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经济中经济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不仅仅只是交换主体间的“货币─—商品”交往,而且是在表现“物─—物”关系中蕴含着的“人─—人”关系。其中既有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平等,又有人与物的价值关系─—自由,并且在这两种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升华和辐射出作为政治、法律观念的社会平等、自由观。可以认为,交换环节是平等、自由观念的真正起源,是社会平等、自由观的秘密之所在。市场经济的交换形式决定了交换主体之间的平等。所谓交换形式,就是把商品或劳动只视为交换价值,把商品之间的关系只视为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进入交换过…  相似文献   

2.
追求正义是人类生活的主题,当代政治哲学家不断为解决正义问题提供理论思路。罗尔斯提出两个正义原则,表达了对平等的关注。诺齐克从"持有正义"出发,论证个人权利是公正的底线。两位学者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公平平等论还是权利平等论。基于罗尔斯和诺齐克的社会应得理论视角,为缓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不平等的分配正义问题提供理论思路,通过系统的制度创新来实现限制"权力"和解放"权利"相匹配,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协调机制,从而解决我国分配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3.
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罗尔斯与诺齐克之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正义如何来分配,尽管罗尔斯和诺齐克都赞同正义首要性,但罗尔斯更为强调平等。他通过设定“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借助正义的两个原则来解除“无知之幕”,使得最少受惠者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平等;诺齐克认为正义的首要问题不在平等,而在于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借助“持有正义原则”通过“最弱意义的国家”来反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二者对如何分配正义分歧很大,但他们都是围绕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展开。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正义观的矛盾虽只反映了西方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矛盾,对于如何达到分配正义的解答也存在相当不足,但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说,他们的正义理论和社会正义原则对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的非正义的问题均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俭敏 《湖湘论坛》2009,22(6):40-43
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只有坚持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分配主体的合法性和分配关系的平等性,强调分配规则的有序性和分配程序的规范性,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走向社会制度文明,才能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沈晓阳 《新东方》2000,(3):16-18
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存在着一个正义与否的问题。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根据各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给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历史上对分配正义的根据主要有5种观点,应将其中合理观点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分配正义的根据的新观点,以体现自由、平等、博爱和效率等价值观。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分配正义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将平等的自由原则以及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作为实现正义的两个原则。我们根据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正义原则概括为同一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认为正义是基于同一性正义和差异性正义相协同的协同正义。并以此运用于分配领域,分析和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认为同一性正义是其价值旨归,差异性正义是其必要限制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贫困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劳动正义即劳动者得其应得,劳动者贫困主要原因是劳动非正义造成的:劳动能力获致不正义是贫困的根源,使劳动者处于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下;在强资本、弱劳动的市场交换环境下,工会职能不健全无法维护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政府受GDP指挥棒的影响消极保护劳动者的平等权益,造成劳动者劳动交换正义的缺失,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劳动过程中的异化、被动劳动,使劳动者处于束缚状态无法获得自由发展,进一步造成贫困的固化;劳动成果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偏低,二次分配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成果分配不正义,是劳动者贫困的直接原因。要消减劳动者贫困的范围和程度,必须使劳动正义得以伸张。  相似文献   

