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谁是建筑业中的“款爷”帅兵近年来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使全国成了一个大工地,建筑业的日子因此滋润起来。人们开始以羡慕的目光望着那些走南闯北的建筑工人。在他们眼里,这些人是财神所关照的幸运儿。事实究竟怎样呢?承包项目,“爱你没商量”项目承包,是近几年开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市民小说崛起,王朔、池莉等人开启了充满市民文化精神的文学空间。然而,诸多研究多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时尚、热点理论话语来解析中国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与池莉现象”,而忽略了它们生成的本土性原生态语境,牵强附会之处甚多。自宋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市民文化精神以及西方近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构成了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池莉作品中的具有新质的当代市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初露倪端,人们在享用着高科技给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成果的同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也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在高等学校,除外语、法律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绝大多数专业都遭到冷落;书店中计算机、电子技术、科技信息方面的书籍十分畅销,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却较少有人问津;不少人习惯于把“知识”的概念仅仅窄化为“科技知识”,把“知识经济”单纯理解为“技术经济”,把与文化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视为远离经济发展领域的“非经济因素”。上述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担忧…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与“计算机热”何昭红计算机和计算机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等,已有不少文章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主要谈论计算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以及道德法律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世人称虚报浮夸为玩“水”。党和政府严禁玩“水”,人民群众痛恨玩“水”。因为这“水”把无泡成有,把小泡成大,既可能冲空国库、动摇国本,又可能干扰正确决策,引来后患无穷。“水”有的地方所以泛滥成灾,乃有人玩“水”、有人放“水”、有人推波助澜、有人望“水”怯步等诸多因素所  相似文献   

6.
办事“托关系走门子”、在单位“处处与领导保持一致”、演戏靠“幕后运作身体交易”、甚至小学生都晓得“选小组长得请同学吃喝玩乐”……不知从何时开始,“潜规则”渐渐成了社会流行词。面对此类绝无“书面定义”、却宛如“既定规律”的灰色现象,有人不知所措,有人痛恨不已,更有人在其中“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7.
有种说法叫“既要坚持原则,也要灵活掌握”,我一直有些不太理解。原则么,应该是不折不扣,一板一眼,执地没商量的;一旦加入某种“灵活性”,则可大可小,可长可短,甚至把对的说成错的,黑的变成白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从来不是也不应是价值中立的,政府所有规范性的主张都必然基于某种价值观念,政府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开展行动。然而现代公共行政被“制度-技术”的复合框架牢牢固定,变成了一种目标导向的“道德景观”塑形过程,这直接导致作为“生成”的公共行政成为了主流的行政形态。作为“生成”的公共行政以失去可能性为代价换取现实性,这导致行政系统在对“目标”的追逐中逐渐被异化为失去道德和生机的机器。公共行政需要从强调“生成”的传统中突围,转向建构一种作为“过程”的公共行政。作为“过程”的公共行政以行政伦理学替代行政管理学为“第一行政学”,强调行政部门的首要责任是根据情境对决策中诸种终极价值作优先性排序。中国因自身的德治仁政传统而在建构“过程”行政上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而这种文化优势完全可以通过理论化的方式转变为学术、学科和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态变迁的道德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卫  华丽 《求索》2005,(10):115-117
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迁,“主导文化”的单极格局事实上已经被打破,各类文化样式日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它们所承载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所以客观上形成了道德/价值指向的多元化态势。新时期的道德构建面临新课题、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在道德建设的内涵和形式上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笔者在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状元祠里看到,这里设有阅览室、电视室、对奕室等文娱场所,还设有思想教育、道德评议、纠纷调解等群众自我教育组织机构,不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方文化热土,还成为人们规范行为处事的“评议堂”、调解纠纷的“和解堂”;每年的清明节,人们还要在祠内举行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情交融的“成人节”教育等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王朔一系列独特的“高论”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引得学者、作家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而且引起诸多“网虫”在网络上的讽刺挖苦“大战”。在当代社会,能在文化领域掀起些波澜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这能让专家学者们有话可说、有题可作,能让大众消闲消食、解闷解气,仅凭这一点,王朔就是一个值得观察和解读的人物和文化现象。一当前对王朔的一种解读是将他和流氓文化联系起来,认为他和中国源远流长的流氓文化有着血缘关系。这便是王彬彬先生在《中国流氓文化之王朔正传》(《粤海风》2000年9—10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提…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流行语”现象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及其普遍化,是现代社会、开放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价值多元程度的扩大,求新求异心态的泛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等等,都成为“流行”现象得以形成与扩散的社会基础。