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迷信崇拜。苗族人民也有自己的迷信崇拜。苗族人民的迷信崇拜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居住的环境,生活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在苗族人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它也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可是,由于长期受到历代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和驱赶、镇压和屠杀,迫使它颠沛流离,到处  相似文献   

2.
关于苗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曾吸收融合了苗族在古代的先民,而苗族在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古代先民的参加。因此,对苗族来源的探讨和研究,不仅是苗族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有助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婚姻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制约。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同于其他民族,又独具特点的婚姻形式和婚恋价值观。这一切与苗族传统居住方式所形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心理等社会属性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试从黔东南地区出发,就苗族传统居住方式的特点,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属性,来探讨它对婚姻的影响。 一、苗族居住方式的特点 历史上由于民族压迫与剥削的原因,形成了今天苗族人民居住在边远山区的状况。这些地方地形切割大,地面崎岖,交通阻隔,形成了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这种地理形势,决定了苗族居住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其村寨座落和家庭的内部结构两方面具体、明晰地看到苗族的传统居住方式的特征。 苗族村寨一般由一百户左右组成,也有五、六百户甚至上千户的,如雷山县西江镇就有1217户。这些村寨一般选择在山坡上,或者是一个地势较高而且闭塞的坝子上,四面环山、逐级而上。选择这样一些地方居住的原因,是逃避和防御冲突的结果。对此,苗学研究权威凌纯声先生曾在《苗族的地理分布》上有过描绘:苗族居住在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地方,西南  相似文献   

4.
镇宁苗族装束与历史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束,是一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缓慢且不平衡。因此,各地苗族的装束及其审美理想亦表现出相对的差异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服饰花纹图案。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些花纹图案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感和审美理想;从艺术的角度看,疑聚着苗族人民艺术智慧结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记录了苗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笔者近年来对镇宁苗族的装束及其花纹图案进行了调查,不惮浅陋,略呈己见,以作抛砖引玉,敬乞专家学者指教。  相似文献   

5.
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和后来迁居海南的苗族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和睦共处,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诸如纺织、服饰、独木、文身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逐渐减少,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如今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寨,都很难听到高亢优美的山歌调子,难以看到亮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有悠久历史的制陶和蜡染艺术也逐渐消亡。因此,要发展海南民族地区经济, 就必须要抢救、保护、传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李程春 《思想战线》2013,(Z1):15-18
苗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的标志之一,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本文就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种类、样式和产业发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国内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生活条件的不同、各地苗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现仅就黔东南苗族习俗与两个文明建设关系作一简述。笔者认为,这不仅对“四化”建设有现实意义,而且对研究苗族的社会历史以及苗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包括伦理道德、性格情操等方面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几千年来维吾尔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道,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自己璀璨的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兹取沧海之几滴,以广见闻。  相似文献   

9.
试论《苗族古歌》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民间文学组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个新收获。引起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注意。在1983年全国民族民间文学出版评奖会上,荣获一等奖,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喜事。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的壮丽史诗,它记录了苗族关于人类祖先的传说;保留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表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民族性格;也表现了苗族、汉族和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洪流中血肉相连的思想感情。内容极其丰富,对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哲学、美学以及语言学的研究,都很有价值。这里我们发表几篇对《古歌》研究的文章,以飨读者,目的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作者、读者关注,写出更多更有分量的研究文章,深入一步探讨有关问题。这对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民族团结,将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广大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继续把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古老而优秀的作品发掘整理出来,加强研究,让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学奇花,开放出鲜艳瑰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各个民族由于历史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以及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审美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认真地探讨这些特点,对于批判地继承各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新风尚,是很有益处的。傣族文学集中地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观傣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他们大都在平坝江边傍水而居。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光秀丽。大自然给人们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也培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在开幕了。这次会议是要讨论土家族和苗族联合实行区域自治,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问题,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设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销湘西苗族自治州的决定,经这次会议讨论以后,就要实现了。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是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各民族人民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向湘西土家族、苗族和各民族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我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国内各少  相似文献   

