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诗》是孔子所编订的文本之一,在后来儒家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种“诗教”传统。在此就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孔子的《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这里核心在于《诗》的本质与教化是否一致。教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化单一为普遍的过程。而就《诗》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情”,即诗咏情;二是“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三是“思”,即是《诗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诗之“情”中,有作为单一物的“情欲”“情绪”,以及作为普遍物的真情。《诗》通过对情欲和情绪的扬弃,使学者对“天涯共此情”的真情进行把握,从而化掉了单一的方面,获得了普遍性的规定。就“言”的方面,《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促使单一的对象从个体之域走向公共之域,成为普遍物。而“思”则是以“喻”的方式,主要是主体的领悟和阐释,使得“道”向主体自身敞开,这就使得处于幽暗的直接性之中的“道”走向了现实的普遍性,在主体的“思”中澄明和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诗经·魏风·硕鼠》是东周时期即春秋中后期的作品。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反抗。如何崇恩同志考释。三岁贯女”中的“贯”字是“奴隶”,则全句意思为“多年来作你的奴隶”(《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辞海》“硕鼠”条日:“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此诗是写奴隶的逃亡,表现了人民对奴隶主的  相似文献   

3.
王亚平 《政策》2006,(5):60-60
1954年仲春,被毛主席称为“会写自由诗”的陈毅元帅创作了组诗《感事书怀》,他在序言中说: “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反复其言,以励晚节。”组诗之四是七古《手莫伸》,令人发聋振聩的著名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就出自这首诗。这首诗语言流畅易懂,内容非常深刻,具有深  相似文献   

4.
贺严 《前沿》2012,(16):149-150
杜甫一生写了三首《望岳》诗,这三首诗虽然是同一题目,但写于不同时期,描写的是三个不同的山岳:第一首《望岳》作于青年时期,描写的对象是东岳泰山;第二首是中年时期的作品,写西岳华山;第三首则作于晚年,望的是南岳衡山.这三首诗前后跨越了30年,诗人的人生和社会时世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因此三首同题诗中也渗透着作者不同阶段的人生情怀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鹭江吟草》编辑部收到一位学员《观海》的习作,诗日:“天高云淡淡,海阔鹭悠悠。点点白帆过,游人赞不休。”始见此诗,觉得押韵规范,平仄稳妥,首联对仗,是一首中规中式的五言律绝。然而此诗却在编辑中引起争议。一种意见认为,“鹭”只会在田边、潭畔、岛屿周围活动,不会在大海上飞翔。海上看不到“鹭”;今日绝对没有帆船,“白帆”君从何见之?建议不用此诗。  相似文献   

6.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别解——兼论《伐檀》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诸家解说各异。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是认为“不素餐兮”是反问句或反语。二是认为“素餐”为“素食”,“不素餐”即“不吃素食”。这两种说法不甚妥贴。现略述管见如下。 《诗经》中类似“不素餐兮”的句子凡十二例,均为否定性的陈述句,而非反言句式。如“不我活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毛传》“不与我生活也”,《郑  相似文献   

7.
姚建 《黄埔》2023,(1):72-74
<正>不堪回首六十年,世事沧桑自作愆。少壮迷途失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60岁生日这天,黄埔军校4期生、陆军大学9期生、国民党原第38军军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姚国俊写下这首题为《六十述怀》的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诗中的“东隅”和“桑榆”来自《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即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但在未来可以去获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过往的感叹、愧疚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8.
“伸手必被捉!”王大海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是陈老总一首诗中的名句。最初读到这首诗,是2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陈毅诗抄》还未公开出版,所见的还是手抄本。正是“大革命”时代,诗为海歌为洋,神州大地上也不知产生了多少“诗”与“诗人”……但是时隔不久,...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称诗是“心的歌”,因为诗是诗人强烈感情的倾吐。施景钤同志的长诗《西域胡杨》,就是这样一首用心血呕成的好诗。  相似文献   

1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自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  相似文献   

