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事判决的理由是否具有拘束力,以及具有何种拘束力,这一问题属理论盲区。在民事判决数量持续激增、系列案件频发及裁判文书要“释法说理”的大背景下,回答这一问题具有紧迫性。在实然和应然角度,民事判决理由效力的正当性存在着预决效力、争点效力和参加效力等解释路径,分别反映不同的制度目的,对应于不同的程序保障标准和价值判断空间,体现不同程度的正当性。预决效力可通过免证事实机制缩小证明范围,能够提升诉讼效率,但保障证明权是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对后诉事实认定的拘束力较弱,难以为判决理由效力提供正当性支撑。争点效力与民事判决理由效力的关联最紧密,可与既判力形成合理分工。既判力原则上只及于判决主文,而争点效及于判决的理由,借助于价值判断机制落实诉讼诚信原则,阻断生效判决认定的争点事实再次被后诉当事人争执,维护裁判统一。参加效力立足于责任分担理念和诉讼担当法理,为判决理由向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及案外第三人扩张提供正当性法理基础。以此为基础的类型化分析,则可廓清判决理由效力适用范围,扩大判决理由拘束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从民事判决书的内容结构来看,法院对案件的裁判主要是由判决理由和判决主文构成。判决理由是法官从案件的诉讼资料到得出判决结论之判断过程的展示;而判决主文则主要是法官针对原告之请求而作出的是否给予救济或在多大程度上给予救济的命令。例如,A起诉B,要求其为一起事故中因为B之过失而给A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而B则以A自身亦存在过失作为抗辩,法院认定A和B在该起事故中基于双方各自的过失,应承担的责任比例为4比6,并判决B赔偿A所受之损失额的60%。在这个例子中,法院关于当事人双方各自对该起事故的过失程度以及责任比例的认定即属判决理由中的判断,而法院最后关于具体赔偿金额的确定即属判决主文的内容。建立在此种区分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假如在前述判决生效之后,B针对A提起一个新的诉讼,要求A为基于同一事故可归结为A的过失而给B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那么,前诉法院在判决理由中关于A与B之间就该起事故之责任比例的认定在后诉中能产生何种法律约束力?按照大陆法系传统判决效制度理论对判决主文及判决理由所作之区分,法院生效判决于划定诉讼标的范围之判决主文部分有既判力(所谓既判力,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效力范围分为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和时间范围.本文指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主观范围除了当事人之外,还包括当事人的继受人、占有诉讼标的物的第三人、诉讼担当时的实体权利义务人;客观范围主要指判决主文,判决理由一般没有既判力;时间范围包括基准时、生效时和消灭时.  相似文献   

4.
行政行为与民事判决效力冲突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已日益突出,由于缺乏统一的运作方式,给审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化解行政行为与民事判决效力冲突问题对于提高诉讼效率、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保障司法裁决的统一意义重大。目前,行政行为的效力与民事  相似文献   

5.
王永起 《山东审判》2003,19(4):69-73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由于专业技术性较强,涉及面广,不少法院和审判人员普遍感到存在极大的审理难度。主要原因在于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确认比较复杂;合同内容涉及到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基本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双方争议的事实往往需要有关专业部门的技术鉴定;实体处理要受  相似文献   

6.
宣告的含义乃是宣布,多用于重大事件的公开并告诉大家宣告成立或者宣告结束。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由此可知,民事判决不...  相似文献   

