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宪法学新体系的基石范畴童之伟宪法学的范畴,即宪法学的基本概念,而所谓基石范畴(又可称核心范畴或关键范畴),则指基本概念中最基础、最重要、最能体现该学科价值取向和根本特征的概念。宪法学基石范畴对于该学科的基本命题、基本分析方法、理论体系和整体功能具有...  相似文献   

2.
论依法治国与宪法学的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现有的宪法学体系不能令人满意 ,故面向 2 1世纪 ,新的宪法学体系理应得到创建。新的宪法学体系应贯彻法治思想和理念 ,应以整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为逻辑起点 ,应以法学上的法律主体—法律行为—法律责任为基本思路。基本框架应为 :宪政基本理论、宪政关系、宪政主体、宪政行为、宪政诉讼和宪政责任。  相似文献   

3.
宪法学基本范畴简论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作者认为,探讨宪法学基本范畴是我国宪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就此文章提出了,宪法与宪政、主权与人权、国体与政体、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国家权力与国家机构等五对基本范畴,并对这些范畴一一进行了具体的界说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国宪法学的基本范畴有的已经难于适应法制建设和宪法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既有的宪法学基本范畴进行再认识,给以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范畴及其体系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示器,也是各门科学成熟程度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我们不能不接受“法学幼稚”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也论宪法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重构董和平传统的宪法学体系无以容纳和科学说明宪法学固有的丰富的理论内容,无以解释并进而有助于解决纷繁复杂的宪政实践问题,这已成为宪法学界的共识。作为现阶段宪法学基本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重构宪法学理论体系和学...  相似文献   

7.
论宪法的调整对象和宪法学的学理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中国法学界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一直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宪法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明确,而且还导致了学理性宪法学体系的无法建构,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宪法的精神实质与核心价值的把握.无论如何,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立足于宪法的调整对象来把握,不能偏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这一主题,据此,宪法学的学理体系应当由原理论、国家权力论、公民权利论、协调论这样几个部分来组成.  相似文献   

8.
刑法中的犯罪论体系,依据其是根据事物本身论理还是根据一定目的而建立,可分为范畴论和目的论。犯罪论体系是范畴论还是目的论,是形式犯罪论与实质犯罪论的原点问题。要解决形式与实质犯罪论这一新的刑法学派之争,必须联系犯罪论体系的范畴论与目的论予以考察。现代刑法提倡目的论的犯罪论体系,同时,由于刑法法益保护目的的要求,在判断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问题上,它要求由以往形式判断转向从处罚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刑法中的构成要件。这种基于实质可罚性把握的犯罪论体系即为实质目的论的犯罪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宪法学的基本问题。因为二者之关系是宪法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及其关系是宪法规范最主要的规定;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是宪法思想流变最基本的线索,宪政实践中最基本的关系,宪事法律关系的最基本内容;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良性协调关系是宪法实现的最根本标志。宪法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宪法学问题的钥匙,是揭示宪法发展规律的指南,是重构宪法学体系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论宪法学的学科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刚志 《时代法学》2005,3(2):76-80
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其学术性、科学性的前提条件,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学科必须拥有一种完整、独立的科学精神与学科品格。宪法学的学科品格是近现代宪法理论与宪法精神在宪法学学科上的固化,是宪法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其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也是宪法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所在。宪法学的学科品格主要体现在:宪法学是人权保障之学,是权力理性之学,也是依法治国之学与政治文明之学。  相似文献   

11.
《现代法学》2019,(1):3-17
本文是继吕世伦和文正邦两位教授出版的《法哲学》专著之后又一法哲学的体系和基本范畴。包括:法的唯物认识论;法的辩证方法论;法的科学发展观,共二十二个范畴(即章)。截至目前,这是国内外一个全新的法哲学体系和基本范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在法、法律制度、法律思想中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问题。这个体系和范畴同目前国内公认的法理学体系和范畴完全区分开来,并坚信法哲学将同法理学、经济分析法学、法社会学等成为法学体系中的理论法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宪法学家的古典形象表明,学术追求与政治担当是宪法学家的双重使命。中国宪法学家的学术追求在于:发掘历史经验,拓展研究领域;洞悉历史逻辑,揭示宪政规律;立足客观实在,形成宪法共识;围绕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而中国宪法学家政治担当(推进民主政治)的基本维度在于:中国国情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基础,宪法思维是促进民主政治的核心,政治智慧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刑法哲学,是对刑法所蕴涵的法理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刑法哲学作为刑法学的基础理论,对于刑法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我国,解放前王世杰、钱端升写过一部《比较宪法》,从那以后,大陆上对比较宪法的认真研究可以说间断了四十年。建国之初,全面学习苏联法学,曾经简单地认为,宪法有两种不同的历史类型,据说根据数学公式,非同名数不能析比,所以对比较宪法,一直持否定态度。按照当时苏联的办法,曾经把世界各国宪法分类进行讲授和研究,即资产阶级国家法、苏联国家法和人民民主国家法及中国国家法。把宪法称为国家法,也是照抄苏联的。从各学科的内容来看,对于各国宪法的异同,虽然也不可避免地有所比较,但那是分类或者分国进行的,而且极不系统。充其量只能说是宪法分类学或者叫国别宪法学,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宪法学方法论的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成意 《法商研究》2007,24(3):105-111
由于为历史条件所限,中国宪法学虽然认识到了作为方法论的具体现象———具体的宪法学研究方法,却没有自觉地探讨关于宪法学研究方法的一般理论———方法论,这也是世纪之交的中国宪法学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宪法学必须构建以“辩护”与“发现”为共同目的、以概念与(实际)问题互动为内容、以多元方法之间的有效互补为特征的方法论,并应特别关注系统的方法在宪法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6.
宪法学理论体系更新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宪法学界正在寻求对宪法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化与更新,力图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服务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改革国家宪政管理体制的新形势。传统静态结构的宪法学在诸多方面已不能为人们更深层次地探寻和把握宪法观念与宪政意识而提供有效的学理服务。新近推出的一系列《中国宪法学》教材,都在不同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7.
2007年6月16日,南京市凤凰台宾馆瑶华厅内掌声阵阵,第三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开幕。这次会议是继2004年首届和2006年第二届同主题会议之后的又一次“小规模、高层次、强效率”的学术盛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上海《法学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时代的宪法学研究新课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因特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给现代宪法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 ,同时提供了宪法学发展的机遇。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广泛运用 ,传统宪法学的理论体系、调整范围与调整方式、研究方法等需要更新与发展。在宪法学发展的历史上 ,每次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发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宪法理论的发展进程 ,推动宪法学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本文主要探讨因特网技术给现代宪法学研究带来的新课题与宪法学的对应措施。一 因特网技术的宪法学意义网络技术是继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之后出现的重要的传播手段 ,广泛影响着社会结构与人们的生…  相似文献   

19.
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后的我国宪法序言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表明在现实中,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但在宪法学领域,我们却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将原有的以阶级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基础理论,改造和发展成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吻合的、反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需要  相似文献   

20.
现有经济法学范畴理论框架以经典范畴理论为基础。将经典范畴理论僵硬地移入经济法学范畴理论的构建过程,存在逻辑缺陷与语境不适的困境,已造成经济法学范畴理论众说纷纭的局面。反思此种问题,可将语义哲学中的相关范畴化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在经济法学范畴理论的范畴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比较,在统一经济法学范畴理论问题时,应维护经典范畴论的客观性,兼容原型范畴论、家族相似性理论的社会性与建构性,把超拔的逻辑从先前抽象的高度降低到历时和共时的社会语境中,有助于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