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制度经济学从广义上将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都称为交易活动。它包括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的交易活动 ,也包括了一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必然要耗费人类的各种资源 ,“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阿罗)。节约交易费用以获取制度外收益 ,是制度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本文将在交易费用的分析基础上 ,对我国农业制度变迁的轨迹及其动向作出基本性的描述。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次伟大的农业制度变迁《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  相似文献   

2.
胡振华  陈柳钦 《唯实》2012,(11):39-45
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增加组织化收益,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组织的收益不但表现在价格上,而且可以在规模经济中表现出来。农村合作组织能够给多方主体共同产生效益最大化,从而共同分享合作剩余,也为政府引导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制度范式。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绩效主要体现在制度激励、克服"农户+公司"模式弊端、实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春香 《学习论坛》2001,(10):46-48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分析(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特点及内在缺陷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态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 ,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龙头企业 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下就这四种类型分别作一简单分析。1.龙头企业 农户。这种形式又称分包制 ,是一种比较初级的组织形式。严格来讲 ,它只是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合作 ,与完全意义上的合作组织相差甚远。这种组织的运行特点是 :农户家庭分工生产农副产品 ,龙头企业专事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 ,双方通过签订购销合同建立联系。一般由企…  相似文献   

4.
正共享经济的一个颠覆性影响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形成导致交易领域的革命,它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从人格化交换到非人格化交换中的问题,使远距离的陌生人的交易成为可能,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中的一些问题。共享经济是通过制度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来降低交易成本。没有组织形式的变化,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难以产生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其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是,一是消费者因为交易费用的下降从过去的"以买为主"转向现在的"以租  相似文献   

5.
商业是组织商品流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生产和消费、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中心环节。发展商业是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之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处在农村,农业和手工业占绝对优势。红色区域广大军民需要不同程度的商品流通和同城市的经济联系。但是,由于敌人主要占据着城市,控制着工业生产。这样,红色区域的农、副产品同白色区域(敌占区)工业品(主要是布匹、食盐、煤油、药材)的交换,就必然形成敌我之间的尖锐的  相似文献   

6.
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农民组织化的基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是一切经济行为的核心所在。农民组织化和发展合作经济是以“行为主体”的一定素质为前提的,即商品生产者自由个性的觉醒、经济理性的成熟,作为契约主体的独立人格的存在以及社会交换关系的发达。而这一前提的获得,是需要确立农民在经济市场化过程的市场主体地位,促使其个体主体的“主体性自由”的实现。为此,政府的制度设计和进行制度安排时应遵循的理念是:市场机制和政府适度干预并重;理顺现行农村各种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对农业经济支持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重。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组织化营造一种自主性的空间,而且这也是农民理性由传统“生存理性”转向现代“发展理性”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7.
曹国颖 《世纪桥》2010,(3):28-2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对于帮助提高农民收入、组建合作组织及实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嵌入受到小农经济和村社文化的约束.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农村经济合作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力度,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以及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9.
为开发好“田秀才”、“土专家”这一特殊的人才资源,会泽县马路乡采取多项措施,做好乡土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拘一格选人才。通过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的方式重点选好三类乡土人才,即生产能人(如种植大户、“养殖大王”、种田能手等)、经营能手(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外出打工的经济能人等)、能工巧匠(如木匠、泥瓦匠、石匠等)。目前已确定了乡土人才156名,其中生产能人87名,经营能手33名,能工巧匠36名,并建立了人才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一 项生产活动是由多种资源配置而成的 ,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资源的交易形式和竞争方式 ,也即取决于生产的组织形式。一种植根于本土区域内的网络型生产组织形式正在国内一些地方出现 ,并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推动着区域经济快速成长。所谓网络型生产组织就是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在持票人票据权利消灭后,为实现持票人与出票人或承兑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规定的一种补救措施。它在性质、成立条件、行使等方面均有不同于票据权利的特征。我国票据法中虽对此有所规定,但却有其不周全之处。  相似文献   

19.
牛安生 《学习论坛》2005,21(6):24-26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内因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手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部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要重视解决民主分权和加强监督中的利益与权力的考验问题,提高党内民主的质量问题,民主制度的健全和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纲”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同效果,剖析了产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发展动力的深层原因,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论述了我们党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过程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及其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