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庭前证供的证据能力即是庭前证供作为一种证据(主要是控方证据)被法庭所接受的资格。庭前证人证言和被指控人的陈述作为证据的一个种类,是具有被法庭采纳的可能性的,并不因为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如传闻法则)而排除在法庭之外。然而对于某个具体案件而言,其进入法庭以后,最终得以作为控方指控被告人犯罪的证据或者证明被指控人无罪、罪轻的证据被法庭所采纳,就需要具有相应的证据能力。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庭前证供作为一般证据的证据能力的角度所应具备的自身属性;二是从证据能力规则角度对庭前证供的证据能力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2.
试论与当庭供证相矛盾的庭前供证的使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就证据运用和取舍,有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即被告人、证人出庭陈述,但其供证与审判前阶段尤其是侦查阶段作供证发生矛盾,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和使用庭前书面供证以及庭上的言词证据。具体而言,就此有两个问题必需法庭处理解决:其一,庭前书面供证能否作为庭审证据。既然被告和证人出庭,按照直接言词原则,是否只能将当庭供证作为证据,而不允许庭前供证出示。或者说,庭上陈述的证明效力是否当然优于庭前供证,直至抑制书面供证的法庭出示。其二,庭前供证的证据作用性质。如果允许庭前供证在法庭出示,其…  相似文献   

3.
刑事审判实践中,被告人和证人在法庭上不同程度地改变原陈述的情况比较突出。多数法官因对庭前供证缺乏信赖而认为一般应当使用当庭供证,公诉机关则对法庭过分注重庭上供述而忽略庭前供证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并就这种做法实际可能导致鼓励翻供,对抗司法追究并影响打击犯罪的后果表示担忧。本文试就如何看待和使用与当庭供证相矛盾的庭前供证进行探讨。一、当庭供证与庭前供证的证明力比较客观性是刑事证据的第一要求,对书面供证与当庭供证证明力的评断,首先应比较这两类证据各自对案件事实真实反映的可能性。被告人口供和证人证言均属…  相似文献   

4.
倪代建 《法制与社会》2013,(18):123+127
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审判时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即庭前会议阶段和法庭审理阶段。从诉讼公正和效率两个方面看,非法证据排除在法庭审理之前完成为宜,但我国目前一元式的诉讼结构要求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性裁判应当在法庭审理阶段完成。为此庭前会议阶段和法庭审理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应完成不同的功能,既达到在庭前会议程序中完成非法证据排除的效果,又不失在法庭审理阶段应有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安排,同时也应具有对非法证据排除后果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5.
【要点】被告人庭前供述一致或出现反复,庭审中翻供,但被告人不能合理说明翻供理由或者其辩解与全案证据相矛盾,而庭前供述与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可以采信被告人庭前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系先供后证,对作案细节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一切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庭审调查的任务,就在于查实各种证据,以证据确认事实,为正确裁决奠定事实基础。庭审调查是法庭审理的重要阶段,也可以认为是法庭审理的中心环节。检控方向法院提出认定被告有罪的证据,被告方对指控证据的态度和辩护证据,以及法院依职权主动收集的各种证据等等一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均依法得在庭审调查阶段进行公开查核。庭审调查对起诉事实及各类证据的查核,主要是通过询问被告人,询问被害人、证人、鉴定人,出示物证、书证等等,让被告人、证…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防范非法言词证据机制的现实背景和必要性分析近年来,司法实践中一些职务犯罪案件被告人在庭审中以受到刑讯逼供为由推翻庭前供述,而负有举证责任的公诉机关对被告人庭前供述的合法性证明不力,导致一些言词证据不被法庭采信;有的职务犯罪案  相似文献   

8.
论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维彬 《法律科学》2014,(5):138-149
被告人翻供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由于被告人庭前供述缺乏证据能力规则的约束,法官普遍以被告人庭前供述定案,这是导致我国冤假错案的一项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规则。国外在被告人庭前供述准入制度的设置上,存在传闻例外模式与直接言词模式;在庭前供述排除制度的设置上,存在正当程序模式与任意性模式。我国宜借鉴直接言词模式与任意性模式,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一致时,庭前供述不具备证据能力;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不一致时,庭前供述如果具备自愿性要件可以作为弹劾证据,只有同时具备自愿性与真实性要件时才可作为实质证据。  相似文献   

9.
在出庭实践中,公诉人采取用被告人以前的供述来驳斥其翻供的办法却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有人认为,被告人供述作为刑诉法明确规定的七种证据中的一种,应在法庭审理的举证阶段宣读,而不能在讯问阶段予以宣读。如果要在讯问阶段宣读,基于法官指挥审判的原则,应先征得审判长的许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妥。被告人供述固然是证据的一种,但公诉人在讯问阶段宣读其供述,并非是作为证据向法庭宣  相似文献   

10.
庭审活动中,有时被告人或其辩护人突然抛出证明被告人无罪或罪轻的证据,而且这种突变证据可能影响到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在这种情况下,公诉人除当庭反驳外,大多数都是建议法庭延期审理。待法庭决定延期审理后,对案件进行补充侦查。那么如何迅速、准确地完成补充侦查...  相似文献   

