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历史上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形式上讲,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  相似文献   

2.
有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一章中阐述人类文明起源的问题时,认为“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开始”。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首先,这一观点混淆了文明与文明时代的区别。该书在论证文明起源于隶奴社会的观点时,其主要根据是恩格斯的“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的论断,认为这一论断“就是说,社会文明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符合恩格斯论断原义的。显而易见,恩格斯说的是“文明时代”,而不是“文明”。文明和文明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范畴,而不是同一范畴。文明是一个社会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表示人类社会对世界改造的进步状态的范畴。从文明的这个定义来看,人类文明不是在奴隶社会才有的,而在原始社会就  相似文献   

3.
“城市精神”的文明生态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城市文明堪称人类文明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城市文明,不仅仅是物质发展水平的称谓,它同时也蕴涵着思想情感和文化发展水平。“城市精神”则是城市文明的思想成果,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和发展灵魂。作为完整形态的城市文明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综合概念,但在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功利化的诱惑,人们过多  相似文献   

4.
一、文明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文明是何时开始的?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文明发端于奴隶社会;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文明从原始社会开始。其实,主张前一种意见的人,是把文明的出现与文明社会的开始混为一谈了。要澄清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明。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早就给文明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文明一方面是指人类理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指由此而来的人们对自然的影响的发展”(《圣西门选集》第2卷第170页)。在这个定义中,圣西门把理性的发展放在文明发展的首位,当然是唯心主义观点,但他明确指出,文明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的成果,则是非常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文明似乎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文化的催生和沐浴。从衣食住行的进化到精神世界的升华,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能从文化那里得到述说和解读。把社会文明发展的步伐看成文化发展的足迹,并非是一种夸张。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往往成为文明的别称,成为文明的标志和象征。但事情又不尽然。文化毕竟不能和文明划等号,毕竟不就是文明。它们的区别,不仅在于起源的先后、范畴的宽窄不同,而且在于所含纳的内蕴也并非一致。文化人不一定是文明人,文化物不一定是文明物,推崇文化也不一…  相似文献   

6.
子荷 《中国减灾》2022,(6):14-19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相似文献   

7.
汤荣光  李嘉霖 《探索与争鸣》2023,(10):154-164+180
如何回溯性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一项重大命题,基于此而延申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构造辨合的论题。首先需要分析文明形态的概念生成,从原初涵义聚焦文明形态的理论始基、创制语境、发展脉象;继而评析文明与形态如何意涵各表,从表意系统发掘文明与形态汇聚成文明形态的思维理路;之后解答文明何以聚合为形态,从内在规定性阐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意义与发展必然;最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证成,从核心论题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的实践样态。由此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提供学理释证基础。  相似文献   

8.
江畅 《长江论坛》2023,(3):5-15+2
人类精神从最初孕育到今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精神崛起、精神专制、精神畸变、精神重建等六个阶段。人类精神既包括社会精神也包括个人精神;社会精神与个体精神的进化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人类精神进化是社会精神与个人精神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过程。人类精神与人类文明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而“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文明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精神是其中的灵魂和内核。然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社会治理者对待精神的态度迥然有异,导致人类精神历尽坎坷。今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重建人类精神,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工业文明的解构和生态文明的建构两方面来研究深层生态学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文明思想。工业文明的解构是指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目前人类文明(工业文明)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远离地球和过度开采这两方面。生态文明的建构是指斯奈德为工业文明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生就是人民生活,而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大众重要的生活方式。大众时代的旅游,表现出对自然回归的向往,对人类文明的好奇,但就个人而言,从时间和消费上,与定居生活相比,还不算是常态生活,却已经与游牧文明的本能移动有了本质区别。以作为生活方式的旅游为载体的人类移动生活,将在后工业文明时代逐渐成为主流,完美实现从“游牧文明”“定居文明”到“移动文明”的螺旋式上升。2010年,笔者受到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的启发,原创了“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概念及其理论。旅游作为一种发展和享受性消费,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功能,自然也与恩格尔系数形成反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旅游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增加,而且理论上讲空间巨大。那么,完全可以顺势而为,把旅游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定义为“旅游恩格尔系数”,以便从与恩格尔系数相反的另一个视角来判断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体现了其历史主动精神。这种历史主动精神不仅体现在顺应历史规律、把握发展大势,总结历史经验、开辟历史道路,担当历史使命、推动历史进程等方面,而且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精神动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生出的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鲜亮底色、对资本主义文明实现全面超越的文明形态。从逻辑关系来看,历史主动精神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远大目标和崇高信仰、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从实践路径来看,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观,为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精神纽带和价值引领,为回应和解决人类社会文明道路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深刻的政党逻辑,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文明自觉、使命担当和自我革命四个方面。党的领导使党能够以自身新政治文明,引领创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性新文明;文明自觉使党始终珍视、传承和创新中华文明,并在现代化建设中赋予其新意涵,奠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坚实文明根基;使命担当赋予党创造新文明的内在动力,并且以使命担当贯通中国与世界,使填充着中国特殊内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意义;自我革命展现了党的鲜明政治品格,确保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76.滕文生:人类文明发展需要不断交流、融合与超越无论东方文明、西方文明还是世界其他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不断表明,即使一种文明在世界文明的行列中一个时期处于领先地位,对其他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切不可使这种地位和贡献成为包袱,从此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以为不需要向别的文明学习借鉴了;更不能以为自己的文明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从而轻视、鄙薄甚至排斥、打击别的文明,这种认识和做法是自取衰败之道。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相  相似文献   

14.
黄兴国 《今日浙江》2003,(13):19-21
人类文明从远古时代的农业文明启蒙,发展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现在正向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转变。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最高级文明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无论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现代人类文明结构的角度来说,或是从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来说,包含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继承与拓展。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不仅在学术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特别是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给未来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很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人类文明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维科、孔德、马克思等人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变革进行了整体把握和界定。从文明变革视野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即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但它还不是共产主义文明本身,只是共产主义文明的“初级版本”。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有力地驳斥了人类文明终结论、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神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形态理论,将推动和引领人类未来的文明变革。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哲学界围绕物质概念与存在概念的内容及界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存在概念无论从其抽象深度还是外延广度上都高于物质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还包括精神现象,……存在就是世界,是对世界上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现象的总称。而物质不过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见《哲学研究》一九八二年十一期第48页)  相似文献   

18.
张雄同志在今年第二期《探索与争鸣》上发表的《从祝提意识走向忧患意识——对十年改革思维模式的反思》(以下简称《反思》)一文,从哲学的高度,把文明发展的过程与思维模式的变换联系起来,认为祝福意识是改革成功的思维障碍,忧患意识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强调危机,提倡“忧患”,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反思》一文过份夸大了忧患意识的作用,同时也偏激地否定了祝福意识的功能,只看到它们的对立,不分析它们的联系和统一。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除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论外,从福泽谕吉、汤因比的文明论到马尔库塞的文明论,再到伊东俊太郎、李光耀等人的文明论,他们由于历史观等原因,尽管在文明论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着不少缺陷,有的甚至错误。但是,也要看到,在他们探讨研究人类文明问题的过程中,由于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有价值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体会、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及历程新探韩民青撰文指出,只有深刻认识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历程才能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全面把握人类的发展及其阶段性主要就是从人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把握人类发展的主线,再从人类发展的主线把握文明形态的演化及其阶段性。为了深入把握文明形态的演进,必须把物质生产方式作为文明形态的核心和文明演进的主线。历史证明,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自然物质的层次由浅入深而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