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社会的流动也以多向度、高频率、宽领域的态势加速进行,人口的大流动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支庞大的流动大军中,有成千上万的党员,他们构成了流动人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增多的流动党员的出现,无疑对于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便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亟待我们认真探索,努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农民流动与政府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就业型区域流动倍受世人瞩目。这种流动的极端形态是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农民流动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蕴含着极其丰富深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内容。越来越多的政策研究人士和海内外学者正从不同方面给以关注。本文考察的主题是,面对农民流动的大规模发展,政府在规范管理方面做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实际绩效如何。在此基础上,作者拟提出对于改进管理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杨黎源 《探索》2007,(3):114-119
当代中国人口流动是在二元社会结构体系下发生的流动,户籍管理制度不但是强制人口流动的手段,而且是限制社会流动的枷锁;同时,现行的人口流动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或社会发生危机条件下的被迫性流动。我们选择建国后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比较和分析,认为人口流动必须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市场理性”的原则,让流动者自主选择流动的路径;否则,缺乏社会经济基础的政府主导的流动,必然造成社会动荡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与农村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基本成均衡态势,这一均衡对流部分地维持着乡村社会的“自治态”和活力;但当代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却呈现出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原传统的消散萎缩和乡村“精英”持续向城市流动新传统的强化凝固的两个成正反切的层面,这一非均衡流动无形中弱化了村民自治的能力,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东海 《实践》2009,(4):31-32
中国社会转型在农村表现为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换.现代核心家庭是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它能够充分利用就业机会,顺应人员流动和职业流动的需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改变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复杂的人口流动的过程,其中人口的城市化流动是最主要的流动形式。人口流动政策是主导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惯性作用下,地方政府通过博弈的过程,并结合自身"理性经济人"的特点,形成了一系列的人口流动政策,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户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这样的制度逻辑,在促进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宏观与中观层面的许多问题,包括城市化非健康发展、产业升级缓慢、社会矛盾尖锐等等,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为此,从城市化视角和公平的社会价值取向提出了人口流动政策改革路径,进一步放宽户籍迁移限制,取消依附于户籍制度的一系列利益安排。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 66亿,如何促使其进行合理、有序的流动已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因素进行相关性测试、建立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整体变迁的过程。农民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和渠道的多样化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必然社会现象,对农民社会流动的思考和研究是整个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湘潮》2007,(6)
影响中国外包IT企业员工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人才需求的激烈竞争、不成熟的产业背景,以及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因此,要降低中国外包IT企业员工流动率,就要正确理解影响中国外包IT企业员工流动的因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向城市社会和非农产业流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人口对于生存机制变迁的理性反应。中国农村人口之所以在实现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的同时难以实现身份流动,既有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阻滞,也有农村流动人口自身理性选择的原因。这种农村流动人口的"联根式流动"现象具有隐蔽性,对于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权利建设、乡村治理实践以及农村改革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求我们转变政策思维以应对流动社会的到来,同时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方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用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社会活力中国社会是否出现阶层固化现象,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担心自己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未来发展的空间受限,害怕在机会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对待。那么,当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对社会流动的判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成为全球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方,到2002年8月底,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已达41万家.而在投资热的背后,是2300万经过挑选的中国人才涌向了外资企业,一个全球一体的人才市场到来了.由此,引发了新一轮中国人才大流动.人才专家们称这次人才大流动为"第四波".  相似文献   

13.
在1978年前,中国人阶层身份的获得是先赋性的:工人、贫下中农、地主富农、资产阶级或者其他,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社会地位。而且,频繁的政治运动使得社会流动处于失序的状态之中。正如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所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政治运动连绵不绝,经济剧烈变动,社会政策多变。这样的制度、政策和社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流动,个人、家庭乃至某个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和沉浮,都不能由他们自己掌握,而是由当时的制度、政策的变化来决定。  相似文献   

14.
"地位获得"范式和"阶层流动"范式是代际阶层流动研究中主要的两大研究范式,其暗含的理论逻辑是个人主义取向和结构主义取向的争论。基于中国结构变迁的背景,后继学者突破了"阶层流动"范式中"社会开放度"的问题桎梏,提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双流动"范式,同时考察"人的流动"和"壁垒的流动"对地位代际传递模式的影响。为此,文章认为在进行代际流动研究时,应将上述研究范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并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对现实状况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农民流动分化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转型的内在要求。农民流动分化使农村党员的社会职业、身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农民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出现了“去向难把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党费难收缴、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加强和改进农民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保持农民工流动党员先进性,必须要在创新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创新党内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农民工的流动与中国农村当前发展的关系?通过归纳和反思墨菲所重视的外出打工策略与农村社会经济变化之间的反馈机制,文章认为,农民工的流动及其对农村变化的影响在于"家庭本位"机制。因此,农民工流动所带来的中国农村变革是一种渐进性变革,是一种诱致性变迁,而农民工则在其中发生了诱致性因素的作用。回到实践中,农民工的诱致性因素及其功能将转化为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等主体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农村青年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重要部分,他们的社会流动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途和命运。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急剧增加,并日趋合理化和性别均衡化。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农村青年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等因素引起。农村青年的合理社会流动有助于加强城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往,增进城乡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缓和社会冲突。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农村青年的合理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框架从二元经济向三元经济的转变。三元经济发展模型和框架的构建,包括劳动力的流动机制、资本的流动机制、市场的实现机制和制度基础四个方面。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全面追赶”战略向“优势兴国”战略转变。三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经济发展来看,必须转向整合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和两个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数量庞大,各地基层党组织加强了对"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制约、管理理念落后和管理手段滞后,"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通过健全"两新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创新流动党员政治思想教育方法、保障流动党员合法权益等手段,不断完善"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不发达地区(农村)向发达地区(城市)流动以便寻找就业机会来增加收入。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