11.
杜甫作为大家熟悉的伟大诗人,因其集大成而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因真实而深刻地记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纵观其诗,其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更是把“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此作品更显爱国忧民、意蕴深厚的沉郁之气。 《春望》写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载(757)春诗人身陷长安安禄山营时。《春望》是杜甫踬于长安的第二年春天为感时伤别而作,堪称一首爱国忧民意蕴深沉的佳作。后人评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而这个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诗人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  相似文献   

12.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  相似文献   

13.
12月31日的夜晚,寒山寺总是显得那样神秘。一年一度的108下钟声给游人带来的虔诚与希望,岁岁不变。从国外来寒山寺听钟声最踊跃、人数最多的当推日本游客,年年如此,最高时曾达15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仅3个月。寒山寺钟声缘何对日本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想必与张继的诗《枫桥夜泊》关系极大,正所谓"寺以诗名,诗以寺传"。早年我听说凡是有文化的日本人,都知道这首诗,因为日本的小学课本上有这篇诗文,因此怀着感受诗的意境而来的当不乏其人。开始我以为日本人从儿童时代就熟悉这首诗,但同时也感到有点怀疑。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对此有了新的了解:1986年春天,我认识了一位日本朋友,他就是当时沪宁高速公路专家组组长武部健一先生,半个"中国通",能写韵律不甚合辙的汉文七言律诗,对苏州的文物景点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比如他向我提出当时宝带桥上的电线杆是不应该有的等等,但他听不懂中国话。当时我向他提出两件事:一是高速公路工程方面的建议;二是问询日本人是否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读到《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否提供一份这一页课  相似文献   

14.
游长江三峡(三首)孙焕英奉节夜泊(拟张继《枫桥夜泊》)夜泊奉节,见两岸峭壁之山城万家灯火犹如悬挂两爿天际。夜深人语,犹说三峡水库云云。月隐涛息灯满天,江风人语兴难眠。姑论平湖①漫石寺②,夜半笛声又客船。注:①毛泽东:“高峡出平湖。”②石宝寨寺,在奉节...  相似文献   

15.
徐秀丽 《同舟共进》2013,(11):75-75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发表了冯锡刚先生的《一首“告废”诗——周恩来理性而睿智的选择》一文,对周恩来写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一首诗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不但钩沉出这首诗的原文,还对就此诗周请陈毅批评一事作了叙述,并推论:“在敬重如师长的周恩来面前,陈毅绝不会‘班门弄斧’”,他的批评,无非“对个别韵脚或用字”之类提点意见。冯先生的考证颇见功力,但其推测则不成立。笔者近期正在从事“李敦白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碰巧获知了这件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而且事实比推测更为生动有趣,特加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183;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17.
姚彦芳 《新东方》2006,(8):63-64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在他的《吉檀迦利》中有首诗描述了这样一个彼岸世界:“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的高昂,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这首诗的意境和阿马蒂亚&#183;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所追求的意境不谋而合,因为它们同样都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04,(6):50-50
《水浒传》中第四回中有一个情节,写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 监寺引上法座前,长老用手与他摩顶受记道:“一要归依三宝,二要归奉佛法,三要归敬师友:此是三归。五戒者: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智深不晓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汉魏六朝盛行的是乐府歌行和五言古诗,及至唐代则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构成的近体诗著称,尔后的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并称雄一代,“五四”以来流行的是自由体新诗。几千年来诗歌传承发展,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就收录诗近5万首,《全宋词》收录词作约2万首。至清末,见于各类书籍并流传至今的诗词有百万首之多。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中国诗…  相似文献   

20.
一、“(赤皮)郎”解李白《秋浦歌·其十四》云: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赤皮)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在近千首的李白诗集中,这是仅有的一首直接描写冶炼工人劳动场面的诗。诗中“(赤皮)郎”如何解释,争议是很大的。清人王琦注云:“(赤皮)与(赤及)同,面惭而赤也。”据此不少论者引申为“通红的炉火映红双颊的冶炼工人。”今人认为“此诗最妙的还是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