7.
一、律师调解非诉讼事件的性质笔者认为律师调解非诉讼调解事件的性质应属民问调解。律师主持调解,是应当事人双方的委托,通过疏导,从中斡旋,促成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争议。律师主持的调解既属于民问调解的性质,耶么在调解活动中律师与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就应该是平等的,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对其作用等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律师非诉讼业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化的法制经济,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营主体的各自行为都亟待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来调整。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不仅仅靠刑罚中的诉讼业务去制约,更重要是顺应市场的需要,因势利导的去适用法律规范市场经济,这一方面需要大量熟悉各种法律法规的专业律师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推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的发展。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也需要社会主义形势下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现实中,市场经济中的诉外业务,越来越需要法律…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公民、法人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委托律师多渠道提供法律服务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这就为律师的非诉讼业务的扩展创造了有益条件。实践中,由于广大同仁的勇于探索,非诉讼业务得到了令人欣慰的拓展,非诉讼理论也不断得到完善与丰富。笔者在此就非诉讼方面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以作引玉之砖。1980年颁布的忡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州第2条第四款规定:“律师接受非诉讼事件当事人的委托,提供法律帮助,或者担任代理人,参加调解、仲裁活动”。由此创立了“非诉讼事件”这样一个法律名词。多年的实践证…  相似文献   

11.
一、民事判决的既判力的概念 民事判决的既判力(kesjudicata),指法院的终局判决和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的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和法院均受判决的拘束,当事人不得主张与之相反的内容,法院不得作出与之内容相反的新的判断,当事人和法院都得服从和尊重法院代表国家所作出的法律判断。 民事诉讼是法院根据国家赋予的审判权对当事人的讼  相似文献   

12.
民事裁判互相认可是海峡两岸民事司法互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两岸民事纠纷的有效途径。目前,海峡两岸主要通过各自立法的方式解决民事裁判的相互认可。福州作为距离台湾地区最近的大陆省会城市,近年来受理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案件数量一直居福建省首位,但在审判实践中仍遇到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大陆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以福州中院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审判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受理案件的特点,探讨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律师暂行条例规定“接受非诉讼事件当事人的委托,提供法律帮助,或者担任代理人,参加调解、仲裁活动”是律师的主要业务之一,并规定:“律师担任诉讼和非诉讼事件代理人的责任,是在所受委托的权限内,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这个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律师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是双方当事人要求调整在民事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诉讼行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一向采取着重调解的方针,这就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和症结所在,分清是非曲直,对原被告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务求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成立调解.因此,凡是调解成立的案件,一般都是能够自觉贯彻执行的.即使有些案件需要作出判决,也由于通过认真调解,原被告双方的思想觉悟有了一定  相似文献   

15.
王合静 《法学评论》2012,(4):134-139
民事判决理由乃是司法者对其行使审判权作出裁断结果的说明和阐释。民事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已成为衡量司法裁判正当性的内在品格。民事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关涉到法官适用的裁判规则、判决理由的受众主体、判决理由的程序性以及判决理由的语境要求等要素的妥适配置。  相似文献   

16.
论民事判决的既判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民事判决的既判力是指确定判决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实质上的拘束力。既判力具有实体法和诉讼法双重性质,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是以在确定判决中经裁判的诉讼标的为限,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就是诉讼标的所涉及的主体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这天,河北省南宫县人民法院门前,锣鼓喧天,热闹非常,打破了冬日里的冷寂。只见城关镇人民政府和三皇庙街居民委员会派人送来了一面大红锦旗。上书:“赤胆忠心,正气凛然,伸张正义,执法如山。”人们传颂着:“人民法院为三皇庙街除了一霸。”“这个民事判决执行得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所谓非诉讼事件,是指可能发生争执或已发生争执,但尚未进行诉讼或无需进行诉讼的事件。它是非诉讼法律事务中的一类。根据多年来办理非诉讼事件的体会,律师在办理民事非诉讼事件中做到如下几点,是成功办理民事类非诉讼事件的捷径。1.做一名好的听众任何民事事件,既然当事人间已经形成纠纷,律师如果不了解情况,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对方的立场和观点的,因而做一名好的听众,仔细倾听对方对案件的看法及理由,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是成功办理非诉讼事件的前提。2.切勿伤害对方律师在主持或参与调解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一、民事判决的特征及其意义民事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国家赋予的审判权,对民事案件审理终结后,根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国家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法令和政策,对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对这种决定的书面形式,称之为判决书。判决书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制作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毕节县人民法院为了维护法律尊严和法院威信,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强制执行了两起民事判决,效果很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