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期合一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建构始终围绕着如何看待康德式的审美和如何评判康德式的综合这两个问题展开。在对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详细分疏的基础上,牟宗三提出了真美善的分别说与合一说,并阐述了这两种不同说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泽波,1953年6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1969年参军,1986年以同等学历考取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直升攻博.1992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回部队从事教学工作.2001年告别军旅生涯,到复旦大学任教.多年来一直从事孟子研究,主要著有<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有韩文译本)、<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等.近年来逐渐将视线扩展到现代新儒家研究方向上来,尤其是对牟宗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著有<牟宗三三系论论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另有论文百余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将中西哲学作为人类哲学的两大骨干:西方哲学是"知识的学问",它以"自然"为主导观念,其主要内容为讨论"形成之理"的本体论和讨论"实现之理"的宇宙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它以"生命"为主导观念,性理、玄理和空理构成了其主要内容.在中国哲学中,释、道两家只是"旁枝",而儒学才是中国哲学的"主干";作为"主干",儒学作为"生命的学问",其主要内容:一为主观方面的修身,二为客观方面的家国天下.牟宗三认为,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儒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故可实现对西方哲学的超越和"转进".  相似文献   

4.
武立波 《世纪桥》2011,(11):37+40-37,40
牟宗三"新外王"的目的在于在儒家的体系内寻找可以和现实对接的内容,为儒家接续新的生命,其本质并非是为了引领时代,而是为了在时代已经发展的情况下为儒家接续新的生命。因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这个生命的价值寻找体系内的合法性和必然性。而这个合法且必然的"应然"却和现实的"实然"之间存在着针对权威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宋明新儒学而言的。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被称为新儒学。现代新儒学是特指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港台学者推奉熊十力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其根据是港台几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皆出自熊氏师门。有人则认为现代新儒学导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罗近溪学说中形而上的宇宙论、性命论、心体论的层层分析,指出提倡自然、生生不已和仁,是他"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学术宗旨的体现.而他的"无体之体"、"不见之见"是他的本体论和工夫论的特点.牟宗三先生认为他是阳明后学中"调适而上遂"的主要弟子之一员,是正确的.而牟先生否认"归于仁、言生化"为近溪之学的特点,却与近溪思想不符.龚鹏程先生不同意牟先生以"拆穿光景"认作近溪学术风格的特点,这是符合实际的.龚先生主张"敬畏"、"戒慎"才是其特点,但与近溪倡导的性体自然与工夫敬畏相统一的工夫不符,而牟先生说近溪主张"无工夫的工夫",比较符合近溪本意.  相似文献   

7.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志华 《学习论坛》2006,22(10):58-62
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从"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出发,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研究提供一种立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视域.基于对儒学史的变化因子的分析,儒学史分别经历了三种形态"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形上学形态"和"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现代新儒学既不是独立的新形态,也不是"接着宋明儒学讲",而是"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这便是儒学发展"三期说".  相似文献   

8.
罗诗钿 《唯实》2011,(2):28-32
由于"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不同诠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五形态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直接"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特征的混淆,使得共和国前30年出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危机,"一大二公"式的高度计划的极端公有制模式也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桎梏。"三形态说"澄清了两种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混淆,正确回答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模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启蒙精神的诞生,使“实学”概念实现了由宋明向明清时期的转变。就性质上说,明清实学思潮实质上是一场儒学的自我更新和改造运动,不是异端,而是儒学的合理发展。从实学的产生来看,儒学是活的,不是死的,它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而且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来。  相似文献   

