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丰富的辩学思想表现在《庄子》的《齐物论》、《天道》、《天地》等篇之中,而学术界对它的全面整理与研究很少,而且否定性的评价居多.本文拟结合庄子辩学思想产生的哲学与历史文化背景,全面分析、探讨庄子辩学的基本内容,重新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是《南华经》中的第一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品。“逍遥游”,即游于逍遥之境。这是庄子幻想的一种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一种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难以做到逍遥游,除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外,还要受到因生死、贵贱、贫富、得失、荣辱等的牵累而产生的个人主观上的限制。于是,庄子主张,要逍遥就要摆脱主客观的一切限制,使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真人”“至人”“圣人”,而这便是庄子最推崇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宇宙观、时空观和生命哲学(尤其是对精神现象的思考)及其政治批判在诸子著述中独具一格,其卓越建树是华夏人文精神府库中的瑰宝。本栏目以"庄子论政"的专题遴选了三篇文章,都是在前人解读和研究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探求。《〈庄子〉寓言的政治批判》一文指出,庄子对人类文明进程作了根本性的反思,以上古原始古朴的社会为参照,强调有违"无为"的政治导致人性异化,甚至作出"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之相食者也"的警示;对士人的人生道路作有别于修、齐、治、平的指向,以"无用"自全"无为"于政治,超然世俗"游心"大道;并辨析了所用到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等观念意识古今的同异。  相似文献   

4.
《庄子》中的道就是"理之共相"或"理的理式";德是纯朴的自然本性,其主要内容是本真,平和,恬淡。本文把道与德同庄子的人生哲学相联系,认为道与德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认识基础之一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辩论对庄子的世界观做探讨。庄子的逻辑是"万物一体"在"道"的层面上相通为一,现实中的"物化"并不妨碍这样的相通。而惠子是否认这样的说法的,他们的逻辑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这场看似激烈的辩论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对话,而是在自说自话。辩论远没有结束,然而庄子的世界观已经展现无遗。于是,濠梁之上的辩论也就结束了。庄子在"濠梁之上"知鱼乐,在世界之中观世界,其思想是一贯的。在现实生活中做真人,读《庄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寓言中的特殊问答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在“寓言”用具体的问答方式阐述着庄子的哲学思想。寓言中人物对话活动中的特殊问答方式有“答非所问”、“以答引问”、“以问答问”等类,都讲究机锋;看似违背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实际却正是体现了庄子在“寓言”的特殊语境下表达其“言外之意”的目的和意图。  相似文献   

7.
“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作为一个“喻辞”,形象地表达出颜回急于入世救民的心情.“医门多疾”蕴含政治理性、入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属于《庄子》散文“三言”中的“重言”.进一步而言,“医门多疾”可视为一个“隐喻”,是理解《人间世》乃至庄子哲学的一个线索.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最终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8.
《庄子》内七篇是理解庄子思想最重要的文本,同时,外篇和杂篇也能够部分地反映出庄子的思想,从《逍遥游》到《大宗师》的种种叙述和论辩,可以全面展示出庄子所追求的生命的真正逍遥。而在外杂篇中,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以另一种方式得到阐述,其中,"化"这一概念则是理解庄子生命逍遥义的枢机。通过"化"的本义以及庄子哲学中的意义,我们能看到,庄子通过"吾丧我"的过程达到的内"不化"的逍遥无以安顿所有生命。  相似文献   

