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是齐鲁故地,孔孟家乡。在上个世纪20年代纷乱无序的历史舞台上,此地曾有两位著名人物异常活跃,那便是前清状元王寿彭和民国军务督办张宗昌。张督办拜王状元为师,王状元食张督办俸禄;张追捧王,毕恭毕敬;而王追随张,亦步亦趋。二人一文一武,一雅一俗,可谓反差巨大,对比强烈;却又互敬互补,配合默契。  相似文献   

2.
不惊慌的雨     
他是美院的高材生,在公园里,他要完成一个人物写生,他需要一个模特。他问了几个人,却无人应。迷信的人说,把一张美丽的脸画到画布上,画得越惟妙惟肖,那个人被抽走的魂魄就越多。他想,难道这些人都是迷信的吗?直到她的出现。她坐在那里,本身就优雅得如一幅画。他的请求,她大方地同意了。"请保持这个姿势",他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在画布上迅速地画了起来。天公却不作美,有些要下雨的意思。而他还没有画完,一滴雨便落到她的脸上,她却一  相似文献   

3.
迁新址“张大胆”春风得意  人称“张大胆”的张业生,终于“狂言”成真,实现了 8年前他提出的为职工购买新住房,选建新团址等三个目标,领导全团走向成功。他于 1996年被评为文化部先进党务工作者。   张业生个子不高,能量却很大。他团团的脸,亮亮的眼睛,稍重的眉,宽而圆的额头上梳着后背式的分头,黑色的头发和红润的脸色,显得那么年轻,让笔者怎么看也不信他已是年近花甲的人。他谈笑风生中充满了自信,对一些不公平的事,偶尔脱口而出“岂有此理”来加强语气,给人以亲切感。他那白白的衬衫,红黑条的领带,蓝色的西服给人明…  相似文献   

4.
英.甘地、拉.甘地时期,印美经贸关系主要体现为印度“一相情愿”对美国经济援助的单相思;而贫困的印度却无法能在经济贸易、投资上吊起美国的胃口。对美国而言,它也乐于利用经济这张王牌,时时处处对印度威逼利诱,企图把印度拉上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当然,在拉.甘地有限推行市场化经济改革时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印美经贸合作逐步升温。  相似文献   

5.
病房鬼话     
包利民 《新青年》2013,(7):36-37
想起了刚才讲的第一个故事,猛抬头,真的见到一个黑影一闪进了那边的单间!他手里的烟一下子掉到地上……张朝山最近祸不单行,不说别的,刚刚安葬了父亲,自己又突发胃病住进了医院。没有人来陪护张朝山,他虽三十多岁,却仍是孤家寡人一个。没事儿的时候,他去走廊里闲转,发现内科的病房几乎住满了人,这年头得病都扎堆儿,便颇有些感慨。只是那三间高级单间却空了两个,他从门缝朝有人的那间屋里望去,见一个五十  相似文献   

6.
金我性格内向,绝少交友。一个人行走由近至远,青春时光如山清水淡,惟有许多老歌却一直留在我的心底。有一天,心血来潮,将长时间未翻看的抽屉打开,看着摆放整齐的一张张CD,心里有种满足的安慰。有一套台湾早期校园民谣,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忘记是什么时候买的,封面上素淡地印着一把吉它,一支长  相似文献   

7.
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物质文明的绿洲,精神文明的沙漠。作者认为,中国如果是朝着这一方向走,是到不了绿洲的,只能被那黄色、灰色的沙漠掩盖。 如果在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部门有一张美国模式的蓝图,而中国正在按照它的轮廓发展,我看这是令人担忧的。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物质文明的绿洲,精神文明的沙漠。中国朝着这  相似文献   

8.
戴墨镜的狗     
一日,一位业余爱好摄影的文友邀请我们前去观看他的摄影展。文友的摄影技术还不够精湛,不过他捕捉到了生活的细节,尤其是拍狗的照片特别吸引人,一张张穿着小花袄扎着小辫或奇装异服的宠物狗照片令大伙忍俊不禁。而我却笑不起来,因为一张戴着太阳镜的狗的相片,使我想起我家曾养的一条狗。席间,文友们都奇怪我看到如此滑稽、狗模人样的照片反而一脸肃穆,我喝了一杯酒,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狗的故事。40年前,我的父母去安徽逃荒,在一个小山村落脚后,父亲做起了挑夫,母亲帮着附近的渔民打鱼晒网。日子过得比在老家饿肚子好多了。一天,父亲从外面回…  相似文献   

9.
赵潇 《新青年》2023,(6):54-55
<正>一个遥远的夏天,风突然在夜里起了身,一次次推开的窗帘,像一只即将入侵的怪兽,正张着血盆大口想要吞噬我的梦境。梦里,总有一只小鸟扑腾着翅膀,试图在云端上飞翔,却又半途折回停在电线上。醒来时,我的目光穿过热气腾腾的餐桌,落到门外翩翩起舞的身影上。那时,小小的我,懵懂地看着那起舞的身影,最后隐匿在晨光中。阔别多年,当我扑向那熟悉的身影时,那久别重逢的泪水翻越了父亲满脸的沟壑。黑夜里,我和姐姐并排躺在一张床上,  相似文献   

