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也遇到了各类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困扰,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建立综合型城市公共危机管理联动模式,努力破解公共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全球范围来看,各类危机此起彼伏:国际上,从2001年震撼世界的9·11事件,到2010年海地大地震、智利矿难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等;国内,2003年的SARS、2006年的禽流感爆发、2008年的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以及不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等,已经成为国内外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中国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控制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控制能力是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控制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本文在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控制能力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资本在公共危机管理各阶段中具有重要作用.要从体系构建、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文化建设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四个方面提升社会资本,促进公共危机的化解.  相似文献   

5.
公安机关公共危机处置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安队伍整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能力和水平。应当加强外向沟通能力建设,其中包括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能力、加强与有关利益群体的沟通能力建设。除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信息管控能力建设和危机控制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党加强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建设的进程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建设是党应对执政考验、风险社会挑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党加强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建设,经历了一个提出、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党加强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建设必须增强系统性和战略性,必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必须与加强法制建设相结合,必须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必须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场域理论和理性行动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剖析公共危机滋生、蔓延、恶化的社会原因。一方面,中等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速度过快、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引发公共危机。另一方面,公共危机场域中,政府部门、大众传媒、第三部门、市场组织和社会公众等理性社会行动者的保全各自利益的决策和行为,会加剧公共危机的蔓延和恶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越来越呈现频发的态势.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官员问责是重要的一环.公共危机管理的事前预防和事中应对都需要建立官员问责制,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危机.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官员问责体系在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法规、责任认定以及对被问责官员的处理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官员问责制,以规范而又严格的对官员责任的追究来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公共危机的爆发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以及不确定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离不开各种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其中,媒体具有巨大影响,不仅有报道与传达信息的职能,而且能够引导舆论方向,并且有对危机事件处理情况进行社会监督的职能.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危机处理的效果,因此,广大媒体必须正确履行其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刘晋 《党政论坛》2014,(3):28-31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全球范围来看,各类危机此起彼伏:国际上,从2001年震撼世界的9·11事件,到2010年海地大地震、智利矿难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等;国内,2003年的SARS、2006年的禽流感爆发、2008年的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以及不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等,已经成为国内外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中国正行驶在现代化的快速道上,公共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因此,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12.
刘志锁  郭之 《理论探索》2005,(4):124-126
当前,我国应加强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可以避免和减少各种突发事件,危机发生后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发展态势,降低损失。我们应当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思想政治工作预案,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恩芳 《行政论坛》2008,36(1):26-31
对于"危机"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侧面给出不同的定义.危机的分类主要有组德尔和安托可将危机界定为五类等诸种分法.与危机相关的概念有紧急事件、灾难、重大事故和风险等.对于从事公共组织危机研究的人员,他们表述的"危机"与"公共危机"的词意,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像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等组织和学者对其的定义比较典型.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作为同一概念来对待,许多学者对其有自己的阐释.危机管理阶段论也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二阶段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三阶段四步骤的危机管理过程可被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刘培香 《学理论》2013,(18):316-317
网络传播手段的兴起,为公共危机的处理带来了挑战。高校如何采取有效的危机管理方法和媒体公关策略来应对校园公共危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的课题。探析了香港高校在应对校园公共危机方面的特点,如快速的反应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广泛的参与机制,并借鉴其典型做法,提出应对校园公共危机要树立敏锐的危机管理意识、组建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建立科学的危机应对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安志放 《求知》2012,(2):8-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公共危机具有非预期性、巨大的危险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生活的运行。如何有效地控制危机发生,防止危机扩大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这不单纯是应急管理领域的问题,更是如何对危机进行深入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曹雨倩 《学理论》2013,(18):17-18
近年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应对危机,减少损失,愈来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也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针对现阶段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简要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事件的管理体系的整套运行机制。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容易诱发公共危机事件。近年来日益频繁爆发的公共危机对政府能否有效履行其公共责任提出了新的挑战,成为影响政府信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公共危机造成的大量资源损失会破坏政府信用的物质基础;危机治理的不足也将降低公众对政府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对政府制度政策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削弱政府信用的意识形态基础;危机处理中信息公开的缺陷还会降低政府信用的资信基础。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也会为政府制度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完善提供外部动力,促进政府制度信用的提高;并推动政府从全能型向有限性、从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改进政府的组织信用;还能通过感官等各种刺激激发行政人的伦理自觉和责任意识,增强行政人信用。  相似文献   

18.
公共管理体系建构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公共管理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要界定其内涵就要先确定各自的相对条件和视角定位,把它们区别开来,再找出同一性,把它们统一起来;其次,根据公共事务的划分,可以区别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即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联系;最后,建立横向公共管理类型体系,这样有利于促进国内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创建公共危机管理学的必要性与内容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是政府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性的工作。目前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较弱,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和教育薄弱、滞后。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公共危机管理实践,整合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明确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应当创建公共危机管理学并明确其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20.
衡霞 《学理论》2009,(20):5-8
随着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越来越是人们研究的重点领域。传统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用制度主义来解释危机事件管理不善的原因,很少从经济学角度对之进行研究。本文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三个假说,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实证进行经济学分析,并多角度探讨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