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兵张嘎     
马未都 《学习导报》2011,(17):56-56
看电视偶尔换台,无意间瞥见电视剧《小兵张嘎》。要不是熟悉的背景音乐和屏幕下角的字样,我真无法把现实与儿时记忆联系起来。电影《小兵张嘎》堪称中国电影的经典,那时的人们看上十遍八遍的非常正常。今天所有大片的观众连《小兵张嘎》的观众零头也凑不上,说来不知是悲是喜。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徐光耀被誉为"我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他13岁参加八路军并入党,在冀中的抗日烽火中锤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文艺战士。迄今他已在文学道路上不懈地跋涉了七十余年,创作发表小说、散文和电影文学剧本总计近200万字。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描写了爱国少年小嘎子积极配合游击队打败日本鬼子,保卫家乡,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那么,《小兵张嘎》这部畅销全国、享誉中外的红色文学经典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徐光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25年8月,河北雄县段岗村人。13岁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冀中抗日烽火中逐渐锤炼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自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如今他已在文学道路上不懈地跋涉了67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少小灾星》《四百生灵》,  相似文献   

4.
正徐光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25年8月,河北雄县段岗村人。13岁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冀中抗日烽火中逐渐锤炼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自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如今他已在文学道路上不懈地跋涉了67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少小灾星》《四百生灵》,短篇小说集《望日莲》《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忘不死的河》,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乡亲们哪》等作品,总计近200  相似文献   

5.
北京电影制片厂六十年代初拍摄的《小兵张嘎》,是我国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嘎子”那巧骗鬼子、耍弄汉奸、戏斗伪军的一个个精彩镜头,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那顽强逗人的“嘎子”劲儿,成了许多青少年心目中的偶象。即使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着“嘎子”的英雄事迹。长期以来许多人在猜测,“嘎子”是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还是现实中的人物? “嘎子”不但确有其人,而且还健在。  相似文献   

6.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6,(11):42-45
电影《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由于《南征北战》是在特殊环境下完成拍摄的,因此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一波三  相似文献   

7.
每逢新战士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都要放映《奇袭武陵桥》这部影片。这是一部由兵演兵,官演官的军事教育片,是沈阳军区献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上映不久,便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拍为故事片《奇袭》,以后几乎年年十月份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都上映,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说明这部电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某个侧面。但是大家看这部片子时,却看不到作者的名字,更不知《奇袭武陵桥》为什么要改为《奇袭》?漫说今天的观众不清楚,就是当年参加过拍摄工作的大多数同志也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话得从1958年秋天说起,当时总参二部召开部队侦察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趁现在很多侦察人员还  相似文献   

8.
袁成亮 《党史纵览》2006,(12):38-40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一提起《海霞》这部影片,相信已过而立之年的人耳边就会响起影片中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这首歌与电影《海霞》一起,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它与同期的《创业》、《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一起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影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在其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波折.笔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袁成亮 《共产党人》2006,(11):45-47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每当提起阿诗玛,人们的耳边便会响起电影《阿诗玛》中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想起彝族青年男女阿黑和阿诗玛爱情的不幸和命运的悲惨。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大众电影>第8期上发表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叙及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这样写道:"在事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  相似文献   

11.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 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本文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的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前不久,袁成亮在《党史天地》撰文就此作了披露。现予摘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二十多年前,电影《小花》伴着这首《妹妹找哥泪花流》不知使多少观众流下了动情的泪水。电影《小花》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战争年代兄妹情、战友情。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呢?本文试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1963年摄制的军事题材影片<红日>,是继<南征北战>之后新中国拍摄的第二部大型战争故事影片.该片取材于1946年冬山东战场的孟良崮战役,气势恢弘,场面壮观.影片一经放映便在观众巾引起了强烈反响,片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传唱一时.那么,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义有哪些曲折故事呢?  相似文献   

15.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7,(11):51-52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它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6.
电影《红色娘子军》诞生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红色娘子军》是著名导演谢晋的成名作,该影片以缜密独特的导演构思、娴熟冷静的镜头技巧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呢?本文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5,(11):54-56
一部横跨“文革”,断断续续拍了12年的影片,仅仅放了不足半个月便被封存,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史无前例的奇事,这部影片就是《南海长城》。尽管这部影片在全国公映时间很短,但隐藏在它背后的曲折经历却是令人唏嘘不已。《南海长城》原是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改编的一部多幕话剧。剧情主要讲述的是1962年国庆前夕沿海某区大南港民兵连长区英才从一名被抓特务那里得到敌人的登陆计划,并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终于全歼来犯之敌的事。该剧一经演出,立即在观众中引起强烈了反响。1964年春,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罗瑞卿指示总政文化部将该剧进京演出。6…  相似文献   

18.
袁成亮 《世纪桥》2006,(7):90-92
提起电影《英雄儿女》,大凡四十开外的人眼前定会浮现出片中王成手持爆破筒的英雄形象,耳边也一定会响起那首曲调激昂的《英雄赞歌》。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笔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1952年3月,为了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体裁的作品,中国文联组织了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体验生活。在七个多月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电影<五朵金花>讲述的是一对白族青年男女有趣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是我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它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红遍了全国.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笔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许多人是从《烈火中永生》这部影片开始知道江姐、许云峰、华子良这些名字的。这部根据罗广斌、杨益言所著小说《红岩》改编的影片,因成功塑造了一批英雄人物而影响深远。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呢?本文试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