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国际社会围绕"话语权"的交锋愈发激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话语权也逐渐提升。但我国仍面临"西话主导,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中国特色政党理论话语权是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政党理论话语权,应厘清话语权的相关争论,明确话语权的内涵和本质,直面西方话语霸权、非主流话语的非理性干扰、多样化社会思潮挤占话语空间及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自身困境,要不断强基固本,强化话语自觉;要做到知己知彼,深化民主实践;要坚定理论自信,破除话语崇拜;要推进理论创新,着力话语创新;要加强思想培育,夯实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制度话语权是一国或地区的社会制度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的体现。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制度话语权依旧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权还处于弱势地位,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不相称。西方的制度话语霸权是中国提升制度话语权的最大障碍。中国要想成为世界性强国,只有坚持制度独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努力摆脱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束缚,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新话语体系,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的制度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但是,国际话语权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经济实力很不相称。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争取与大国地位和实力相符的话语权,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重要标志。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是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是多党合作理论研究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打破西方独霸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可以从中国多党合作理论架构、制度保障、传播方式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如何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成为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界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不是"线性的"、"直接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在逻辑,因此,需要顶层设计,通盘考虑,整体推进。这个嬗变之路要从四大方面着力:直面问题、回答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领导凸显出更强大力量;总结改革、深化改革,共享新理念把经济优势变成人民的幸福优势;回归人民、融进人民,坚持党性、人民性统一中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走向世界、改变世界,多措并举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增强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要想掌握话语权必须建构系统全面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诸多问题,实现"两个巩固"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给建成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时代要求。要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深入和浅出、继承与创新、国家化与本土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四个统一"。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话语霸权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弱势给中国造成了"话语困扰"。价值观是话语权的源泉,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倡导从身份与认同来认知社会,为分析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视角和可行路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应该依托于中国国家权力,并通过国家间主体互动区分"自我"与"他者"身份,批判作为"他者"身份的西方价值观,以此解构西方话语权,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广大爱国华侨华人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华侨华人具有跨文化和多语言优势,融通海外能力强,且掌握丰富资源,这为其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基础条件。当前,统一战线工作部门应强化话语权意识,做好发展规划,创造有利条件,激发爱国华侨华人参与活动,改进话语生产与传播,借鉴国际经验,构建话语传播协同机制,共同致力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优势在历史和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但要提高其国际影响力,需要构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这需要在掌握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构建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构建国际话语权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新时代要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优化对外话语传播平台、关注国际利益契合点、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话语权建设.话语权建设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话语权建设面向国际,旨在应对世界话语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旨在为我国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争取话语权,基础在国内,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话语权的基础即为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中国话语是外在表现,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是内在支撑.这就要求充分挖掘、建设和阐释中国自身固有的话语资源.这些话语资源内含在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之中,深刻体现着"四个自信".