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从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程序法比较分析看 ,它们在诉讼双方的地位、诉讼是否涉及当事人自由或者生命的剥夺、诉讼当事人的辩护权是否容忍其伪造证据三个方面 ,具有不同的特征。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伪造证据行为不应构成犯罪 ,而民事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伪造证据行为应当规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2.
简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是导源于民事实体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 ,而又经过诉讼法公法性改造的程序性权利。它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 ,允许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行使的 ,以保护其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为目的 ,由国家司法审判权对其实施一定限制的工具性权利。当事人民事诉讼处分权的有无与大小 ,是识别不同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异议是当事人权利救济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当事人异议存在覆盖面窄、裁决方式不统一、与其他救济方式协调不足等弊端,有必要对其功能和价值目标重新定位,按照权利拓展和救济加强、过程救济和结果救济并重的思路,重视与其他救济方式有机分流、功能耦合,同时扩大其适用空间、完善其操作程序,以达到制约诉讼进行过程中的法院职权行为、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浩 《法学研究》2010,(3):120-133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是指当事人应当对其诉讼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承担责任。当事人的自我责任是构建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的程序法原理。自我责任主要通过为当事人设定行为负担而具体化。民事实体法的意思自治原则、裁判事实的建构性、对抗与判定的程序结构、当事人的理性选择、法院裁判的可接受性为自我责任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强调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是现代民事诉讼的时代特色,只有在为当事人提供充分程序保障的前提下,让当事人承担自我责任才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于诉讼当事人变更未进行明确规定。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司法实践,展开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6.
刘光宇  张旭 《当代审判》2003,(10):19-20
近年来,我国民事诉讼在实践中出现诸多不良状况,引发了对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思考。其中,将当事人推上整个民事诉讼的主导地位,予当事人处分权以适当合理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试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诉权是当事人所享有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权利,它是当事人启动民事诉讼程序、开启民事诉讼之门的钥匙。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上对当事人民事诉权的保护却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此,加强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是调整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利的配置。基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 ,摒弃陈旧的研究模式 ,深化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探讨 ,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现行《民事诉讼法》而言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规定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其不仅使当事人难以凭其诉讼权利去制约法院的审判权 ,而且使民事诉讼程序本身不能体现出应有的公正。因此 ,本文在检讨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的基础上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立法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范围新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实施后,最高人民法院 1998年 6月 29日作出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设专章用了 19条篇幅解释附带民事诉讼。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1999年 9月 27日在《几类民事案件的处理意见》第一部分精神损害赔偿第 3条提出:“应当允许受害人的直系亲属在侵权行为致受害人死亡时,独立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直系亲属有多人的,赔偿金在多人中平分”。诉讼理论及司法实践中,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范围存在 9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及其不同观点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包冰锋 《证据科学》2014,(5):578-587
在日本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为了准备主张或证明所必要的事项,可以向对方当事人提出书面照会,要求其在指定的适当期限内以书面作出回答,除非存在例外事由。当事人照会制度打破了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间不经过法院不能直接向对方收集和了解与案件有关信息的传统做法,而是直接在当事人之间就诉讼上重要的事项交换信息成为可能。对于违反当事人照会法律效果的问题,日本法并未设置制裁措施,这也导致日本多数学者对于当事人照会制度的实效性提出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11.
诚信原则在民法与民事诉讼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在民事证据法领域的适用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所体现.现行立法关于举证时限与证据失权、证人真实义务、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据审查判断的相关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诚信原则之精神,但远非完善.为了促进民事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不仅要确立诚信原则在立法上的原则地位,而且要将其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具体规范、建立完善的诚信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证据法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证据制度在诉讼程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证据立法已成为当前学术界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对证据立法绘制蓝图之前,首先要确立的是证据法的理念,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证据立法的方向."理念"一词译自希腊语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形象.在柏拉图哲学中,"观念"常译作"理念",在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观念"是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理念".因此,将"理念"用于刑事证据法领域,是贯穿于证据法的理性的、普遍的观念,作为证据立法的指导思想并决定着证据法的价值取向.按照"理念论"的观点.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总和构成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是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最高的理念是"善",那"善"是什么呢?<牛津英语辞典>认为,善是"最普通的褒义形容词,意指一种高尚的、至少是令人满意的品质的存在,它们或者本身是值得羡慕的,或者对于某种目的来说是有用的."作为刑事证据法最高理念的"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行宪法第 12条第 1款规定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 13条规定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是对公共财产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权予以保护的宪法根据。在刑法和民法调整的具体社会关系类型中 ,都以调整财产关系为主要内容之一 ,并都通过各自的调整手段来确认并维护宪法所确认的财产权利。尽管民法、刑法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 ,分别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私法”和“公法” ,但是从保护正当合法的财产权利这一角度分析 ,两者的价值取向是相通的 ,而且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与刑罚的手段也具有互相…  相似文献   