8.
傅强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11):39-42
凯·尼尔森对罗尔斯公平正义论的正义原则进行了比较与批判,着重指出“差别原则”与“平等自由原则”和“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之间存在内在矛盾,资源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并不能实现人们平等的自尊,同时也因为差别原则所导致的实质性不平等,而使自由成为“无用的自由”。尼尔森在批判中构建,提出了平等正义论的两原则,力图将平等贯彻始终,实现两个正义原则在平等维度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但收入差距令一些人诟病。人们并不愤怒市场经济,而是愤怒权钱交换的市场关系。市场经济需要竞争,需要有结果的不平等。但如果说竞争是社会这艘船前行的引擎,那么公平就是这艘船的压舱石。用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话说,这就是"公平的正义"问题,正义是一个社会合作体系里的最高价值。这里的正义主要指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划分方式,也可称作分配正义。社会不平等的合理存在,但这个不平等必须是可控的,符合社会整体的合作发展的。对此,不应只是考虑让权力退出市场,同时还应发挥政府对社会再分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义理念大致沿着美德正义、神性正义、契约正义、分配正义的路径衍变。在当代社会,分配正义是正义的核心关涉;福利正义是其核心组体,指称福利分配体现的公正、适当、恰如其分。福利正义理念有着深远的渊源、价值要素(需要、应得、平等)和实现要素(再分配、承认、权利)。福利正义通过再分配和承认两条途径得以实现,权利——在现代社会概化为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此赋予法理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存在着一个正义与否的问题。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根据各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给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历史上对分配正义的根据主要有5种观点,应将其中合理观点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分配正义的根据的新观点,以体现自由、平等、博爱和效率等价值观。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分配正义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正义判断的标准是建立在义务论基础上的基本道德,正义的具体形式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算术正义与比例正义、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根据这些概念与判断,认真审视目前中国社会关于正义的判断标准以及各种具体正义形式之不足,进而探寻改善社会正义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重要代表之一,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提出否定,究其理由,呈现为三个递进的链环:传统马克思主义并未在道德上对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予以论证;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意味着不平等;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由于在应然和实然状态上都坚持了自我所有原则而表现为不平等。然而,由于柯亨舍弃历史本身而在纯粹道德的基础上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加之没能认识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平等意义,并且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由于坚持自我所有原则而表现为不平等的误判,所以,柯亨的否定并不成立。事实上,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任何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的企图都必将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14.
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深刻反思基础上,基于对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困境的关注,罗尔斯和马克思都建设性的给出了自己有关正义的理论构想。但是在对正义实现的具体诉求上,二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罗尔斯从"无知之幕"的设定引发出自己的正义理论,试图通过后天再分配来保证平等;而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出发来关注正义问题,认为要实现正义,就必须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就是要"解构"资产阶级各种关于正义的普世永恒的学说,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正义范式,即生产正义。  相似文献   

15.
经理经纬     
关怀弱者是社会正义的内涵兰秀良的文章指出关怀弱者是社会正义的深层内涵。当代对社会正义研究颇有建树的思想家罗尔斯对正义给出的最一般的定义是: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等等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个人的利益。罗尔斯认为,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否合理,只能以最少受惠者能否从中获取最大利益而定。文章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社会正义的天平明显地向弱者倾斜;相应地却忽视乃至剥夺了强者的利益。这样一来,势必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强者乃是社…  相似文献   

16.
复合平等是指尽管社会存在许多小的不平等,但只要不平等不会通过转换过程而增加,也不会在不同的物品之间累加,这种不平等就是正义的。复合平等主张限制权力与金钱的支配性,反对不平等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渗透,这是合理的。但它承认小的不平等的存在,认为物品的分配可以相对自主和独立,认可物品的垄断,忽视分配物品之间的等价性,这又是不合理的。尽管如此,复合平等对解决中国社会中权力和财富的支配性等现实问题还是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不平等是教育制度形成的不公正差异,其典型特征是以支配为目的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教育结构。教育不平等是以出身、天赋、才能、家庭、种族、文化背景、学习成绩、人生理想等区隔、歧视、压制、排斥与贬低某一部分人的教育体制及其方式。教育中的不平等主要是环境的不平等,分为社会关系不平等、教育身份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平等和教育机会不平等,因为环境不平等是人为的不平等,因此是不正义的。这些不平等对于人创造生活的可行性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教育不平等是中国社会之痛。教育正义不能容忍教育不平等,它构成了纠正教育不平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正义是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存在所谓的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包括四大正义原则:基于平等交换的权利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实质平等原则和惩罚原则。基于这些原则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必须把握四点要义: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保障;第二,保证发展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基础;第三,提升劳动所得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重点;第四,推进实质平等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义意味着公平、平等,属于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理性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有四项基本内容:政治地位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与贡献完全平等原则,集体与个人关系辩证统一原则。正义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正义规范着社会道德秩序,规范着个人行为,规范着社会分配,也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起舆论监督作用。正义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和重要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晏辉 《长白学刊》2007,(5):9-12
资本的运行逻辑使得生产与消费变成了与人的实际需要相脱离的社会现象,资本原本就是一个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社会设置和社会运动。这种设置和运动造成了"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解决"商品堆积"的根本道路在于扩大消费,因此,普遍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主义乃是市场社会的必然结果,致使一些消费越过了合理消费的边界而变成了奢侈、炫耀、浪费。确证消费合理性的基础在于消费的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而解决合理消费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发掘人的精神潜质,强化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以及培养和提升人们对幸福的创造和体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