其中,统一战线作为重要法宝,是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重要内容,是争取中国话语权的重要资源,是增强中国话语自信的重要条件,是加强中国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主要成因在于话语交流平台不完善、国际交流平台功能发挥不足、中国方案的国际宣传缺乏持续性深入性、参与国际议题设置能力不高等瓶颈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实现,为改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不利局面,应大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国际话语主体,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新话语,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国话语传播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国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整体软实力与综合国力不相匹配,遭受西方强势话语的压制和攻击,提升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中国要弥补软实力的欠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争取与我国整体实力相称的话语地位。破解话语困境须内外兼修,从塑造特色国际话语、扩展对外交流平台、提高对外传播水平等几方面入手,为国家发展提供正面的舆论支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独特的创造性和巨大的优越性。随着中国前所未有的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我们理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精心编织中国多党合作对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逐步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其中,制度自信是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源动力,要在历史经验、实践检验、制度活力中坚定制度自信;"讲好中国方案"是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对外话语体系的首要任务,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服人、敢于"亮剑"达到国际社会和民众对中国增信释疑的目的,提高对"中国方案"的认可度;着力打造"联通"桥梁是构建中国多党合作对外话语体系的实践策略,通过打造"理念联通"、"载体联通"、"话语联通"桥梁,实现中外交流对话的有效畅通,将中国发展优势真正转化为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离不开主体性、原创性和个体性,既不能简单模仿"跟着走""照着说",更不能刻板照搬"描着写",必须具有立足现实超越现实的理性思维和学术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在推动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突出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历史三个基本维度,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用明德引领风尚、以文明互鉴为途径,积极做中国话语的创新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科学共识"其实是一种"非中性"知识框定过程,不同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知识塑造能力决定其能否在话语权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欧美西方国家凭借其对气候知识生产和科学评估的结构性主导权,在科学与政治的互动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加剧了"南北分割"下的话语不平等与治理合法性赤字。随着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中影响权重和治理诉求的不断提高,中国亟需在气候治理共有知识的塑造过程中发挥能动性作用,从知识供给角度提升知识权威和话语影响力。从知识供给视角分析气候话语权的塑造,意味着不能仅仅关注气候知识的生产过程,还需要关注相应的影响策略和话语传播能力。通过评估中国气候研究对于IPCC第五份报告的话语塑造,可以看出中国在气候知识供给中的话语合法化、话语公共化和话语有效化均有待提升。鉴于IPCC第六份评估报告的撰写已进入关键性阶段,中国应该把握通过自身气候研究影响IPCC知识建构的重要机会窗口期,提升话语生产质量,通过议程设置和议程管理等推进话语的制度化嵌入,优化传播机制、拓展平台,以增强话语的规范扩散和受众接纳度,更有效地影响国际层面的共有知识生产,强化在全球气候科学评估中的知识输入和规范塑造,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政治中的话语权和制度性权力。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权话语权是一国通过人权话语在国际社会展现人权观点、进行人权监督、实现人权主张,并以此影响全球人权价值和国际人权秩序的综合实力。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际人权话语来影响人权发展的国际战略、规则和实施机制,从而发挥引领作用。中国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的国际人权话语,代表了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国家的人权观念,补充和丰富了现有国际人权话语的内容和理念。中国提升国际人权话语权,不仅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宣传,更需要通过国际组织的相关制度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作为最早建立的、最具影响力的联合国人权机制之一,特别程序在构建和实施国际人权话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中国利用特别程序不仅推进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平等保障,推动了联合国人权机制的改革,而且还促进了发展权在联合国人权框架下的实施,以及"以发展促人权"等人权保障模式及其理念的传播及影响力。随着全球治理的深入发展以及人权主流化的推动,特别程序作为话语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面对人权问题全球化、国际组织碎片化和单边主义的挑战,中国应在坚持一贯人权立场的基础上,担当促进世界人权发展的责任,深度参与联合国人权机制运行和制度构建,强化与特别程序等机制的合作,增进联合国组织的人权职能,在国际人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增强中国政党理论国际话语权是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尽管中国在长期的政权建设中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且对世界政党理论发展具有积极贡献的政党理论,但是目前政党理论的国际话语权仍然呈现"西强中弱"的格局,有关政党的基本概念、游戏规则、评价标准等话语权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增强中国政党理论国际话语权,需要面对和解决西方国家的排挤和抹黑、学术话语权边缘化、宣传方式单调等现实问题.增强中国政党理论话语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话语体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适当应用现代政党政治的概念;要加强对中国政党理论的学术研究,充分运用国外学者、公众等对中国政党理论的积极评价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丰富理论宣传形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其中蕴含着提高国家话语权的双重面向。国家话语权利与国家话语权力是国家话语权的一体两面,前者强调中国发声的权利,是"向内"面向,需要处理的主要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即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能量,面向现代话语传播,确立中国的主体性地位;后者注重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和支配权,是"向外"面向,需要面对的是中西方关系,即在自我与他者的转换中,争取话语自觉,达到"美美与共"之境。如此内外同时发力,共同构筑国家话语权的双重面向,是新时期提高国家话语权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