,是各个民族民间传统智慧的结晶,其中蕴涵着许多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在地方"情境的逻辑"中去分析与研究当地人对其生态环境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理解,可以寻求到一条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维持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作为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调节和配置利益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生态补偿机制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补贴为核心、以市场运作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机制,但仍面临产权制度、法律体系、价值评估和补偿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困境。我国应建立以完善的法律保障为前提,涵盖前置定位机制、补偿运行机制、保障反馈机制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6.
康琼 《求索》2007,(12):148-150
中国儒家生态传统,以其以利万物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作为一种深刻的东方文化智慧,它对当今生态实践的发展和生态危机的拯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但今日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与儒家生活的古代大不相同。原封不动地继承或弘扬儒家的生态传统与具体主张,不足以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因而,必须吸纳现代文明的批判理论。在强调儒家生态传统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又使这种价值不脱离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促使它实现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化转换的时代超越。  相似文献   

7.
高俊虹 《前沿》2011,(23):212-215
蒙古族崇拜自然,适应自然,追求与自然融合、和谐共处这样一种生态观。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面,分析、论述蒙古族生态观念在传统设计中的体现。其中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态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蒙古族传统设计中,成为维系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纽带。  相似文献   

8.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慧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12-114
本文在研究贵州传统民居环境自然生态特点的同时,关注传统民居在历史、文化、地理的综合作用下,分析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挖掘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生态价值、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并为具有生态价值的新民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教用道法自然、以无用之用阐释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万物的价值,并形成了寡欲节用的消费观及贵生戒杀的伦理规范;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应时而中及圣王之制等思想反映出其生态伦理的精神旨归、文化关怀、行为规范和资源立法等;佛教以众生平等作为其核心价值,并用依正不二来确立生态责任,追求圆融无碍的终极目标。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养料,并成为建设现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文对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环境及贵州民间文艺进行了论述。认为多元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是贵州民间文艺具有的特点,贵州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培育贵州民间文艺的土壤。提倡要大力发展贵州民间文艺。  相似文献   

12.
刘红雨 《前沿》2009,(3):92-94
知识生态学为解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指导下,可以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价值和意义,并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农业生态观与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农业有着朴素而独特的生态协调思想, 对土地的生态文化理解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战 国前就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能巧妙诠释生物 间共生互养关系。趟过数千年文明历史长河,可见之中国 传统农业在林与水的生态治理中有着不朽成就。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国在先技术认定规则的差异,传统知识的在先技术地位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知识的在先技术地位在美国专利法上存在障碍。按美国专利法模式把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先技术化,可以保护传统知识的消极知识产权利益。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在先技术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该种保护是一种最低水平的保护等。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有关措施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先技术化时做出知识产权权利保留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但是在现代知识为主导的今天,法律对传统知识视而不见,使其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从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可以论证传统知识保护的合理性.就目前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践而言,构建传统知识专门法律保护制度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启营 《前沿》2008,(8):157-15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的思想,其核心在于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9.
对2002年发生在哀牢山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传统知识进行研究,认为当地的传统知识有两种:居于民间信仰基础上的解释和居于传统知识基础上的观察,两者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界认为,传统知识在灾害中被认为是救灾减灾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关系,表现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履历,就是生态史。从民族生态史的角度研究环境的保全,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课题。传统的生态学知识(TEK)能保持民族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构建出社区民众生产生活必须共同遵守的千古规则和价值理念,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与其分不开。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发挥传统生态学的作用,实现其与现代生态学的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