应该说,作为一种独特语言现象的“流行语”,在任何时期都会存在。但是,在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加剧的时期,“流行语”现象不仅会更加丰富,而且常常更加突显。由于社会性和文化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因此,流行语总是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与动态。就“流行语”的兴起与传播而言,素有标新立异特征的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所创造的“流行语”最为引人注目。“流行语”已经成为青少年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从而也就成为了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的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需要警惕并密切关注的是:“流行语”背后当代青少年特有的、流动的、真切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得出的概念。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外学者比较关注、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尚未统一定论的概念。西方“文化”一词主要源于拉丁文“Culture”,它的原意是指经过人们加工、培养、教育等产生发展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例如天然的燧石不是文化,但经过人打制成的石刀、石斧等石器则为文化。 英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化·泰勒(E.Tyloy)在其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赋予了文化概念的现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人热衷于将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俗语归纳整理,以民谣的形式广为传播。我将其称为“灰色民谣”。它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的讥讽党风、政风;有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公正的现象和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带来的得失问题;有的揭露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也有的是反映民风、社会道德、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  灰色民谣对针砭时弊,鞭挞社会不良现象也有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部分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这也说明了我们有的地方党政部门的工作还存在令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论“吃亏”     
所谓“吃亏”,就其一般含义而言,是指个人利益的损缺,即个人利益的直接损失或应得而未得。“吃亏”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有人却心甘情愿一再“吃亏”而毫不后悔。面对“吃亏”,为什么人们的态度竟然会有如此鲜明的差异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吃亏”的价值有着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有调查显示,94.5%的人认为微博正在方方面面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人把这种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潮流称为“微革命”。的确,微博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重构着舆论传播新格局,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微”道德的探讨与争鸣,微博唤道德,时代呼唤“微道德”,人们更期盼通过全民”微道德”,掀起中国人拯救道德的热潮!因此,本刊在微时代推出本策划。  相似文献   

17.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的乘机而入,旧的封建主义因素的沉渣泛起,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有时也会出现混乱无序,导致了社会道德部分停滞和倒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牢骚声、抱怨声、叹息声不绝于耳,“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死不救”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18.
选举和任命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主席团的一项重要职权。近几年,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主席团会议,出现了少数候选人及被提请任命人员“全票当选”、“满票通过”的现象:有人认为“全票当选”、“满票通过”现象使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成了典型的橡皮图章和表决器,也有人认为“全票当选”、“满票通过”现象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本文拟对“全票当选”、“满票通过”现象的产生、利弊和对策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9.
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道德进步,是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道德风貌已经到了使人焦虑和不安的地步,而且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道德现状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推动社会发展,已成为目前道德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道德“失范”和“整合”的角度,对道德现状加以分析和思考,以期得出一个合理性的结论。一、对道德结构的分析道德是一个整体,它是由“道”与“德”两方面构成。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骂”□张钰了解鲁迅的人都知道,鲁迅确实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鲁迅不但敢“骂”,而且会“骂”。“骂”得鞭辟入里,淋漓酣畅;“骂”得有人称快,有人胆颤;素以投枪匕首著称。但这投枪匕首不是漫无目的的乱投一气,而是有着坚定的方向性。它们带着正义,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