12.
杜文忠  张贇 《思想战线》2003,29(1):130-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出版过多部《中国通史》 ,但在 2 0 0 0年以前 ,未见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边疆通史》面世。在已出版的《中国通史》中 ,虽然也有边疆历史方面的内容 ,但无一例外是把边疆地区作为中国腹地的陪衬进行叙述。我国边疆地区拥有漫长的边境线 ,不仅生活着众多兄弟民族、拥有丰富而悠久的历史传统 ,而且为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对这些重要而丰富史实没有专门全面的梳理 ,不能不说是史学研究极大的遗憾。近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马大正总主编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 ,弥补了…  相似文献   

13.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又往往与苗族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成为苗族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探讨苗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了解苗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有一定意义。 一、苗族图腾神话与古老习俗 苗族的图腾神话是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初民在远古时期的生活和习俗。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生存,每时每刻都在同各种植物、动物打交道,人与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00个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过去,人们只知道吉卜赛人是一个漂泊在世界各地的民族,而不知道还有其他类似的民族。其实,早在200多年前,苗族就已经是一个跨国性的民族了。因此,研究苗族及苗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分布与影响,从世界的范围和国际的视角来探讨苗族问题,使之逐渐在国际上形成独特的苗学学科,将会有利于促进苗族经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独特的迁徙史、生活环境和观念意识,造就了苗族服饰的独特款式、图案和色彩运用,使之成为现实存续而包孕丰富信息的"无字史书"。从民族文化发生学、民族文化背景学、民族文化心理学、民族文化伦理学、民族文化美学角度来解读苗族服饰,能够获得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深入而全面理解,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提供坚实的知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川南苗汉从不通婚到反对中的通婚,再到不反对的通婚,这一变迁折射出川南苗族和汉族民族心理的演变过程。汉族对苗族的偏见与歧视,苗族对汉族的不信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成为阻碍苗汉族际通婚的根本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各项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让民族平等的观念深入苗汉人心,苗族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川南苗汉族际通婚逐渐摆脱了历史的心理隔阂。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苗族和瑶族的历史渊源关系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尽管目前在不少问题上认识尚不能达到一致,但是,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同源于一个古苗瑶部落则已为汉文献所记载,为这两个民族语言的同源词、语法以及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图腾崇拜等大量的共同性所证明,也为大多数历史、民族和语言学家所公认。正因为这两个民族在各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点,因此在解放前不少人认为苗与瑶就是一个民族,“瑶人裔出于苗”。常把苗当作瑶,把瑶当作苗;有的人认为苗族因为避免反动统治的徭役而退居山地成为“无徭人”,瑶族因此而得名,也有人认为苗族迁徙入湘黔的为苗,入湘南、桂、粤的则为瑶等等。虽然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但它却反映了苗族与瑶族的密切关系。由于苗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已经明朗,本文就不准备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无谓的复述,在此专就苗族与瑶族的历史分化问题即古代苗瑶部落集团何时分化这一问题,从现代  相似文献   

18.
刘婕  颜新云 《传承》2013,(8):128-130
贵州麻山是典型的岩溶区,因而如何截留和储养地表液态水是生息于其间的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必须适应的内容。历史上,苗族居民以多物种复合种植为主,因而有效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进入当代后,苗族传统文化发生了转型,多物种复合种植逐步转换成了单一物种种植,地表液态水的截留和储养能力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9.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以下简称《古歌),是一部非常珍贵的苗族文化典籍。它概括地记载了苗族先民艰苦创业的斗争经历,生动地反映了他们认识自然、改造社会、发展自己的民族精神,是苗族先民思想文化的结晶。它不仅对于研究苗族族源、风俗习惯、古代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对于研究苗族先民哲学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仅就苗族先民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以请教于学者。  相似文献   

20.
1991年夏季,我们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调查。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人类学研究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们选了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的两个苗寨:一个是雷山县西江寨,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深山农村;另一个是凯里市城区的金井村,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出的开放社会。 比较研究两个苗族村寨,主要为了探讨体现苗族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不同文化接触引起的各种不同变化,改革开放给苗族人民带来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