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洁 《北京观察》2015,(7):74-75
<正>鲁迅对《长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鲁迅对北京风物的观照,不仅仅是从一个地域的角度,而已经上升到国家视角,具有概括性。鲁迅作品中不仅有描写北京当时社会状况的,还有一些北京特有的风物点缀其间。小说中直接描写北京社会生活的就有《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写作缘起是许羡苏在北京的故事)、《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示众》、《伤逝》。《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有患病至京的同乡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台湾光复后,在大陆赴台文化人和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持续数年(1946—1948)的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文化“风潮”。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1948年许寿裳遇害后,左翼文化力量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从而使得这一波的“鲁迅风潮”开始消退。这一时期,台湾的《民声日报》、《天南日报》、《民族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构成了一个由尊崇鲁迅到贬抑鲁迅的发展链条,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台湾“鲁迅风潮”的消退和国民党退台之后“反鲁论述”兴起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4.
文化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之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了最近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在各地的课改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淡出。这种变化不仅再度引发了关于“金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议,同时也让一些人发出了“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来自腾讯网的调查显示,对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课本,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宣传全盘西化,所以主张根本不读中国书,要读外国书。”这种观点是否符合鲁迅本人的实际情况,很有澄清的必要。 鲁迅关于“不读中国书”的主张出自他所写的《青年必读书》一文。该文是应北京《京报副刊》之约,对该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专栏的一篇复文。鲁迅在“青年必读书”栏内故意未  相似文献   

6.
"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界的贡献十分宏大,而他对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先生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先生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的。"——郭沫若《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曾经说过:他的心和鲁迅是相通的。的确,毛泽东最了解鲁迅。不论在鲁迅生前或者逝世以后,他对鲁迅的生平、思想和著作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在《论鲁迅》、《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中,对鲁迅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科学的论断,对鲁迅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鲁迅早期思想之一斑──释《破恶声论》吴二持收入《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的《破恶声论》,是体现鲁迅早期文化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它最初发表于1908年12月5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河南》月刊第8期,署名“迅行”。由于散佚,1938年许广平编定《集外集拾...  相似文献   

9.
<正> 现代社会越发展,越需要产生文化巨人,需要更多的巨人文化而不是圣人文化。还文化巨人的本来面目,才能使其所代表的文化之精华得以发扬光大。冒键在《社科信息》第五期上对孔子和鲁迅的个体文化进行了比较。孔子与鲁迅同属中华民族之文化伟人。他们一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新青年》中的鲁迅 ,以其独特的笔致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极为淋漓峻急地抨击 ,充分表达了深谙旧世界“黑暗”而又不甘“绝望”的“过来人”的沉郁与幽愤 ;鼓吹思想文化革命锻造国民精神 ,是《新青年》中鲁迅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梅兰芳,一个是文坛巨匠,一个是伶界名角,他们曾经在同一城市居住多年。梅兰芳自1894年出生后,长期定居北京;而鲁迅是于1912年5月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往北京,当时他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在北京待了14年之久。这是一段。第二段是鲁迅与梅兰芳同时居住在上海,那是1932年春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约4年左右。他们两人有18年左右的时间同住在一个城市,然而,他们在一起聚首的次数极少,有记载的仅有1933年在上海一起接待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的一次。鲁迅与梅兰芳虽然交往极少,但鲁迅在文章中却多次论及梅兰芳,翻检《鲁迅全集》,关乎到梅兰…  相似文献   

12.
《离骚》、《资治通鉴》、《红楼梦》、《鲁迅选集》……这些著作的英译本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而率先将它们介绍给世界的中国人便是杨宪益。  相似文献   

13.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14.
谢稚 《理论月刊》2007,1(1):122-124
本文通过对《伤逝》的分析,指出“五四”落潮后鲁迅小说创作中强烈的文化生命意识。对鲁迅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张志 《小康》2005,(12):36-37
郑欣淼简历现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处长、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学术著作:《政策学》(1989年,获陕西省社科成果二等奖)《,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1990年,获陕西省社科成果二等奖),《社会主义文化新论》(1995年,23万字),《鲁迅与宗教文化》(1996年,为“鲁迅研究丛书”之一,该丛书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二等奖),诗词集:《雪泥集(》1994年)《、陟高集》(2000年)。…  相似文献   

16.
李甡 《北京观察》2012,(7):66-69
正一封信多年前,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购得陈觉民1975年五一节致周建人信札一通。信较长,写了满满四页。从信里透露的信息可知,陈是一位饱学之士,家学也不一般。其父名燮枢(1874—1958),字赞卿,又作赞钦,与鲁迅先生是留日旧交。曾协助徐锡麟办学,加入光复会。绍兴光复后,任浙江临时议会议员,全国第一届众议院议员,有《辛亥绍兴光复见闻纪略》、《德育课本》等专著。陈觉民1933年在上海肄业时,曾多次随子英叔去鲁迅家造访。陈子英(1885—1950),名浚,绍兴  相似文献   

17.
吴国群 《今日浙江》2001,(17):38-41
在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所作的著名论断,早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凡是20世纪的过来人,大都对于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和伟大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与沈从文是不相同的,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态度不同,对文学本身的意识也不同。他们相互之间的批评和反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要素。我以为,以小说为例,鲁迅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读过  相似文献   

19.
“四人帮”在篡党夺权的过程中,借着“学习鲁迅对《水浒》的论述”的幌子,导演了一场“评《水浒》”的闹剧。他们先在《红旗》杂志上用大字刊印了从“《流氓的变迁》中撷取出来的一段鲁迅语录,接着,又连篇累牍地抛出大批呼叫鲁迅评《水浒》评得好”的文章,摆出一副唯独他们才悟得鲁迅论说精髓的架势,实际上把鲁迅糟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四人帮”垮台以后,林志浩同志发表了。《还鲁迅评〈水浒〉的本来面目》的文章,不仅揭露了“四人帮”的反动政治阴谋,而且还尖锐地批判了“四人帮”歪曲鲁迅、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20.
一位住在河南伏牛山区深处的小学教师,其事迹被鲁迅写成碑文,其名字被毛泽东提及,其子则成为中国文坛著名的翻译家,他成就了一段中国文化的隽永佳话——在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中,有一篇《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此前,鲁迅还曾为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写过一篇碑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据说这是鲁迅一生写下的唯一碑文。从1934年至1936年,鲁迅接连为河南卢氏的曹氏父子写下两篇锦绣文章,这是为何?料峭春寒二月天,笔者来到豫西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路沟口的曹氏父子故居。现今,曹植甫先生的孙子曹长龄一家就住在里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