9.
2001年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20周年纪念年。鉴于履行《公约》、保护中国和世界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既是保护世界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既是我国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对全世界在科学、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应尽一切努力来宣传和研究该《公约》,要让保护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神圣事业成为每一位中国人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得出以下新认识:一是处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单个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抽象性与现实性的多面性特点;二是人的本质也是包括一切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在内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总和;三是由人的先在性、自然性、单个性构成的人的非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言”、“意”之辨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得意忘言”是其中的主旨所在。分析《庄子》“言”、“意”之辨中的“忘“,可见其能够区分为“言为体“道”之障,和““言”为得“意”之具这样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忘”之含义的区分,有助于对《庄子》之“三言”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是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的女诗人,小说家.1944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洲一个黑人佃农家庭.1965年大学毕业后曾在耶鲁大学等校执教.她积极参加美国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并担任女权主义组织的杂志《女士》的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昔日》(1968),《婀娜多姿的牵牛花》(1973);《晚安,威利·李,咱们早上见》(1979);短篇小说集《爱情与烦恼》(1973),《你征服不了女人》(1981);长篇小说《格兰奇·种普兰的第三次生命》(1970),《梅里迪安》(1976)和《紫色》(1982).如同她许多作品中的人物一样,艾丽丝·沃克的生活道路也很不顺利.大学毕业前夕,她偶然失身怀孕,内心十分痛苦,几度想自杀了结.六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历来倍受文人的青睐和赞赏。文学史家在论述其艺术成就时多有把《庄子》和《楚辞》并论的,认为二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南国艺术的奇葩。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则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则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①王国维据屈子的文学精神指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远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通过,以下简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里的人民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民,而每个人民群众都是国家主人中的一分子.到目前为止,我国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活动,采取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间接管理式形,另一种是直接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庄子为例,通过哲学咨询的方法研究,探寻消解艰难困苦的“解药”。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穷富之分,而庄子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面对艰难困苦时拥有独特的思想观念。庄子看重朴素的生活,反对富有的生活,认为奢靡是人生的枷锁,是对自由的牺牲和对生命的戕害。所以庄子认为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荣华富贵看淡看轻看开些。庄子穷了一生,却也快活地过了一生。他看到人间无法避免的痛苦、无休止的劳心费神,人生在世便有着与生俱来的无法挣脱的痛苦,只能向心灵内逃避,铸造一座躲避人间风雨的象牙之塔。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林玥苏鲲鹏)4月24日,省检察院组织海府地区250余名检察干警到省检察院参加新《刑事诉讼法》专题讲座学习,其他地区检察干警也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同步收看学习。据了解,此次培训省检察院特别邀请了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东和副教授程雷来琼分别就《关于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7.
史晓雪  王永兰 《工会论坛》2003,9(4):122-122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想象在审美判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 ,我们怎样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 ,我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才能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视通万里 ,浮想联翩 ,创造出新的形象。果戈里向普希金讨来一个故事情节 ,就能写出个有声有色的喜剧 ;托尔斯泰看到地边一棵被摧折而又顽强的牛蒂草 ,就完成了《哈泽·穆拉特》的构思。这并不是他们有什么“神来之笔” ,也不是受到了什么“神的启…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生死便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人应该在自身的有限的生命中,不为外界的是非、利禄所羁绊,听从内心真我的召唤,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无所待"的自由境界。用庄子的生死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可以看到她心灵的蜕变,感悟人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一书汇辑了庄子不同时期的著作,其学以性命说为理论基石。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着重探讨了庄子性命说的理论建构,并对其“以性观物”与“以道观物”的道性二重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庄子的“以性观物论”,试图说明万物差异性的内在根据,并为无为论提供理论前提;他的“以道观物论”,意在揭示万物的差异以及人的似乎绝然对立的种种观念的相对性。庄子并未用“以道观物”来消解从“以性观物”所得出的有关万物差异性的结论,因而不应将庄子归结为相对主义。最后,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充分拓展,堵塞了形式逻辑的发展道路,这究竟是长处还是不足,不能简单认定。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中最为优秀的一部累积型巨著,它糅合了民间物老成精的精怪信仰以及历代流传的西游故事,汇集了民间和历代文人创作两个源流。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女性妖魔形象。《西游记》中的众女妖因袭了神话及六朝志怪小说的神道模式,集物性、妖性、人性于一体,并以其丰满的艺术特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