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是与我国存有领土争议面积最大的周边国家,中印边界冲突问题是关系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麦克马洪线”的划定是否具有国际法效力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核心,也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基础和前提。2005年《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的达成使这一问题更加明朗化,中印双方应把握机遇,因势利导,进一步推动两国边境问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2.
8月7日至8日,第13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印双方表示,将根据双方达成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努力推进框架谈判进程,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要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3.
印度的崛起已经不再只是可能,而是正在成为现实。印度崛起一方面将使解决中印边界争端更加复杂化,同时又为两国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中印在地区层面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在全球层面的合作将增加。两国未来要管控和处理好边界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好友邻邦。新中国成立后,两国互相支持,步调一致,共同走过了一段亲密和谐的路程。但是,中印之间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异议与困扰,而印度上层集团继承殖民主义者的衣钵,大搞侵略扩张,且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根本不顾中国政府关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合理主张,不惜牺牲两国人  相似文献   

5.
印度是与我毗邻的大国。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在50年代,两国关系十分友好,是当时我国对外工作重点国之一。印度是周恩来总理出访的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印度总理尼赫鲁也是第一位来华访问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首脑。虽然从1959年至1962年因西藏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两国关系有过一段曲折,但到70年代关系又得到改善和恢复友好。周恩来总理积极维护中印友好,对印度以团结争取为主,对其某些消极面采取既争取又批评,既团结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留有余地的政策,正确处理了两国关…  相似文献   

6.
1960年代初期,中印两国政府关于1954年“中印协定”期满失效问题的外交交涉,是中印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1961年12月3日,中国政府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向印度政府提出通过谈判缔结一个新协定以代替1954年“中印协定”的建议.印度政府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双边边界问题为谈判之先决条件,事实上拒绝中国政府的建议,致使该协定期满后自动失效.协定失效后,中印双方围绕印度驻藏商务代理处的撤离问题进行了反复而艰苦的外交交涉.最终,印度商务代理处撤离西藏.以此为标志,中国彻底清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印度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全部特权,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作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的综合较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政治胆识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研究60年代中国政府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打击地区扩张主义、解决边界冲突与矛盾所采取的原则立场,无疑有助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 中印边界全长2千公里,分东、中、西段,历史上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是中印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19世纪中叶以前,双方根据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传统习惯线,两国地图均按传统习惯线标画边界。然而,在英国统治了印度后,中印边界被打上了殖民烙印。在东段,英…  相似文献   

8.
圆满完成周恩来总理交办的通信工作叶霞珍1962年11月15日,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写信给亚、非国家领导人,呼吁亚、非国家主持公道,促进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的和平解决。这批信件全部是用电报发出的。外交部规定信件按要求时间分三批发出,11月15...  相似文献   

9.
世情     
2014年9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开始了访印之旅。中印两国者B是处在改革关口的大国。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中国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确定了15个领域、33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正在全面推进。而2014年出任印度总理的莫迪,则为新政府确立了改革官僚体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优先事项,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强大、现代的“杰出印度”。  相似文献   

10.
邓俊秉 《湘潮》2013,(5):44-47
1998年4月22日,我随丈夫——驻印度前大使周刚抵达新德里履新。我们到任仅仅三周,印度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多次进行核试验,并公然称“中国威胁”是印度进行核试验的理由,致使中印两国关系受到严重挫折。中印之间中止了双边高层互访,即便司局级的访问也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1.
谭云山,这位当代鸿儒,泰戈尔的忘年之交,用他毕生的精力构筑中印文化桥1956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陪同下,周总理参观了著名学府——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他高度称赞该院院长谭云山“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数年后,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亦赞美谭云山“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为印中两国文明更好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谭云山名不虚传,不愧为一名孜孜不倦的著名学者,中印友好的杰出使者,情系故园的爱国者。寄名云山志存高远谭云山,原名启秀,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长乐村一个颇有…  相似文献   

12.
48年前,在中国与印度边界线上,一度枪声四起、警报频传。印度政府置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于不顾,悍然在中印边界向中国发动军事进攻,中国军队在一再忍让和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对入侵的印军展开了一场短促的自卫反击作战,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保持了中印边界后来几十年的相对稳定。作为中方最高的领导人,毛泽东始终关注中印边界的这场争端。  相似文献   

13.
罗亮 《世纪桥》2014,(12):11-12
2014年5月26日,印度人民党领袖莫迪正式宣誓就职印度总理,印度从此开启了“莫迪时代”。中印同为亚洲地区快速崛起的邻邦,在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极为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中印关系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简单总结“莫迪时代”中印关系的主基调,并浅析中印双方面临的挑战及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就在李克强总理首访印度前夕,人们一度担心中印边境“帐篷对峙”会否给此访投下阴影。事实表明,中印两国有意愿也有智慧管控好分歧。  相似文献   

15.
中印两国在处理边界争端的过程中,都利用地图作为各自权利主张的关键证据。有关地图的边界画法是双方交涉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两国处理边界问题的不同的政策措施。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图边界画法的演变,主要显示出中国主张所具有历史权利的突出特点,特别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认识和管辖能力的加强。印度画法的变化是英国以及英印政府在测绘、考察的基础上,在印度周边地区推行"前进政策",实施"战略边界"政策的结果。中国和印度的有关交涉,更涉及西藏的历史地位和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所拥有的主权这样关系重大的问题,因而具有更为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缅边界问题,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解决的边界问题, “在亚洲树立了一个范例”.把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作为“典范”,是由于中缅边界上的问题最早突显出来,而缅甸代表了周边小国的想法,解决好这一问题可以安定其他周边国家.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中国首先提出南段、中段、北段边界一揽子解决的原则性建议,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中缅边界问题提出后,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普遍关心,有些人提出了尖锐意见.针对国内的反应,中央做了大量说服工作,有效地统一了各方面的思想.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说明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正确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为解决中国同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边界问题提供了范例;这些边界问题的解决,又消除了国际上一些人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对中国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江沿 《党史文汇》2003,(5):14-15
周恩来的儒雅风度、过人的机智为中外人士称道,同时,他也是一位以谈话艺术见长的大政治家。“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1960年4月19日,周恩来应印度总理尼赫鲁之邀赴新德里访问。这次访印,周恩来的心情是沉重的。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矛盾争端。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代表用卑鄙的手段同我国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用秘密换文方式划出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按照这条线的划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从此成为英属印度所有。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继承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野心,继续…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恩来逝世,周恩来对印度进行正式国事访问有3次。其间,中印关系曾经友好发展、高潮迭起,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友好交往的典范,首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种举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受西藏因素、边界因素、国际形势等影响,中印关系也曾从友好走向疑惧、从论争走向战争、长期冷战对峙。为中印友好关系的开创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付出巨大努力的周恩来让人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中印边界问题,是我们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重要原则性分歧之一."那么,中国和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怎样一个由来呢?  相似文献   

20.
因公在印度常驻的中国人。和近年访问过中国的印度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年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从这一点上看,中印间经济实力的距离已经拉大。硬的数字说明了中印之间的这种距离。据联合国2000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331美元增长到444美元。但也只是中国的一半多一点。从两国首都最表面的生活设施也可看出双方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