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与技术起源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需要,它真正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技术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制度的更迭,社会文明的进步,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当代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扩张和渗透,无不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其坚强的后盾,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  相似文献   

3.
略论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由来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古往今来人皆有之。但是,作为被人们意识到的,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的观念体系,则是近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这要从“价值”概念的演变说起。“价值”作为语言学中一个普通词汇,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用途和意义的认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最先被人们运用于经济领域,成为经济学中“价值论”的中心术语。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曲范娇, 蔡华祝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若干次科技革命,而每一次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主要标志是蒸汽机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从手工工具跃进到机器时代,从而引起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资产阶级在...  相似文献   

5.
1993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在邀请部分学部委员座谈时强调,要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应该成为我们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在这种共识的指引下,“科技兴省”的战略正在落到实处。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说,要牢固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关键是第一把手必须抓“第一生产力”。江苏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科技力量也相当雄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50多万人,每年的重大科技成果上千项。根据这样的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该省决定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加速经济发  相似文献   

6.
指导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邓小平理论,不仅凝结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而且还凝聚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   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轮廓,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历史贡献   1990年 12月 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不仅制定了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行动纲领,而且总结了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的新经验:概…  相似文献   

7.
赖井洋 《世纪桥》2012,(5):25-27
北宋名臣余靖在岭南为官十载,励精图治。他采取措施平定边乱,稳定社会;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优质稻种,发展农业;开放边境自由集市,减税通商,扩大对外贸易;疏通漕运,加固驿道、栈道,发展交通运输;整顿矿业、水产业秩序,极大地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邓小平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建理论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也是党建工作孜孜不倦的耕耘者,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宝库。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创造性的突破和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人》2007,(3):52-53
回族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除了在天文和医药领域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值得一书的亮点。先进的回回军事技术回族先民在军事方面最杰出的贡献在于兵器制造,突出地表现在造炮技术上。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人》2007,(2):52-53
脱胎于高度发达的伊斯兰文明的回族先民们,在同古老的中华文明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以其睿智、勤劳的本色,对伊斯兰科技文化的传播,华夏科技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生产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历来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也直接推动了世界哲学的变革。当今世界哲学的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二战以来的新科技革命为当今世界哲学的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北美、东亚、大洋洲等许多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在复兴民族经济或在发展自己社会的经济时,展开了一场世界性的新科学技术革命运动,这使许多工业国家的社会面貌又发生了一次巨变,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新繁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现代科学兴起的伟大革命,导致了一系列的新技术革命,并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一批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高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群体,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引起和即将引起社会生活各个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依据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国尽快地把经济和科技搞上去,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巴蜀人的价值观理念,数千年来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同时,他们又受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熏陶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五千年的传承、积淀和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时代性的,又是历史性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走向和独特创造的新体观。因此,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提出了"价值观自信"问题,要求讲清楚中华文化的"鲜明  相似文献   

17.
18.
向德平 《探索》2002,23(1):17-20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改革动力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取向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精神的东西才不会被历史的尘沙所湮没。人们应当怎样面对自身、国家、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哲学所揭示的内涵,正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昭示,本文就是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内容简要评述,为现代人提供某种警示。  相似文献   

20.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始终对人民群众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改善民生。他从观念上纠正了忽视民生的两个倾向,从战略上构建了发展民生的三大理论,从政策上提出了关注民生的四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