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缓刑是作为对犯罪分子在惩罚的前提下宽大处理的一种刑罚制度,在实践中对教育改造罪犯,使之改过自新,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现代刑法量刑轻刑化,强调人权保护的刑罚理念下,缓刑制度现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刑事立法所采纳。在我国,虽然1997年刑法对缓刑制度做了全面的规定,但是,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难以达到缓刑的真正目的,确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针对缓刑制度在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以缓刑适用条件、缓刑适用程序和缓刑执行为视角,指出不足并提出完善缓刑制度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2.
刑法缓刑制度的引入是我国刑法民主化和刑法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缓刑制度对于被告人的回归社会和缓解我国刑事司法日益严峻的压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缓刑制度具体适用和执行过程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陈华丽 《法学杂志》2012,33(1):142-146
刑事司法政策、缓刑制度功能、刑法条文规定、犯罪案件类型及被告人自身情况等都是影响缓刑适用的因素。从判决书反映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基层法院还是中级法院,故意伤害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缓刑适用率都相对较高,财产类犯罪案件则较少适用。在实践中,缓刑的适用主要存在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把握不准,缓刑监督考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可以考虑从这两方面入手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4.
史振郭 《犯罪研究》2012,(3):101-111
本文以缓刑制度的刑法价值为视角,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刑法轻刑化、刑罚结构非监禁化的变革趋势,从制度及其体现的价值层面分别分析了我国大陆刑法缓刑制度和台湾地区刑法缓刑制度的最新发展,特别针对缓刑的适用范围、缓刑的实质条件、缓刑的撤销方式、缓刑义务、少年缓刑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深入分析,提出了若干可供先互借鉴的建议,以助益于两岸刑事立法和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5.
缓刑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在当今的司法实践中,适用缓刑上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刑法对此规定的不足,提出立法、司法建议,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缓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6.
高丽丽 《中国司法》2014,(12):84-86
正缓刑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人们殷切的希望,并被称为"二十世纪最进步的刑事制度"1,且受到世界多国的青睐。我国的缓刑制度分为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两类,本文所论述的缓刑为前者。缓刑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对我国缓刑制度进行了重大完善。本文拟结合《刑法修正案(八)》的有关规定,从司法适用的角度对我国的缓刑制度予以审视,重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十二)》强化对非国有民办、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为单位缓刑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单位作为与自然人同样的刑事责任主体,在单位犯罪中其当然适用缓刑制度。单位构建缓刑制度能够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合规所能激励的范围以及延长单位可实施企业合规的考察期,实现推动企业刑事合规发展。现行缓刑制度的构建是以自然人作为刑事责任主体所构建,其与刑事合规基础上构建的单位缓刑在适用原则以及考察标准上并不兼容。基于合规激励的特殊性以及现有考察标准,对单位实现特殊预防存在冲突,须另设单位缓刑制度。针对现有理论困境,单位缓刑制度的构建应当以严格区分单位与自然人在单位犯罪中的刑事责任为前提,坚持缓刑与刑事合规结合的特殊预防目的,并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现有的缓刑制度中,应当构建独立于自然人缓刑的适用前提条件以及考察标准,以实现单位适用缓刑。  相似文献   

8.
论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郭国道缓刑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一直为我国刑法所采用,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完善。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中),缓刑制度得到了全面的补充和完善。为了正确地适用缓刑,笔者以新刑法为基础,结合以...  相似文献   

