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用传统的经济理论难以解释和说清的"经济之谜",实质是人力资本理论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系.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破解"理论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只有对价值源泉的劳动从逻辑上加以肯定,并在实践中结合社会分工与协作发展的特点赋予劳动的时代特征,才能正确把握形成商品价值源泉的实质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源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而引起的劳动多种具体形式的发展,使劳动的整合效应无论在一个企业内部还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都大大增强了,出现了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与分离,总体工人作为劳动过程中分工与协作的产物,必然共同创造价值。现代价值源泉观标志着生产劳动概念与时俱进,是解读价值源泉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前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依据江泽民总书记的"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理论,为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全面创新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世纪之交崛起的知识经济表明,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人及其活动的创造性本质中。马克思曾经作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一关于“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著名论断。人的物质生产包含着知识生产的劳动,人的精神生产就是直接的知识生产的劳动,劳动、实践的创造性决定着知识、知识活动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识生产是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劳动还原理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持批评意见的学者从论证方法、理论的解释力和劳动还原理论与马克思其它经济理论存在着矛盾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而坚持马克思劳动还原理论的学者,则从劳动还原的地位、复杂劳动创造更多价值的原因、劳动还原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坚守,中国学者在特定语景下也对劳动还原理论的完整性,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性质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考察近30年我国经济学理论界关于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成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即把握"劳动"概念的本质和目前劳动形态的变化趋势,认识价值何以实现及其表现形式,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的同时,坚持对价值论不断深入地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创造性劳动和抽象物借助法律融入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发展趋势。今天重读马克思关于财产和财产法的一些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法产生的根源和作用。马克思帮助我们确立这样的知识产权观念:创造性劳动和抽象物已经并将继续充当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这个第一推动力必须依赖法律才会名符其实;只有借助知识产权法,创造性劳动才能获得作为抽象物的财产形式,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体系之中;知识产权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知识产权法,劳动获得与资本博弈的力量,从而有助于实现经济民主、契约合作基础上的市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9.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我们身边的经验和事实。"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使马克思得以在更加宽广的视域中审视分工进而开启其世界历史话语,而且,"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意义也因分工的介入而向我们敞开了。"实行最广泛分工"的大工业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并确立了世界历史的资本主导逻辑。分裂是分工向全球扩展的"现代性"后果,合作是分工发展的"全球化"效应,人的解放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马克思形成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追求、注重人的能力自由全面发展、建构理性平和现代心灵秩序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信息源理论是系列性案件侦查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是在充分研究犯罪场、侦查场和信息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侦查理念,而且经过了侦查实践的反复检验。信息源理论认为,在系列性案件侦破中,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链是侦破案件的保证,获取和使用信息应该遵循数据完整性、综合数据优化、数据问相互联系和主元信息最优化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构成要件的解释领域有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本源上是罪刑法定原则之争.一般而言,形式解释论维护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而实质解释论不仅维护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也维护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侧面.相较于形式解释论,实质解释论更注重刑法目的合理性,更能够实现刑罚的妥当性.  相似文献   

13.
有限空间理论是根据系列性案件的犯罪主体跨区域、大范围、跳跃式作案的特点,以案件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依据,预测犯罪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地点,进行预警和围追堵截,最终将犯罪人抓获归案的理论。有限空间理论是建立在信息源、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系列性案件侦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系列性刑事案件三大侦查理论之一,源于城市结构模型理论,指的是以系列性案件的首发案为圆点、以信息源为依据、以到达系列性案件各子案发案地直线距离为半径,通过几何的方式勾画出犯罪人的活动半径,进而确定犯罪人的居住地和犯罪人的侦查方法。同心圆的原点是系列性案件的首发地,是信息源中元信息的集聚区,反映的是系列性案件中所有个案与首案之间的联系。圆半径的长短,反映了犯罪人对环境熟悉程度的变化,距离越短,其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越高。同心圆理论解决了系列性案件侦查范围划分问题,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过失     
立足于结果无价值论的旧过失论立场,过失就是对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与预见可能性,实务上理解的过失是注意义务违反,界定了其与旧过失论之间的关系,结果回避义务与客观的构成要件该当性相关,而作为责任要素,则应该要求对于引起构成要件该当事实的预见可能性与预见义务的违反。  相似文献   

16.
价值本质上的规定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而非使用价值;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但不等于有用的具体的劳动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绝不是什么生产力价值论;价值规律与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二者划等号;“资本生产力”是马克思曾批判过的观点,并非是马克思的命题;十六大报告强调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是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绝不是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根本观点的否定或弃绝。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其主要内容是 :从实际出发 ,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化建设要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等。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凯尔森的国家理论被评价为"没有国家的国家理论"。有必要对该论断作出澄清:它是栖居于正常状态而搁置(如果不是否弃的话)例外状态的国家理论,也是执着于形式规范而祛除社会学国家概念和放逐伦理学国家概念的国家理论。在对国家作出上述理解时,凯尔森对理性主义的虔诚显露无疑,对建构独立自洽的法律科学和观照法治实践的用心也清晰可见。但当他以纯粹形式规范画地为牢时,却也把一个血肉丰满的国家-法律概念做空,并导致对真正重要的问题放弃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19.
群众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人民群众;就要依靠人民群众,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和要求出发。  相似文献   

20.
强调人的自由是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主旨.卢梭和康德把西方自由思想推向高潮,尼采继续这种思想,并予以彻底反思.他把自由从柏拉图-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和宗教语境中拯救出来,使“自由意志”变成“自由的精神”,变成纯粹的“自己”.“自己”意味着超越自己、毁灭自己、创造再生自己;意味着自由地超越再生于自己永恒回复的必然命运;意味着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