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9年<炎黄春秋>笫7期刊出<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一文.此文作者名叫庄重,现年92岁.他曾在粟裕大将身边_丁作,曾是"四人帮"的二号人物张春桥的上级,也当过我的顶头领导,其身世确实不凡.这篇文章刊出以后,老庄打电话让我"批评指正",我答应拜读后一定向他汇报我的读后感.说过的话要算数.  相似文献   

2.
<党的文献>编辑部: 贵刊2005年第2期发表的程中原同志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第一次提出>一文,认为"在党的文献中,张闻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组织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命题".这个论断有误.  相似文献   

3.
让谁先走     
青岛市的高中语文教师王泽钊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所写发生在19世纪,危难之时,哈尔威船长下令让"妇女先走","哪个男人先走,你就开枪打死他".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灾中,却有人喊:"同学们,让领导先走!"后来,一些领导逃走了,许多学生却在大火中死去.王泽钊问学生: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你有什么感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作《体育之研究》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的惟一文章,也是毛泽东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发表时署名"二十八画生".  相似文献   

5.
周恩奎 《当代贵州》2009,(15):66-66
7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迈出了重要步伐,再次发出中央加强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的强烈信号.可以说,<暂行规定>是给党政领导干部头上又戴上了一道"紧箍咒".为增强党政官员的责任感而设置的这一道"紧箍咒",将使这些人民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6.
7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迈出了重要步伐,再次发出中央加强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的强烈信号.可以说,<暂行规定>是给党政领导干部头上又戴上了一道"紧箍咒".为增强党政官员的责任感而设置的这一道"紧箍咒",将使这些人民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读<旧唐书>、<新唐书>中的<马周传>时,留下许多圈点、批注,对马周甚为赞赏.他曾经这样评价马周的<陈时政疏>:"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毛泽东说过,贾谊的<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好就好在"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  相似文献   

8.
2000年<党史研究资料>第5期发表了陈标的<朱毛部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时参谋长是朱云卿>(以下简称陈文),笔者对于陈文的标新立异不敢苟同,并著文补充几句,与陈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唯实》2007,(3):95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官家组织编写的<二十四史>外,还存在着许多虽不见经传却丰富多彩的民间历史;如果<二十四史>叫"正史"的话,民间历史就叫"野史".  相似文献   

10.
"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是豫剧<花木兰>当中的一句唱词,它是我同当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派一代宗师常香玉在继承传统唱法基础上创新的一段经典唱腔.常香玉一生热爱豫剧艺术、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的伟大事业.她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无私奉献,从一个旧社会的"戏子"成长为新中国的"爱国艺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几乎所有的著述都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提出的"先天下"观看作是一种"以民为本"思想,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因为范仲淹所说的"天下"其实是"君天下"而不是"民天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斯大林是否曾"劝阻中共渡过长江"的问题上,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界曾进行过热烈争论.1994年俄国学者齐赫文斯基在俄国<近现代史>杂志发表了<1949年1月的函电往来>一文,公布了斯大林与毛泽东就国共和谈问题的往来电报,有的学者根据1月14日电报,认为斯大林没有"劝阻渡江".①笔者在俄罗斯查到了斯大林与毛泽东往来函电的原件以及其他原始文件,依据这些文件对斯大林是否曾劝阻中共渡江问题试做一次新的辨析,认为斯大林的几封电报及1949年1月底米高扬所说的"联合政府"就是斯大林"劝阻渡江"的根据.  相似文献   

13.
冯蕙 《党的文献》2008,(1):70-74
毛泽东<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在<诗刊>1976年1月号发表时.前一首署的时间是"一九六五年五月",后一首署的时间是"一九六五年秋".  相似文献   

14.
2007年3月1日,是<参考消息>报问世50周年的日子.<参考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于1957年诞生的,是一项打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政".  相似文献   

15.
救命的物件     
<老残游记>是我上大学时看的,过去几十年了,有个情节至今还记着:老残为救被"千日醉"醉死的家人,向青龙子讨要"返魂香".那致人死命的"千日醉","色如桃花,味香气浓";而解药"返魂香"却"颜色黑黯,闻着,臭支支的".老残问道:"何以色味俱不甚佳?"青龙子答日:"救命的物件,哪有好看好闻的."  相似文献   

16.
画面解说: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政法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被媒体通俗地理解为"不到北京也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六中全会<决定>把选人用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是<决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各级干部监督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并切实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大公报>以"敢言"著称.英敛之1902年创办<大公报>之始,即积极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强权,抨击官僚腐败,以文字也以良知践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续刊<大公报>,新记<大公报>继承英敛之遗风,高擎"大公"圣火,褒贬时政,臧否物事,为国载笔,为民请命,以笔墨也以灵魂呵护"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命题的第一次提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文献>2004年第6期登载了肖东波<延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探讨>一文.该文说:"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具体化",在这里无疑有"中国化"的意思,但显然并不就是"中国化".那么,究竟是何人何时在什么场合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呢?据笔者所见,在党的文献中,张闻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组织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不过他的用语是"马列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2004年 9月 18日上午,湖南革命烈士陵园的上空,一阵防空警报声骤然响起.随后,在悲壮的<松花江上>的乐曲声中,<潇湘晨报>和湖南革命烈士陵园的领导在墓园里共同揭开了一块墓碑上的红绸.阳光下,墓碑上的三行文字熠熠生辉:"一九三八年徐州殉难 /抗日无名女兵之墓 /湖南父老乡亲立".墓碑上方的花环中,镶嵌着女兵清秀美丽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