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后若干年我国就业的形势严峻。突出原因是在劳动力大量增加的同时,产业的就业弹性不断降低、第三产业未能充分发展、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在强调就业优先的方针下,必须正确处理扩大就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的对策包括大力发展多用劳动力、少用自然资源的产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能够形成新就业机会的"开拓型创新"等。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长之源、稳定之基,不容忽视。促进就业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同时引导部分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和都市农业转移。  相似文献   

3.
我国加入 WTO 之后几年内对就业格局尤其工业部门吸收的劳动力总量影响不会太大,但对我国就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比较突出:一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程度将不断扩大,二是工业劳动力市场的上层即人才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标准成为影响工业劳动力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就业就成为一个重大问题,需要采取诸多得力措施:1.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就业的可持续增长。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同时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等,广辟就业领域、就业门  相似文献   

4.
荟萃园     
积极应对劳动力市场态势杨宜勇撰文指出,中国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政策,一方面要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吸收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第二,实施城镇化战略,进一步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合理有序流动;第三,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第四,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再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向“三非“倾斜。①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  相似文献   

5.
实证分析显示,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未带来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应提升。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质量波动不一致主要由我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和体制性因素决定的,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此,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减少非正规就业,缩小地区、城乡差距,扩大就业空间,为大学生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4,(26):50-51
2014年,727万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为:一、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这是大背景。二、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给新生劳动力包括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三、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女幽拘就业发展。四、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五、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7.
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扩大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利用政策工具促进就业的增加;实施城镇化战略,为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小企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社区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就业问题面临着突出的矛盾. 1.劳动力资源过剩与就业岗位资源稀缺的矛盾.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和失业人员已成为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达到了过剩的程度.另一方面,一、二产业吸纳劳动的能力日趋下降,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在一些地方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难以增加就业岗位,甚至呈下降趋势.就业岗位成为稀缺资源,劳动力资源过剩与就业岗位资源稀缺的矛盾,将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存在.  相似文献   

9.
肖拥军 《湖湘论坛》2004,17(6):24-25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因此 ,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湖南是人口大省 ,劳动力资源大省 ,2 0 0 3年末总人口为6 6 6 2 8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 4 4 30 76万人 ,占 6 6 5 % ,人口总量居全国第 7位 ;有劳动力 4 997 89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75 4 %。近年来 ,湖南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形势 ,如就业总量增加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 ,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 ;企业自主用人、…  相似文献   

10.
《创造》1995,(1)
劳动部部长谈近期就业工作的难点、热点国家劳动部部长李伯勇说,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加快形成劳动力市场新机制;以集体经济和第三产业为重点带动就业扩大;调整就业结构,发挥市场机制和就业服务功能,将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失业...  相似文献   

11.
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根本在于发展经济.按照"十五"规划浙江GDP预期平均增幅,以及近年GDP就业弹性系数,同时考虑第三产业和城市化发展提速,加入WTO后出口需求拉动等因素,2003年至2005年,浙江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省每年净增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每年组织1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接受再就业培训;每年帮助30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万人;引导和帮助40万名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市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省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汤晓丹 《前沿》2004,(4):44-48
我国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本文对其形成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认为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是主要原因。而第三产业不但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就业弹性相对较高 ,因此得出结论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同时建议第三产业要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 ,注意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并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吸收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女性劳动力失业率高与就业参与率低,构成了妇女就业的基本态势。当前,除受经济环境制约这一根本原因外,主要还有: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女性从业人员比例小;妇女就业权益不平等;有利于妇女就业的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妇女自身素质制约等原因。如何才能化...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将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对经济的影响必将引起就业的变化,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劳动就业市场将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力就业数量会有所增长,但就业结构将会发生较大的调整,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大。过去较多地受国家保护、不具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和竞争力弱、受冲击大的部门从业人员失业率将会上升,一些企业富余人员、低技能人员和年老体弱者面临失业或下岗的威胁;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就业人口将更多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有可能容纳大量的就业。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打破国家垄断和金融业的改革会有利于私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应是主要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第一、二产业逐步分流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符合产业演进规律 ,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我们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与推进城市化进程 ,推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优化内部结构结合起来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使之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家政服务业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孕育出来的新兴产业,对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再就业、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在服务基层、联系家庭、贴近妇女上具有特殊的优势。多年来,福建省妇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7.
《学习与实践》2005,(10):5-5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著名的“奥肯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然而,在中国却出现了相反的“奥肯悖论”现象。尤其是199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些年来,我们总是强调发展大企业。但是,发展大企业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从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格局来看,全国65%-81%的劳动力人口在中小企业中和第三产业中得到了就业。  相似文献   

18.
张长虹 《前沿》2003,(4):39-40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特点 :实际劳动力供给量越来越大 ,实际就业需求量明显下降 ;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突出 ;就业格局发生非稳定性的重大变化。结合经济形势给出了问题的对策有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有效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 ,缓解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逐步形成市场导向型的就业机制。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9.
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关键是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水平低,富余劳动力规模庞大,转移就业缺乏有效组织和政策扶持,存在着制度障碍以及就业权益保障等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大量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形成长效就业机制,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有赖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从长远看,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应与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土地流转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宋建斌 《中国发展》2009,9(6):49-53
中国非正规就业面临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不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成为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要从制定系统和长远的非正规就业规划和完善非正规就业方面的立法人手,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和增强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缓解中国城乡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