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进行道德建设,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另一方面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资源。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的"明德""敬德""崇德"等思想,对于当前中国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陶 《理论探讨》2020,(2):82-87
西方学者对于儒家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之研究肇始于费正清的中国学研究,他所提出的"革命学说"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对于传统文化是一场彻底抛弃与革命,但是这种观点受到墨子刻等西方学者的批评。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思想及中国具体语境相结合,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且提出了儒马关系的"契合论""相融论""暗含论"等观点。西方视角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不过我们更需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现实语境和思想语境,进行富有创造力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活动,从而不断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礼"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具有历史、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复杂缘由。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频繁运用和发挥中国神话典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话语形式、思想内容和文明形态上的多重结合理路。这为实现二者相结合积累了经验,也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5.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才能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梦"思想宣传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疑惑、偏差甚至错误,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干扰。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几千年来所继承与发展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价值,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而高校是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对当前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进行研究,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高等学校、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实际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揭示出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积极意义,进而为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升华出"仁""民本""诚信""见利思义"等宝贵的思想精髓。"双创"方针即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在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深刻认知其时代价值,理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从前提条件、关键环节、动力引擎、突出优势、扫除障碍等环节探寻"双创"方针的实现路径,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传承途径进行了系统论述,深刻肯定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道德规范和时代价值,提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要求,从信仰、思想、制度、社会和个体道德层面提出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五个维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资源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发展沃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互联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李葆珍 《理论视野》2007,(10):36-38
江泽民同志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运用于国际关系,强调尊重世界多样性,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实现共存共荣。"和"的外交思想,推动了我国伙伴外交的快步发展,为我国和平发展目标的实现创立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2.
肖涛 《学理论》2011,(7):46-47
":德治"几乎是从社会统治思想产生起就已萌芽的国家治理方式,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典籍中得以完善。文章分析了毛泽东德治思想形成的渊源与理论构成,认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史上,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精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理论表达方式,这些宝贵的思想对当前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2)
国际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西方国际合作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两者在合作对象、基础、方式方等面进行比较,得出两种不同理论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缺陷,从而为中国外交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命脉,滋养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思想渊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神聚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要在世界大变局中将传统文化播于外域,以传统文化为底色构建权力文化网络,融传统文化于民众日常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的一种国家范式。民族国家强调民族与国家的互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民族国家唯美的政治理想常常遭遇"历史是否合法""现实是否可能""理论是否普世"的多重叩问。民族国家理论是植根于西方本土的知识产出。它难以阐释中华现代国家的精魂气象,也不适宜作为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一体化表述。中国国家范式的精准表述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未曾断续",全景式反思"中华文明""国家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事实上,正是"中华文明""国家形式"的互构,才造就了历史悠久巍巍屹立的中华文明国家。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才是对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深刻揭示。现代中国正是在"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理念的浸润之下,才能以远超民族国家的精神气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和天下想象。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国家、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融合贯通,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通道;将理论形态与现实实践融合贯通,使科学理论直接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8.
韩秀丽 《学理论》2022,(7):9-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哲学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内涵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五个层面的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在新时代下对我国外交理论的创新,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迎合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诉求,增强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中国价值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选择;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价值追求;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前三个方面中都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是中国能够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理论"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这其中包括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和谐观,也包括西方政治思想的和谐观,分析和研究中国和西方和谐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