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秦诸子,几乎都喜欢挟先王以令当今。因此,“所谓‘先王’一词,不仅是政治上的盛世,伦理上的模范,而且是立论的出发点,推理的大前提,更进一步,对于衡量一个时代,批判一个人物,分析一种制度,莫不以先王为最高尺度。”而荀子在主张“法先王”的同时,却提出了“法后王”之说,这在先秦思想史、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犹如“苍头军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2,(12):56-57
【原文】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穆王即位,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日:“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  相似文献   

3.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相似文献   

4.
涪陵,滨长江、扼乌江,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涪陵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有2300余年建城历史。  相似文献   

5.
《前进》2001,(11)
(按得票多少为序,得票相同的按姓氏笔画为序)朱先奇张健温泽先王凤祥李旺明冯建平郭贵春张绍瑞陈川平中共山西省第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相似文献   

6.
<正>艺术文化具有调节人的内心情绪、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礼记·乐记》中就曾记载:"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联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7.
研究郑成功史事,除有杨英《先王实录》等郑方重要记载外,还需发掘清方大量档案史料,以彼此互相印证和补充.现介绍清方档案中有关郑成功与泉州的几件史事如下:  相似文献   

8.
西周时期,我国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这一范畴,用以表现万物兴盛、政治清平必循的客观规律。《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关于治国之道时就曾大段论述了“和”这一范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释跽呔泳?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  相似文献   

9.
得贤则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管子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孟子也说,"不用贤则亡".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国语·楚语》记载了王孙圉论楚宝的故事.晋国大夫赵简子以美玉为宝,而楚国使者王孙圉则不以为然.在王孙圉看来:"楚之所宝者,日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楚国之宝是人才不是美玉,像善外交辞令的观射父、善陈述先王经典的倚相,都是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0.
王芳 《求索》2013,(5):125-127
对《史记》中“文学”概念的考辨,最早上溯到春秋末年以教授先王典籍为业的孔门文学:其次为战国自由发挥学说的诸子文学;然后还有秦统一六国之后.纳入朝廷控制的御用文学。孔门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民族基石.诸子文学则具有各自发挥的独立态度.而秦世御用文学显示了官方力量对思想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遵义是历史古城、红色名城,也是一座转折之城。遵义之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在遵循贤哲先王的教导,行为要端,做事要正。正是秉承这种人文精神,从1979年恢复重建律师制度以来,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遵义律师事业顺风扬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楚疆述略     
让我们先看一看文献记载中楚疆域的发展。《史记.孔子世家》载:“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这些说明立国之初的楚国只不过在今豫西南和鄂北一带拥有一块弹丸之地,惨淡经营。  相似文献   

13.
五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分裂动乱的时期,从来被视作“乱极矣”的时代。欧阳修说:五代“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此后历代封建学者大都认为这个时期根本无什么礼乐制度可谈,对于其法律制度也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王夫之认为自唐宣宗以后,“天下之无法”将近百  相似文献   

14.
宋经 《福建乡土》2010,(2):56-57
古代巫道是后来道教的重要源头。古人以天和祖先能够给人祸福,而天的观念的发展是从死生的灵而来,在《诗经》里常见祭先祖、先王的诗句。无论是崇德报功或祈福禳灾,都以天与祖为崇拜对象。天与祖能保护生人,如一家之长保护他的子孙一样。一切崇拜都依据这信仰而行,故人死亦可以受其家人及后代的祭祀。祖先与鬼神的界限很不明了,  相似文献   

15.
盖青 《求索》2012,(8):210-212
墨子学出宗史,习古道术,以继承上古兼爱而救乱世自任。然墨子非乐,不惟乱世新声,并及先王古乐。此特为攻墨者所严责,并为尊墨者诟病。复古而非古乐,是背叛圣作。本文分析墨子此一显著矛盾的内在动力,认为墨子从"节用"导出"非乐"在于加利于民,从兼爱而攻儒家宗法-君权等级制遂必非其等级化礼乐。孔子正乐,化浑朴古乐入小康之世礼乐;墨子以儒家不能兼爱,宁弃古乐而继古风,蒙背叛之名,得行古道之实。  相似文献   

16.
李玉诚 《求索》2013,(7):58-60
韩非认为"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故而主张"因道全法"。而韩非所论之"道"是兼合认识论与本体论,统合宇宙、社会与自然的综合范畴,"法"承继了"道"的品性,是其在人类社会的唯一代理。因此,以韩非的法治学说为根据,循着"据法论史"的理路探究韩非对历史变动的认识,恰可以"治乱交替"的二元框架,统合韩非古今观中法古、变古、反古、不变古等论点;亦可解决韩非在历史发展方向上进化、退化等方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管理机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管理机构的演变杨立群据《礼记·礼运》上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韩非子·五蠹》也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因此,...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和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做具体化分析和民族化阐释。不和而和,"和为贵"的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一个"和"字。早在《尚书》中就提出:"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和谐论命题。孔子则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从而明确提出"和为贵"的思想。道家同样强调一个"和"字。老子讲"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  相似文献   

19.
先秦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殷代中叶到西周厉王末年以前为萌生时期;此后到春秋中叶左右为发展时期;从出现孔、老、墨到秦统一为争鸣时期。 一、萌生时期。 从殷王盘庚“先王有服,恪遵天命”(《尚书·盘庚》, 到周武王“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到穆王“上帝监民”(《尚书·吕刑》),都是很相信天命,表现为原始客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20.
义与利作为一对道德关系范畴,在中国古代,各个不同观点的思想家对它的理解是很不一致的。从彼此相关的意义上说,人们对它赋予什么样的含义,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也就会得出什么样的关系的结论。追根溯源,关于义利问题历代争论不休,其原因莫不汇集于此。不过,就其整体而言,孔、孟、荀的思想毕竟不是对立的。虽然孟、荀对孔学取舍不同,尤其荀子指责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荀子·非十二子》。下引该书只注篇名),并对孟子性善论观点进行了批驳,但是,重义轻利却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倾向。然而,既使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