9.
喻贵英 《行政与法》2005,(11):97-100
人们日渐清醒地认识到死刑有失公正性和人道性。在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今天,由于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控制和限制死刑的适用则成为我国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此为前提,分析了我国刑事立法的抉择,并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限制死刑适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我国未成年犯缓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肇始于美国的未成年犯缓刑制度以其人道性、合理性、经济性、司法实践中的实效性等特点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纳。我国的缓刑制度具有没有区分未成年犯和成年犯而统一适用,与我国现行的未成年犯刑事政策相违背,因此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应设置有别于成年犯的未成年犯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审判》2010,(8):101-103
在青少年刑事审判中,宽严相济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通过刑事司法的“宽和”来实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目的。缓刑制度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缓刑的适用条件,使其与“该宽则宽”、“该严则严”的刑事政策相符合,一直是司法实践中存在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玮 《山东审判》2012,(4):78-82
缓刑(suspended sentence),即暂缓适用或者执行刑罚,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间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①2011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72条、第74条、第76条和第77条有关缓刑制度的规定予以修改,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缓刑制度,这将会促进我国刑事司法更好地实现刑罚个别化、行刑社会化、避免短期自由刑弊端、刑罚矫正机能和宽严相济刑事  相似文献   

13.
段景勇 《法制与社会》2011,(18):122-123
缓刑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措施,其已经被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我国刑法虽然也规定了缓刑制度,但是并没有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缓刑的适用做出一定的区分,这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现就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缓刑适用条件展开分析,以期推动未成年人缓刑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政策上控制死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杀、慎杀是我国一贯的死刑政策,这反映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论述之中,但由于国情及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导致我国刑法在死刑立法上表现出保守的态度,与死刑的刑事政策发生了矛盾。基于这种情况,将从政策上控制死刑作为一项目标,并以此为指导重新界定限制死刑的科学内涵,逐渐影响刑事司法是现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罗萧 《法制与社会》2011,(17):275-275
缓刑撤销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做出缓刑或准备做出缓刑判决期间,经侦查发现犯罪分子仍有违法法律法规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违法缓刑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缓刑判决给予撤销的法律行为。我国《刑法》对缓刑撤销的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新近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中也对缓刑撤销的适用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本文通过分析《刑法》及修正案中对于缓刑撤销问题的规定,就撤销缓刑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中的死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它是我国刑法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是我国同反革命罪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作斗争的最锐利的武器。我国刑法中的死刑具有长期的历史,并且我国刑事立法对死刑的规定和司法实践对死刑的适用,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为了保卫红色政权,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刑法在刑罚的适用上采用了缓刑制度。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缓刑的过多过滥适用,不但违背了我国刑法的立法精神,削弱了对一般犯罪预防的效果,尤为突出的是助长了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应正确理解缓刑的法理依据、法律特征和适用条件,加强检察机关对错误适用缓刑的法律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8.
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暴力犯罪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是死刑研究的典型样本.在"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司法实践如何适用摹力犯罪的死刑就成为重要课题.通过对目前司法实践关于暴力犯罪死刑判例的统计量化和实证分析,不仅明晰了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现实状况,而且还在于探求与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相关的犯罪人、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等影响因素,以期为刑事司法中暴力犯罪的死刑适用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死刑,或称生命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生命权利的刑罚方法。在保留死刑的国家,尽可能少地判处和执行死刑,是轻刑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实行不废除死刑但“严格控制适用死刑”的刑事政策,并将这一刑事政策贯彻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我国现阶段从立法上或司法上对死刑进行了控制: 一、我国对死刑的立法控制 (一)死刑适用范围的限制。刑法第48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所谓罪行极其严重,一般是指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犯罪。我国刑法对可以适用死刑的犯罪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刑法…  相似文献   

20.
死刑,也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是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因而也称为极刑。从我国刑事立法来看,我国是存置死刑的国家,不但在刑事立法上有死刑的规定,而且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也适用死刑。从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刑法典,到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法的全面修订,我国刑法中有关死刑方面的立法变化是比较大的。同时从刑法理论研究到刑事司法实践,有关死刑的功能与缺陷、死刑的存置与废止、死刑的增加与减少等方面的不同观点之争论仍然处于继续状态之中。因而对我国刑法中死刑立法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如何更合理更科学地设置我国刑法中的死刑,使死刑这种刑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在同某些极为严重的犯罪作斗争中既能充分发挥其威摄、预防犯罪的功能,又能最大限度避免死刑的缺陷,这便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所期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