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可以说,沈从文比川端康成痛苦万倍。死不一定是肉体的寂灭。沈从文活到老死,虽再无文学建树,但成就了伟大人格,他重新定义了人世间最痛楚的"死法",做出了湘西人最决绝的"抗议"。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与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理论月刊》2010,(1):137-140
水崇拜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自然宗教,在沈从文的故乡湘西楚地尤其盛行。沈从文及其文学世界无不镂刻着湘西水崇拜的文化痕迹。沈从文的性格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出水的特质,渗透出水崇拜的文化气息。沈从文的创作大多以水为背景,讲述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并且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水崇拜文化系统。云、雨、风、虹等水的衍化意象,鱼、船、碾坊、吊脚楼等水的周边意象,以及祈雨等民俗意象也参与了这一文化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实则采取了与正统儒家传统和现代都市文化不同的文化边缘取向,即开掘具有深厚楚苗文化传统的湘西文化资源,这一取向在其婚恋、性爱题材作品中尤为突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材作品显现出湘西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家凭借湘西文化对儒家文化土壤上滋生的国民劣根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性沦丧进行着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4.
屈原这一历史文化名人千百年来令后学聚讼不已,尤其是在探讨其精神实质及意义方面。本文力图从其君子人格的自恋情结这一视角去剖析屈原精神的内涵、成因、体现及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琳 《求索》2004,(12)
在社会历史的转型时期,沈从文、哈代两位中西方文学大家都对乡土题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二人的比较,来反映了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之下中西方文学大家文化心理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五月的一天,我随着拥挤的人群,来到了闻名中外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情的湖南凤凰。凤凰地处黔北、川东和湘西交界的一个极为偏僻的角隅里。  相似文献   

7.
李长之与沈从文文学批评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与沈从文同是"京派"文学批评的大家,但其批评观亦有各自的独特性。将两者的文学批评放置在"京派"批评的范式内做比较,可以彰显其批评个性。"京派"本是个倡导学术自由、宽容的松散学术团体,这种"和而不同"式的学术存在方式正是"京派"自身生命力之所在;同时,众多"京派"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8.
刘双双 《传承》2011,(26):64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无论从人物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还是对生命的执着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共同表现了真实人生,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关怀。  相似文献   

9.
张存库  邢凯 《青年探索》2003,16(6):38-40
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了探讨试读生学习成绩差与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一组试读生实施了人格特征调查,并将其与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一组三好学生标兵人格特征进行比较,力图找出试读生人格缺陷,进而提出人格塑造的途径,以促进试读生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0.
刘双双 《传承》2011,(10):64-64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无论从人物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还是对生命的执着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共同表现了真实人生,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关怀。  相似文献   

11.
故居 一踏进边城凤凰,沈从文先生就在我的脑海里占有难抹的位置,心里想着:一个湘西小城的树权上结了一颗孤独的苦果,让崇敬他的人不断地品尝。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和李孝石的短篇小说,通过双重意象构筑了美好的世界,即“美”的表现不仅直观地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蕴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也暗示了对社会局势的无奈和沮丧,以及自我隔离和疏远的态度.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两位作家对自身创作态度的洞察和反思,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性的赞美,都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表现了独特的审美态度和认识.本文以沈从文、李孝石部分短篇小说作品为对象,将“美”的表达分为表象和深层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试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美的形象,剖析其异同点,客观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沈从文对湘西底层人民的理解、关怀和温爱 ,挖掘出沈从文作品中深藏的苦痛、辛酸和悲悯之心 ,探讨了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黄定华 《湖湘论坛》2009,22(3):126-128
分别从个体不自觉到崇尚自由、从崇尚自由到主体自觉、从主体自觉到人格多元化以及人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心理的演化轨迹进行分析研究,对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正锋 《求索》2013,(11):132-134
沈从文对其作品的文体分类具有其独特的观念与认识,他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传记与散文归并为"小说"或"小说游记",人们对他的《七色魇集》及其《青色魇》的文体分类表现出歧见,都显示了沈从文文体综合的观念以及对传统文体分类的突破。沈从文对其《月下小景》佛经改编故事集的排列既有重要收获又存在破绽和瑕疵。后人对沈从文作品新编集的结集安排及其集名的拟定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6.
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鑫 《求索》2010,(5):189-191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至今都是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认为,沈从文通过叙事与对话的手段,建构起一个复调文学世界,《边城》、《八骏图》、《水云》等作品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本文还分析比较了沈从文的复调创作与其他作家的异同,并深入探究了他的复调文本中主体形象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道德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化解精神、心理层面的困扰,以促使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完善,这不仅是当代学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人类所关切的永恒话题。人格是一个为许多学科所广泛使用的概念。伦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个人的价值和品格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内在精神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特征,它是在环境、学习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蒋林平 《求索》2010,(10):222-224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沈从文和乔伊斯在乡土叙事的时代背景、乡土叙事的主题以及乡土叙事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趋同性,在叙事的哲学思想基础、乡土小说叙事的范畴以及乡土叙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层面呈现差异性。沈从文的乡土叙事具有较强的狭隘地方色彩和家庭观念,他的乡土叙事是以阻碍社会发展为前提的。乔伊斯的乡土叙事范围更广,表明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乔的乡土叙事是有利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人格现代化取向:独立型人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现代化 ,而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又是人格现代化。独立型人格是人格现代化的取向之一 ,是人的主体性的直接体现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民主政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何宇宏  段慧如 《求索》2007,(7):176-178
作为男性作家,沈从文并没有将笔下的女性形象简单处理成沉默的抽象符号,而是使她们获得了充分的言说空间。这些女性话语既传达着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又不局限于反映妇女问题,而是落脚于人类灵魂的探寻与重塑,体现出女性在人类世界中的绝对价值,也体现出作者超越时代的眼界与特立独行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