10.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从《周易》发轫,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的确立和发展,到宋明理学时代趋于成熟。理学诸子从宇宙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说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说,使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成为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胡希伟 《新视野》2007,(3):47-51
文章首先肯定了牟宗三先生在《政道与治道》一书中提出的“新外王”问题,即怎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化转换,使其与科学和民主接轨。文章认为,牟宗三先生之所以未能实现这一转换,是因为他沿袭了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并将道德和政治的关系问题视为政治哲学的核心。政治与道德分属不同的领域,而政治哲学的核心或研究对象是制度和法律。就此而言,传统儒家政治哲学并非与科学民主之径相悖,其表现就是包含在《礼记·礼运》中的“外圣内王”思想,即以大同社会的理想作为政治制度设计的范导性原则,而以小康社会的现实经验作为可行的制度安排。文章指出,沿着这一逻辑思路,借助于“新制度儒学”强调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成果,就可以成为实现传统儒学现代化转化的具体途径,即通过制度和法律建设等程序正义手段,把民主宪政思想引入儒学实现社会的实质正义,而传统儒学又为政治哲学的制度建设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原则的大同理想、社会正义和集体利益至上的超越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的三次飞跃进行了概述:第一次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其标志,由“对立论”到“承认论”;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是其标志,由“承认论”到“补充论”;第三次飞跃,十五大是其标志,由“补充论”到“组成部分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时代要求和根本任务入手,阐明了"三导师制"的内涵,着重分析了构建"三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明确指出建立"三导师制"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是实现对高职学生全程化指导、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以政道治道说为理论工具,对中西治理观念进行了卓有创见的剖析。中国传统治理观念注重对德化治道的阐释和运用,在政道上却几乎未有涉及,整体上呈现出"无政之治"的特征;而西方近代以来的治理观念则正为相对,在政道上成就卓著,开启了民主政治。中西治理观念兼有利弊,中国传统治理观念现代转型的方向当是向着恢复政治的本义迈进。为此,牟宗三提出了新内圣外王的转型路径,对其可做出以下三点认识:新内圣外王是儒家在治理观念上的新发展;新内圣外王的实现重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新内圣外王在实践上最终是要构建一种超越中西的全新治理。  相似文献   

15.
"十力"者,佛家之术语,出自佛典《大智度论》"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用来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力量。后来,世间出了一个叫作熊继智的人,居然径直把这两个字取来做了自己的名字,甚至还动辄自称"熊十力菩萨",委实牛气冲天。当然,熊十力也有牛的资本: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道释、要归于儒,自成一家,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学说影响深远,后来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高足。熊十力本人,也被尊为一代开宗大师、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人性论实现由汉唐到宋明的形态转化中,佛性论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佛性”一词,在印度佛教中,原为表达世界本体属性的范畴,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进入心性论视域,但与儒家人性论终有重大差异,所以两家常相辩难,《华严原人论》即是佛性论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典型论著。《华严原人论》诘难儒家以元气解释人生在世的具体形式,以天命为人生在世的究极原因,提出众生“身本”为“一真灵性”。儒学精英们出入佛老,终于学会了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将其关注的伦常预设在“一真灵性”之中,使其变为“天命之性”,从而变佛教的诘责为儒学的批判,成为宋明理学兴起的转关旋纽。  相似文献   

17.
一些年来,对韩愈所建立的儒学道统论,众说不一。现提出我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大方。 一、以儒排佛的实质是倡兴 儒学,重新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一般认为,韩愈兴儒排佛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仿照佛教传法世系的祖统说,建立起一套儒家的道统论,以此为思想武器,坚决地反对佛道二教。这是事实。然而,笔者认为,这还仅仅是现象,并非实质。韩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原理中,已经“有中介”范畴,但还没“有一分为三”命题。多数人承认“有中介”,但否认它体现着“一分为三”,个别人又“把一分为三”仅仅等同“于中介”。实际上“,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对立面、中介、对立面;三足鼎立(鼎立统一);三位一体(合三为一);三管齐下;立体思维(三维综合观);三元论(三本论);三环论(圆圈论);三点论(三要素);三重性;三个层次;三种形态(三种形式);三种类型;三种可能;三种结果;正题、反题、合题(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用系统科学方法来分析,可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归纳成"三论":有无相生论、宇宙渐变论及物质结构论。《老子》的"三论"是老子朴素唯物观和辩证法的集中表述,是我国古老哲学形态——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数理原理来讲,可将"三论"归纳为三个定律,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相似文献   

20.
朱熹对先秦儒家仁学的阐释代表了仁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的理论成就。它内在地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指向,即本体论的、境界说的和自然论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理学对先秦儒家仁学的变革与重构。这些思维成果在推进儒家哲学思想之演进的同时,一方面表现出与原始儒学不同的导向和追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理学自身命运的某种根源。诸如仁与爱的分离而致其“以理杀人”,仁与生的合一而致其“有体无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