11.
新间接审理主义 “庭审中心主义改革”的主要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华 《中外法学》2016,(4):845-864
自1979年以来,刑事审判制度尽管历经多次变革,却仍然保留了一种新间接审理主义的审判方式。刑事法庭将公诉方案卷材料奉为庭前查阅和当庭调查的对象,使得证人证言笔录和被告人供述笔录在法庭上具有无可争议的证据能力,甚至可以成为法庭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根据。这一审判理念的形成,与那种流水作业的诉讼构造模式、实体真实至上的价值取向、法官倾向于刑事追诉的理念以及建立在办案期限基础上的效率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诉讼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刑事法官庭前产生先入为主的预断、法庭审判流于形式、法官排斥被告方的辩护观点、法庭审理失去纠错能力等,都是新间接审理主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法院近年来对庭审实质化所做的改革探索,尽管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新间接审理主义的困扰。可以说,克服新间接审理主义的消极作用,确立真正的直接和言词的审理方式,是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刑事庭审示证中出现的问题 (一)公诉方庭前移送证据和庭上举证有所保留 对于检控难度较大的案件,尤其是被告人不供认、翻供或证据较为单薄的案件,有些办案人员在庭前保留关键证据不复印移送法院,以便在庭上亮出“撒手锏”,让辩护律师措手不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对于主要证据为书证、证人证言笔录、被害人陈述笔录的,可以只复印其中与证  相似文献   

13.
莫湘益 《法学研究》2014,36(3):45-61
为了促进集中审理的实现,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程序。从规范分析的视角可见,该程序主要处理与审判相关的程序性争议,具有证据开示、非法证据排除、争点整理、沟通说服、程序分流和调解和解等六项功能。庭前会议既为集中审理做准备,又间接过滤不当起诉,以保障人权。通过样本分析可见,某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将庭前会议中的证据异议等同于法庭质证,赋予庭前会议以裁决效力,这反映出司法实务部门过度追求效率的倾向。庭前会议制度的生长,应当在程序法定原则之下,既尊重庭审的中心地位,保持庭前会议与庭审的平衡,又充分释放其功能和影响,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受贿案件的证据收集、固定和审查的难度不断加大,在法庭审理中被告人翻供、拒供和证人翻证的情形也有所增多,而实行新的庭审方式以后,证据必须经过控辩双方的交叉质证,查证属实才能成为定案的根据。所以,如何通过法庭质证,运用控诉证据来当庭证明犯罪,驳斥无理狡辩,成为公诉人应当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出庭实践,对两起受贿案件的质证进行分析比较,对此略述浅见。案例一:被告人王某,系某镇分管乡镇企业的副镇长。该镇有一直属的塑料制品厂,1992年由刘某承包经营。为了长期承包和调低每年的上交利…  相似文献   

15.
质证是法庭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表现为控辩双方对对方举证当庭依法提出质疑和反对,是法庭判断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作出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从多方面削弱直至消除辩方旨在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证据的证明作用,化解其对控诉证据体系的冲击和干扰,是公诉人庭审质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促成法庭认定指控事实,保证公诉效果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尚未建立,目前,公诉人质疑辩方证据具有“即兴”的色彩。从何着手,怎样展开方能正中要害,做到有理、有节、有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笔者试就此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被告人不供和翻供情况比较突出。在法庭上,公诉人怎样科学地组织和灵活运用证据,依法理论,去伪存真,揭露和证实犯罪,直接关系到检控的成败。1996年底至1997年初,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检察院先后办理了被告人拒不供认犯罪事实的案件3件3人,被告人先供后翻的案件2件2人。由于我们注意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科学示证,灵活运用证据答辩,使这5名被告人受到刑事制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粗浅体会。一、庭前补充、完善证据,为庭上示证和答辩打基础我们通过认真、详细地阅卷审查,吃透案件事实、情节,审…  相似文献   

17.
被告人品格证据是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重要表征,也是审理性侵犯案件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被告人品格证据本身、法官认定被告人品格证据的心证以及被告人品格与性侵犯案件事实的相关度等方面存在着模糊性,因此,有必要从模糊视角审视性侵犯案件中被告人的品格证据,并构建性侵犯案件中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运用程序,以期为性侵犯案件取证难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公诉案件在庭前实行证据开示制度是我国公诉工作的重大改革之一,是控辩双方在案件审理前相互展示各自所掌握的刑事证据、并发表各自的看法和意见的庭前公开示证的一种活动。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探索实践,证据开示在维护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方面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司法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所谓公诉讯问,是指公诉人在法庭上依法就指控的犯罪事实,以言语的方式对被告人进行讯问,向法庭展示证据,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一种刑事诉讼活动。就目前而言,公诉讯问存在以下难点: 第一,庭前准备无法周全。作为一名公诉人在庭前应尽可能地做好公诉讯问的准备工作,认真审阅案卷、熟悉案情,了解被告人各方面的情况,从多种角度进行周密思考,拟定讯问方案,力求形成网络,做到完美无缺。但是,由于公诉讯问具有公开性、临庭性的特点,很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审查判断言词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实践中 ,言词证据因其可变更性 ,易成为控辩双方在法庭上争论的焦点 ,检法两家在认定上也容易产生较大的分歧。为了缩小认识上的差异 ,保证公正执法 ,笔者就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阐释一家之言。一、庭前供证一致 ,但在庭审阶段翻供、翻证的审查判断言词证据包括犯罪嫌疑人 (审判阶段称被告人 ,以下同 )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 ,是诉讼证明的证明手段。对于被告人供述与证人证言及被害人陈述相互印证一致的言词证据 ,无论从法律上 ,还是在司法实践中 ,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认定上 ,只要不违反客观常理 ,并排除串、诱、逼供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