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城镇化”又起着重要作用。离开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如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农业工业化、市场化问题等等都难以通过其自身的建设去完全解决。因此,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途径之一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去推进,必须以城镇化发展为支撑,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前提。诚然,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近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不论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得益于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有了明显改观,但总体而言,城乡发展失衡仍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文章在对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的相关性: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最高阶段,农村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和重要载体.并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结构转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涵;同时,农村城镇化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推进城镇化战略,用城市文明带动农村文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是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有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思想,是我们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国日益凸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构成了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践需求。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伊犁州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二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难度大;三是城乡享受社会福利差距较大。主要是由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伊犁州经济社会发展应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实现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转型:二是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三是构建长效的惠农新机制;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五是深化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改革;六是重点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七是调整国民财政分配结构。加大对农牧业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学习月刊》2010,(11):F0003-F0003
汉南区是武汉市第一个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委、市政府“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体化”,尤其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助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了汉南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治理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继权  王明为 《求实》2016,(10):78-86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正式超过农村人口,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和以农立国的社会来说,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表明,以农为主及以农立国的时代正成为过去,一个以城镇主导及以工商立国的城市中国的来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口向城镇集中而农村空心化,农村社会的开放性与社区组织的封闭性以及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政府也纷纷启动和加快了基层改革的步伐。人口、资源大规模流动,市场空间、城市空间以及人们的经济社会空间日益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基层组织与管理单位,迫切要求构建与城乡开放流动和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这不仅要求农村基层治理空间体系的重构,也要求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点聚焦。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向新型的城乡一体化体制发展的阶段。在城乡关系转型的重要时期,人口城镇化是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涉及到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环节,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迅速发展和城乡关系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当前十分紧迫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市民”的“同城待遇”、“新市民”的“身心归属”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雪原 《新视野》2003,(2):70-72
建立在“二元经济”基础上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人口”管理,是制约人口城镇化的“瓶颈”,也是形成城乡“二元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的突破,关键在于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养老保障改革寻求物质基础;维护家庭养老非正规群体行为,为社会养老正规行为的建立赢得时间,发展市场取向的农村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障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丁静 《求实》2018,(6):85-96
中国特色城镇化,政府政策安排是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城乡二元区隔政策为工具手段,调节着农村农业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供给,由此,城市社会管理系统是排斥农业转移人口的,仅在经济层面接纳,"人的城镇化"被"物的城镇化"取代。新型城镇化时代,必须矫正政策偏差,政策设计要尊重农业转移人口意愿,政策选择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政策运行要兼顾相关主体利益,充分调动各市民化主体积极性,形成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运行的逻辑起点与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城镇化,政府政策安排是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城乡二元区隔政策为工具手段,调节着农村农业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供给,由此,城市社会管理系统是排斥农业转移人口的,仅在经济层面接纳,"人的城镇化"被"物的城镇化"取代。新型城镇化时代,必须矫正政策偏差,政策设计要尊重农业转移人口意愿,政策选择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政策运行要兼顾相关主体利益,充分调动各市民化主体积极性,形成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常住人口增长是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与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城镇常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人口城镇化的难点。本文从常住人口区域变动视角,以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为例,全面分析常住人口区域性变动的特点及驱动因子、人口城镇化面临的区域发展困境,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政策选择建议: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配置次级城市与小城镇的公共资源;提高中小城镇的人口积聚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用城镇经济活力积聚人口;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需要城乡统筹政策做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莫过于县域新型城镇化.本文以湘南地区的道县为例,从城镇蓝图规划化、农村人口市民化、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企业“引”“育”一体化及人文生态可持续化五个层面进行探析,期翼对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 《学习论坛》2008,(10):60-6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城乡发展差距的产生与存在有其必然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乡分割政策、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工业化推进的不平衡性是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促"与"带"的能力,通过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与促进农村人口流动的办法实现"促"与"带",通过农村人口集中居住提高"促"与"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近年来,都匀坚持“遵循规律、道法自然,试点示范、创新驱动,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原则,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两大试点任务,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方式。笔者以塔城地区沙湾县柳毛湾镇为例,探讨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如何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战略主线是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三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化"联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形成,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形成又会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三化"同步实现中农业现代化是重点,发展县域经济是纽带。关键环节是着力破解城乡"二元"制度,需要破解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实施上、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上、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上、城乡社会管理上的二元制度。根本保障是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四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着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融合不够,不同区域之间“四化”发展水平不同等问题.为此,要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伟 《学习月刊》2014,(14):105-106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实现农村改革发展“二次飞跃”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以城镇化为引领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实现途径.选择了基础条件较好的尹集乡进行试点.规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基层组织建设”等七个一体化.把尹集建成全省镇级市建设试点、全市整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20.
资源重置:重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大凡以“城市”为中心单向流动,农村资源强制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民至少承受着“生产技能高度流失”、“基础资源加速流转”、和“再生资源高价购买”的三重“剥夺”,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继续偏向城市的政策,使农民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者。重置资源是重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诉求,政府要利用公共资源分配权,合理引导资源回流农村;公正地对待城乡保障,重点保障低收入的农民人群;在跨产业的调节上,扩大农业的范畴,尽可能地将后农业生产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完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