14.
熊进光  刘红 《行政与法》2013,(9):102-107
金融犯罪案件多涉及民刑交叉问题,采用“先刑后民”原则往往容易忽视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及处分权,对民事争议中的私权完全不重视。导致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过场化”。基于私人财产权优先的学理基础,金融领域民刑交叉案件中的“民商先行”既为了加强对金融民商实体法的运用.更为了缓和金融刑法重刑主义。赋予民间借贷融资中贷款人诉讼选择权。让贷款人在刑事诉讼之前选择是否适用民事诉讼,即实行“先民后刑”。对于民间借贷融资中的民刑交叉适用,应当秉持刑法具有的内敛品格,实现从金融违法行为的“刑法依赖”到“非刑法依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comprises two case studies of a ``problem' within the Anglo-Welsh legal process of jury trial. In that tradition, the judge not only instructs on the law to be applied by the jury, s/he also ``summarises' the evidence after counsel have already done so. This summarising is largely unconstrained by appellate control. The ``problem' that the two cases present is that they were trials of ``civil' issues in which the subject matter is also categorised as ``criminal'. Where such overlaps occur the relevant law is not easy nor clear. This can present difficulties for the judge, which may and in these cases were transmitted and amplified to the jury. In the first case study, the rhetorical direction of the judge's language are analysed. In the second, the language is analysed as a generator of confusion rather than direction. In both cases the outcome in the jury's verdict reflect the judicial language. Under current British law,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version process from judicial ``Summing-up' through collective jury deliberation to verdict is illegal.  相似文献   

16.
民事纠纷在逐步上升,而行为人在民事诉讼中恶意伪造证据、意欲通过法院的判决强行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也屡见不鲜,严重侵犯了我国正常的司法活动和司法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但我国刑法目前对此种行为的处罚尚无明文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无法操作.建议增设伪造民事证据罪,对此行为进行刑罚处罚.  相似文献   

17.
刑法应用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应用观念贯穿刑法理论研究和刑事司法活动始终,是对法的价值理念、法律基本原则与刑法适用方法交汇融通的整合。它的理论实践目标在于,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与原本看似完善的结论之外所开辟的新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吐故纳新,保持理论系统的开放性和现实适应性。它的司法实践目标在于,在法律框架内,对刑法应用方法科学性的探索,以提升高效处理案件信息及合理调配法律资源的能力,提高刑法适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刑法条文的解释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刑法学范畴,对有些刑法条文的理解需要结合证据法学的相关内容来思考其含义和适用规则。基于此,认为在犯罪之间设立界限和区分标准不利于犯罪认定的观点,是对证据法裁判原则存在误解的表现。污染环境罪、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等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同时包含故意和过失,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主观要件的证明困难问题。不能依据犯罪论体系的推定机能将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交由被告方承担,证明责任的分配应主要依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来确定。对于《刑法》第238、247、289、292条等存在法律拟制和注意规定之争的法条,如果从证据法学角度将其理解为刑事推定,可以克服法律拟制说和注意规定说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刑事推定是实体法上的法律规范,但它在证据法上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其证据法上的本质特征是转移证明责任和法定性;美国学者和法官对推定的证据法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因刑事推定涉及被告人的宪法权利,故在美国受到严格的合宪性审查;我国学者和实务界往往忽视刑事推定有关转移证明责任和法定性这两个本质特征,把推定与推论相混淆,滥用刑事推定,有损无罪推定原则和法制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敏 《现代法学》2007,29(2):179-185
对少年正确认定刑事责任,对少年犯罪人准确定罪与适用刑罚,是少年刑法制度中的重要问题。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及刑罚在少年刑事案件适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争议。对其中的主要争议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绑架行为中杀害被绑架人应当负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对其奸淫幼女行为的刑事责任应按案件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此年龄阶段的少年不应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对少年犯罪从宽处罚原则应结合少年个别化的情况进行适用,无期徒刑应限制适用,财产刑的适用则应综合考虑其适用条件,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