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是商品经济呢?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所以现在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说商品经济有两个经济条件,即社会分工和产品属私人所有。在这两个经济条件下,产品必然转化为商品,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是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叫做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出现社会分工。各行各业独立化,首先是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到了近代,工业本身又分成许多部门,分工更细,都独立化了。那么社会分工是个什么问题呢?社会分工就是把每个人的劳动,或者说把每一个行业的劳动片面化,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纲领性文件。正如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一样,《决定》这部“中国版的政治经济学”中也充满了辩证法,特别是深刻地揭示了经济体制的辩证法。掌握这个辩证法,对于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经济体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生产关系,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条条到块块,从国家机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70年代末,基本照搬了“苏联模式”。从1979年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迅速。而目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滞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不同:经济管理体制的中心问题是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劳动者如何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四卷第44页)这种“社会结构”和“经济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体制。所以,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要研究社会主义劳动者究竟应该如何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以及“这种结合  相似文献   

5.
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失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报告中,第一次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1年3月,苏共二十四大重申并论证了这一结论,同时把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确定为苏联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自此以后,苏联理论界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专著论述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现将其主要观点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论库》(许征帆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其博大精深的体系,独树一帜的风格,别开生面的编纂体例,展示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完全清新之感。《社会主义论库》是中共北京市委提出并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编纂的北京市“八五”期间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项目。它的出版,是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界的一项丰硕成果,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将会起到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胡连生从1921年开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着伟大的俄国人民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新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以及一些基本的经济机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经济学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泓 《党政论坛》2006,(4):46-47
新制度经济学(The new insti- tutionaI economics)是指以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教授为先驱的,以其拥护者奥列弗·威廉姆森、哈罗德·德姆塞茨、道格拉斯·诺斯、詹姆斯·布坎南、张五常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所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派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短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巍 《理论探讨》2006,(2):63-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严重的资源瓶颈下实现的,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也面临资源环境的限制。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在新时期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要克服我国的资源瓶颈,就必须认真审视我国的资源环境态势。  相似文献   

10.
探索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面临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变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展开、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阶段。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是探索、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使改革深入、健康、顺利地进行。下面,从七个方面来谈谈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一,从八年多的改革实践看探索创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八年多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通过普遍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  相似文献   

11.
何智 《学理论》2015,(7):86-8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既经历过前进发展阶段,也遭受过严重挫折时期,但总的来说是不断向前推进的,目前仍处于认识的过程之中。本文通过历史事件节点的划分,梳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曲折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意识到只有在深刻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并且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匡正经济理论上的偏颇认识,纠正经济生活中的失范行为,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财富观、市场道德观、社会责任观,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经济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农业经济科学体系中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学科,是研究农业技术措施中发生的经济规律的科学。它是我国科研、教育及实际管理工作者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一门边缘性实用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农业中物质技术因素的经济效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学必须联系技术与经济两个方面,运用技术科学、政治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知识和成果,对农业生  相似文献   

14.
最近,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院、《学习与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讨会。与会的近六十名理论工作者,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研究方法、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主要任务和特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初级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命题,是我们深入理解和坚定不移地贯彻  相似文献   

15.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力面进行改革的方针。在改革的准备和实践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清醒地估计了苏联的社会发展阶段,批判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观念,并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特征。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选择经济发展目标和体制模式的客观依据和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的主观认识却未必符合实际、历届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往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1936年,苏联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6.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改良主义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广泛流行于西欧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51年,英国工党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党右翼领导集团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了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题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的和任务》的宣言,明确提出了以“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纲领,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它的主要内容有: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建  相似文献   

17.
第一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和要求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我们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但是 ,经济体制的轨转和变型也给我国的民族关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9.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学是对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关系的抽象概括。社会制度则是把人类在经济活动及其它活动中形成的主要关系制度化、法律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内含,对我们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入手,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发生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新旧更替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必…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新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件盛事。人们知道,创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历史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