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逮捕条件的适用难题有三:一是对“社会危险性”的“可能性”和“现实危险”如何判断;二是对径行逮捕中“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何理解.以及是否只要曾经故意犯罪就应当逮捕;三是对违规转捕是否需要审查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本身的合法性。破解的对策是心存正义并合理运用法律解释方法,明确社会危险性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证据之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是一种综合全案证据的刑罚预期,曾经故意犯罪的需要全面考虑前罪性质、与后罪时间间隔,以及后罪的行为的手段、对象、造成的后果、行为人的一贯表现等因素,违规转捕应当审查前置程序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通常情况下适用逮捕措施,不但要求符合法定的社会危险性要件,还要求采取取保候审仍不足以防止发生该社会危险性。在径行逮捕的条件中,只要法定量刑档次中含有"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即已符合应当逮捕的条件,而对"曾经故意犯罪"的人过失犯罪的,即使可能判处徒刑,如果可以适用缓刑,也非绝对应当逮捕。  相似文献   

3.
经过考察近十年来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羁押的情况,我们发现犯罪嫌疑人审前大量羁押的现象普遍存在,逮捕率居高不下。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进而预测逮捕适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通常情况下适用逮捕措施,不但要求符合法定的社会危险性要件,还要求采取取保候审仍不足以防止发生该社会危险性。在径行逮捕的条件中,只要法定量刑档次中含有“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即已符合应当逮捕的条件,而对“曾经故意犯罪”的人过失犯罪的,即使可能判处徒刑,如果可以适用缓刑,也非绝对应当逮捕。  相似文献   

5.
逮捕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能有效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出修改,对应当逮捕的情形进行了细化,为逮捕条件的正确适用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由于法律表达过于原则,导致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举步维艰,文章立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完善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通常情况下适用逮捕措施,不但要求符合法定的社会危险性要件,还要求采取取保候审仍不足以防止发生该社会危险性.在径行逮捕的条件中,只要法定量刑档次中含有“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即已符合应当逮捕的条件,而对“曾经故意犯罪”的人过失犯罪的,即使可能判处徒刑,如果可以适用缓刑,也非绝对应当逮捕.  相似文献   

7.
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进行审查的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方法[1]。  相似文献   

8.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发挥逮捕措施在追究犯罪中的作用,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切实保护。目前,逮捕适用率仍然较高,要降低逮捕的适用率,实现打击犯罪与人权保护的协调,需要做好风险评估和释法说理工作,探索审查逮捕开展的刑事和解途径,完善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9.
附条件逮捕制度自确立以来受到许多质疑。评价一项新的司法工作制度,正当性是首要指标。本文从附条件逮捕制度的现实价值、政策依据和法理基础三个方面论证附条件逮捕制度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英国逮捕制度的新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逮捕制度,作为刑事侦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既构成了美国刑事侦查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鲜明地体现着英国刑事侦查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变革幅度.以英国逮捕制度为焦点,围绕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关于警察逮捕权规定,近年来英国逮捕制度的新发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警察无证逮捕权的一般化;为了询问而(无证)逮捕的合法化;警察无证逮捕权司法控制机制的弱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反映审前羁押状况的"逮捕率"始终居高不下。作为批准、决定逮捕的三个法定条件之一,"逮捕必要性"条件在实际适用中存在诸多困难,致其在抑制审前羁押膨胀上作用的局限。只有严把"逮捕必要性"的适用条件,抑制其规则的内外因素,才能更好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相似文献   

12.
逮捕作为一项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诉前强制措施,在我国适用率极高。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和司法机关内部业务考评机制的不合理,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是导致逮捕率居高不下的主原因。检察机关应制定严格的逮捕标准,改变执法观念,取消不合理的业务考评制度,加强对非逮捕强制措施的社会宣传和对被害人的说理,完善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以降低逮捕率。  相似文献   

13.
逮捕措施的刑罚条件在司法实践中未得到充分适用,既有立法上的原因也有司法实践的原因。逮捕质量考核标准和外来人口犯罪问题是导致逮捕刑罚条件被忽略的深层次原因。为保障逮捕措施的正确适用、保障犯罪嫌疑人不受非法羁押,应重构逮捕条件体系、确立不定期逮捕期限制度、进一步深化量刑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当从前提、程序、实质三个要件入手加强对逮捕适用的程序控制。实践中,对于检察机关因忽视“犯罪嫌疑人在案”这一隐性的逮捕前提性条件而导致的“空捕”现象,应明确其为非法逮捕。在逮捕的程序要件上,检察机关应当立足于责任担当,自觉将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为逮捕的必备程序要件,未经讯问,不批捕。在逮捕的实质要件上,应明确必要性要件之地位以及其与社会危险性要件的关系,对实质要件坚持“四要件”体系,即:(1)证据要件;(2)刑罚要件;(3)社会危险性要件;(4)必要性要件。至于迳行逮捕,其社会危险性是法律拟制而非推定,之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亦无法推翻,只能从合法性角度展开羁押必要性审查。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逮捕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发现犯罪真实的片面追求,我国逮捕制度在逮捕条件、逮捕审查程序和逮捕救济制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应当借鉴国外先进诉讼理念及制度设计,以无罪推定和程序正义原则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完善我国逮捕制度。  相似文献   

16.
变更型逮捕是一种逮捕措施,其目的在于保全刑事审判及执行的顺利进行,它必须符合一般逮捕的条件。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规定,只表明其具备了一般逮捕中的必要性条件,对其是否采用逮捕,还必须审查其是否具备另外两个条件,即证据条件和刑罚条件。只有犯罪嫌疑人同时具备一般逮捕的三个条件,才能适用变更型逮捕。  相似文献   

17.
逮捕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逮捕措施的适用,既要保证准确有力地打击犯罪,又要保障人权。当前逮捕措施在适用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得到落实,逮捕条件掌握得较好,质量较高。同时也存在着公安机关撤销和变更逮捕措施等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撤销、变更逮捕措施的监督制度和检察机关决定逮捕的制度以及逮捕的执行制度。 关键词:逮捕措施 适用 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逮捕作为我国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在无罪推定原则之下,其本身的正当性及如何实施是正当的问题不无探究的必要。作为一项诉讼制度,逮捕应当纳入到整个刑事诉讼中予以审视,满足程序正义的要求。理论上需要对逮捕作为国家强制力行使的正当性提供解释和支持。一、程序正义理念的提出程序正义的观念起源于13世纪的英国,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规定“除依据国法之外,任何自由民不受监禁人身、侵占财产、剥夺公民权、流放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其中即蕴含着正当程序原理。1354年爱德华三世颁布的法令规定:“未经法律正当程序进行答辩,对任…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检察机关执行国家法律的重要指针.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最终体现在检察机关的办案方式上.本文从批捕环节就逮捕条件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拘役判决生效前逮捕被告人存在违反刑事诉讼法、不利于保障人权、救济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片面强调刑事诉讼打击犯罪职能、克减无罪推定原则、被告人权利意识不强、理论关注度低等多个面向。强调尊重人权司法理念、合理解决司法行为习惯与现行法律规定之间的张力以及切实履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