10.
提起塞班,很少有人知道它,而说起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倒有不少人从地图上或电视里看到过,马里亚纳海沟其深度可吞噬整座珠穆朗玛峰。而这条马里亚纳海沟旁边却屹立着15座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山峰,其中一座便是塞班山,从海底开始向上窜,不仅窜出海沟1万多米,还冒出海面400多米,因此自诩为天下第一高峰。以塞班为首的15座山峰形成南北纵列、天然屏障似的岛屿,便称为马里亚纳群岛。该群岛东滨太平洋,西临菲律宾海,终年高温,属热带气候,最南边的是关岛。这串岛屿别看它小,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扔在日本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就是从天宁岛…  相似文献   

11.
张时 《新青年》2005,(2):41
很早之前就想写一些关于大学寝室里电影文化的文章。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却发现自己不知从何下笔。呵呵……灵感就如同在男生寝室里找一只袜子,不需要的时候总会看见一堆,需要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可以配到对的那一只了。时下喜欢看电影的人真的是很多,只要你愿意你总可以在寝室楼的某个角落找到最新或者是经典电影的VCD、DVD。6块钱一张的盗版电影压缩DVD也很流行,4部或者5部电影压缩在一张DVD里,虽说清晰度不高,但是因为既便宜又过瘾也成了寝室电影流通中的生力军。言归正传,男寝里流行的电影自然应该会很男人。主角可以不是男人,…  相似文献   

12.
燕在门上     
姜米粒 《新青年》2006,(8):44-45
最近,我喜欢拿着手机给人家看"我的收藏"中的图片.从4月下甸开始,手机里陆续拍进一张张燕子窝、燕子蛋、雏燕的图片.那窝、那蛋、那小燕是把巢筑在家门口上的一对燕子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8:30PM     
若邻 《新青年》2005,(9):36-38
春呆呆地望着镜子里的自己,竟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他能感到自己的脸在发烧,可是镜子里的脸却白皙透着一点粉红。看来粉底能把一切都掩盖上……琳达是春的室友,俩人合租一套两居室公寓,她是个金发碧眼地地道道的英国女郎。每次出门,她都打扮得一丝不苟,像伦敦的大笨钟——精确得让人无法挑剔。可是她的卧室却像是那永远都在盘点的杂货店。到处都是有待装箱的货物。春暗想:一定是有特异功能,不然的话,怎么能在5分钟之内,就能勾画出一张让人心醉的俏佳人胭脂图呢?从她那里,春才真正认识到人不可貌相的深刻含义。口红、粉底、指甲油都是从…  相似文献   

14.
一张张瓦当、一张张青铜器、一张张汉画像石、一张张佛造像、一张张碑帖颖拓摆在你面前,如若不告诉是颖拓,你还真分不出那个是真正的拓片——这是个早已有之的颖拓,但现在专此名者甚少,目睹之就更少了,这是因为它太耗费精力和时间。颖拓者,乃用毛笔尖在宣纸上剟出拓片的效果,我亲眼见宋致中先生用毛笔尖醮着墨和朱砂,在宣纸上精心颖拓,真可谓"传神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  相似文献   

15.
打油诗话     
相传唐代有一位叫张打油的人,爱以俚语俗话人诗,作品自由活泼、诙谐有趣_他的名作《咏雪》是这么写的: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而通篇无一雪字,却甚为生动。以后,人们把这类诗称为"打油诗"。《一XS天,一位大官人祭祖,刚入大殿,就见壁上写有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睛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人见此发怒,传话一定要捉拿写诗者。有位师爷说:"写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写的。"便派人抓张打油来.张打油见了官,不紧不慢地辩解道:"大人,…  相似文献   

16.
释舟然 《新青年》2008,(6):44-45
近来,无数人因为一张小小的华南虎照片在网络上大打"口水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有一位身材娇小的中国女人,正在广袤荒凉的南非大草原上为中国华南虎的野化而倾尽全力.  相似文献   

17.
雨桦 《新青年》2007,(1):58-59
男人有两张脸,温存的笑脸给婚前的女友,疲惫的冷脸给婚后的妻子。这好比虫子和蝴蝶,同是一个人,花儿的感受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人生等于虚度一样. 央朵是我的死党.从入学那天起,从住在同一个寝室起,从讲台上的胖鱼老师喷了口水到我脸上,她递给我一张纸巾那刻起.  相似文献   

19.
遭遇爱情     
我有个朋友,做广告的,人不错,姓张。我们圈子里的哥们儿都喜欢叫他张三,因为他在性情上像一匹狼,而且感情生活挺狼狈的。这里说的狼狈不是说他个人生活不检点,对于一个昼伏夜出的广告人来说,他老是游离在爱与被爱、抛弃与被抛弃之间,十分可怜。张三可不认为自己可怜。在他眼里,那些离他而去的女子才可怜呢。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离开我就是抛弃了幸福,不可怜才怪呢。说实话,张三的为人有点小市民色彩,对朋友很吝啬,对爱情却出奇的大方。他经常会遭遇爱情,并且有很多爱情遭遇。一天,我俩在酒吧里玩飞镖,他醉醺醺的,老扔不准…  相似文献   

20.
郭龙 《新青年》2013,(2):31
阿丽莎给杰克戴上自己画的卡通手拷,而杰克则戴着卡通手拷从学校走到了警察局。阿丽莎是英国北爱尔兰岛阿马小镇上的一个女孩,阿丽莎只有十岁,在阿马小镇小学上学。十岁的阿丽莎虽然是一个女孩子,可是却特别调皮,经常捉弄同学,甚至捉弄老师而让父亲约翰头疼不已。一天约翰正在忙碌的工作,突然接到阿丽莎老师珍妮的电话,珍妮在电话中急促的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